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康康茶室】山阴路上的红色印记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4年03月03号 05点 阅读 11367 评论8 点赞3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康康茶室】山阴路上的红色印记

 

 

康 康

 

 

 

  去年深秋的一个下午,我和我的朋友们又一次来到儿时经常喜欢的山阴路。这是一条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街。这里曾聚集过众多的上海左翼文化名人,也发生过许多里程碑式的革命活动和文化事件的故事。我喜欢这里充满浓郁异国风情的建筑风格,但更喜欢寻觅飘散在这里每一条弄堂里的历史文化积累的气息。那里也是我文学梦启动的地方。

 

 

  如果说,外滩是上海万国建筑博物会,在那里可以欣赏到20世纪各种世界建筑风情的话,那么,山阴路二侧弄堂则堪称活的上海近代民宅博物馆。这里每条弄堂都不长,虽然一眼就能看到底,但却充满了一种静寂低调的含蓄之美,给人一副与世无争散淡的感觉。里面沒有夺人眼球气势恢宏的老洋房,也沒有极尽奢华的豪宅,但汇集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各种风格建筑。这里有以山阴路2弄千爱里为代表的日式花园式里弄;有以山阴路16弄施高塔公寓(现山阴大楼)为代表的“独立成套西洋公寓式住宅”;有山阴路69弄恒丰里、四达里为代表的早期“石库门里弄”;也有山阴路132弄大陆新村有着小绿地和卫生设备的新式里弄;这么多风格的建筑都集中在这里,在上海也是绝无仅有的。尽管这些弄堂至今仍保存过去的模样,但走进里弄深处,那份独有的幽静,还是让人仿佛走进了一部三十年代老电影的镜头里。

 

 

  这里不仅是活的近代民宅“博物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源地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活跃着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冯雪峰、丁铃、沈尹黙、柔石、内山完造等一批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他们大都分都在山阴路二侧弄堂里居住。随意走在这些弄堂里,这些文化名人都有可能会和你擦肩而过。我默黙地看着那镶嵌在门上和墙面上刻着名人铜牌,仿佛听到他们和我讲述那峥嵘岁月里感人故事…

 

 

  我从山阴路口的原内山书店拐弯走进山阴路2弄的千爱里。千爱里建于1928年,是典型的日本式花园里弄。这里当时居住的都是日本侨民。每幢屋前都有低矮的围墙,墙内有小花圈。当年种下的水杉和芭蕉己长得高大浓密,墙角下的花姹紫嫣红,置身其间,犹如一脚踏进世外桃源。

 

 

 

  在内山完造的寓所我停住了。这是一幢红瓦拉毛灰墙、门口过道呈半圆形的假三层砖木结构楼房。楼房有着三角形的天窗,所有门窗均配有穹形的木框,当年内山完造夫妇就住在这幢房子的底层,斜直对着内山书店的后门。门前有个小花圃,中间过道两侧有6米高的竹篱。鲁迅先生曾多次在这里会见日本友人。并多次在这里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现这幢房屋仍保持原貌。

 

 

 

鲁迅先生(左)和内山完造

 

 

  内山完造创设的内山书店于1929年迁至山阴路。是一幢假三层沿街弄堂房子。当年鲁迅去内山书店,经常坐在底楼读者座谈处的一只藤椅上,和柔石、丁铃、胡也频、萧红、萧军等一些年青的左翼作家们一起讨论左翼文化发展的事情。1930年,鲁迅因参加“自由大同盟”等活动,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通缉,鲁迅整整一个月在内山书店假三层里的一个小间避难。在这里他们建立深厚的战斗友谊。新中国成立后,内山先生曾多次访华。在参加新中国国庆十周年时不幸脑溢在北京去世。根据他的遗愿,和他妻子同葬在上海公墓。

 

 

 

  山阴路133号的东照里是连贯式三楼的新式里弄住宅。建于1921年,仿日式建筑,有较好的卫生设置。清水砖外墙,朝北的每间房间都有一个七八平方米的露台。露台很精致,周边围着透空水泥花瓶栏杆,特别吸引眼球。东照里12号就是我党历史上重要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文学评论家瞿秋白的故居。

 

 

 

  鲁迅和瞿秋白相识在1932年春夏之间。彼此一见如故,十分投契。在白色恐怖的1933年二月初,瞿秋白天妇从南市紫霞路到鲁迅寓所避难,由于鲁迅家也不安全,鲁迅便托内山先生租下了东照里12号二楼。在那段吋间里,鲁迅几乎每天都要去看瞿秋白夫妇。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瞿秋白在东照里居住的三个月时间里便完成了《鲁迅杂感选集》的编选,并写下17000多字的序言,对鲁迅的思想及杂文作了精辟的论述,第一次给予鲁迅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真正友人以至战士”的高度评价。鲁迅也曾亲笔题写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问怀视之”赠给瞿秋白。在瞿秋白英勇就义后,鲁迅仍坚持抱病为挚友编印《海上述林》,以此表达深切的悼念。如今,东照里12号这个小房间己成为鲁迅与瞿秋白友谊的历史见证。

 

 

  建于1932年的大陆新村是上海典型的新式里弄房子,共6排清水红砖三层楼房。每个单元有小庭院、矮墙,独门进出。1933年4月11日,鲁迅先生通过内山完造以内山书店职员名义租赁大陆新村9号居住,他是这幢房子的第一个房客,此地也是鲁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

 

 

 

  故居是一幢座北朝南、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推开黑漆漆的铁皮大门,穿过长满紫荆花和夹竹挑的小花园。便是鲁迅先生的会客室兼餐厅。在此期间,鲁迅写了许多战斗性杂文,并编辑《译文》杂志,翻译《死魂灵》、《表》、《俄罗斯童话》等外国文学名著。还为他一生最敬重的挚友瞿秋白编辑整理遗著《海上述林》。虽然鲁迅重病缠身,仍坚持写作。宋庆龄知道后,语重心长地给他写了一封信,劝他好好休息。因长期辛劳,鲁迅就在他二楼的卧室铁床上不幸逝世。梳妆台横头悬挂着的旧日历,永远定格在1936年10月19日。台上的闹钟,指针指着鲁迅逝世的时刻:上午5点25分。这些珍贵的物件,成为人们永久的纪念。

 

 

  与鲁迅住处仅一弄之隔的大陆新村3弄9号(今山阴路256弄29号)是茅盾住过的地方。1933年4月,茅盾化名沈明甫住在这里,与鲁迅经常来往,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茅盾在这里写下了小说《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在这里茅盾还和巴金一起创办了在抗战时期最有影响的《呐喊》周刋。这是上海作家们了在爱国救亡运动中与敌人博斗的匕首。1946年5月,茅盾夫妇由重庆来沪,又回到大陆新村和鲁迅同一条弄堂居住,可惜此时鲁迅已逝世10年了。同年12月,茅盾夫妇应邀访苏,大陆新村茅盾居处的二楼聚集了许多来送行的人,郭沫若、叶圣陶、巴金还一路送其到船上。据说在1949年为新中国五星红旗国旗图案设计的设计师曾联松也曾在这里住过。

 

 

  建于1920年的恒丰里、恒盛里为早期的石库门里弄。有装饰各异的门楣;旁边的新恒丰里则为新式里弄,其中22号和23号为花园住宅,有高高围墙。弄内住宅为双坡屋顶带尖形老虎窗,清水红砖外墙,局部为简化的古典装饰和柱式。恒盛里建于1927年,为新式里弄,外观简洁,墙面为干粘卵石和水泥伤面石,入口采用弧形券,室内层高较低。

       恒丰里69号~70号,在1926年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党校的所在地。时任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的罗亦农兼任党校第一任校长。第一批学员28人,李硕勋(国务院总理李鹏生父)、沈雁冰(茅盾)和扬子华都是第一批学员。八个月时间,学员们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概论》《政治经济学》《阶级斗争史》等十门马列主义理论课程。为我党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干部。1928年,罗亦农不幸被捕,牺牲在龙华。时年仅26岁。

       1927年,恒丰里69号又成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指挥联络点。“四一二”事变后,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接任江浙区委书记,在此设立办公室。底层是会客室,二楼是会议室,三楼则为地下交通员住处。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重要活动基地。同年6日1日,此地改成为江苏省委委机关。陈延年任省委书记,郭伯和任组织部长,王若飞任宣传部长。由于叛陡出卖,除王若飞及时撒离外,其它同志都被国民党特务被捕,牺牲在敌人的乱刀之下,惨不忍赌。陈独秀的次子陈乔年,时任中共北方区委组织部长也在第二年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在上海枫林路,时年26岁。至今这里的老居民还在传颂着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呢!

 

 

恒丰里69—70号曾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党校,也是江苏省委机关旧址。

 

 

陈独秀之子陈延年因叛徒出卖在这里被捕,牺牲在龙华。

 

 

  1942年8月,郭沫若在重庆创办了群益书店,1946年也迁至山阴路恒丰里77号。该书店主要出版郭沫若、陈白尘、阳翰笙等人的剧本。这里还曾是郭沫若与夫人于立群及全家于1946年5月8日回到上海时的暂住处,郭沫若在这里住了几天就搬到了附近的溧阳路上。

 

 

  恒盛里12号是民国时期“七君子”的领军人物沈钓儒先生的故居。他是一个不畏强暴、敢于坚持真理的民主人士。也是鲁迅先生、宋庆龄女士的好朋友。这里还居住过著名爱国人士胡愈之、方光寿。恒丰里弄对面的文华别墅是中国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次子黄竞武故居。为迎接上海解放,被国民党的国防部保密局特务杀害在警备区的牢房里。周恩来、陈毅先后致电黄培炎悼唁慰问,并参加隆重的追悼会。热爱祖国,坚持真理,不怕牺牲是山阴路上名人志士的优秀品质,也是山阴路红色印记的核心内容。永远值得人们的纪念和发扬!

 

 

  半天的参观活动结束了,我们的心仍然不能平静。这些名人故居和革命遗址里的故事还不时地在脑海里浮现。尽管这些楼房己经老旧了,但那是一种有底蕴的老,有气质的旧,仍不失当年高贵典雅。望着那隐藏在绿叶藤蔓后面名人故居的窗户,我似乎看到一尊尊永放光辉的雕像!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茹歌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37 收藏 1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37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浦江思源2024-03-05 09:12:42

    一并谢谢以上点赞的各位老师、朋友! 谢谢你们一直关注和支持浦江思源!祝大家幸福安康!

    举报

  • 华龙2024-03-03 11:05:17

    看了照片非常亲切,这是我老家,在东照里住了好长时间!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华龙老师的鼓励!谢谢您一直关注和支持浦江思源!祝您幸福安康! 举报

  • 书虫2024-03-03 11:05:14

    转发浦江思源缪教授的点评:古代山阴道处处都是风景,书圣王羲之留下了“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千古绝句。 如今的上海山阴路有“民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这里的每一幢建筑都有故事。 不管是古代绍兴的山阴道,还是如今上海的山阴路,都可用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的话来形容:“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只是要把“山川”改成“建筑。”康康老师真棒![强][强][玫瑰][玫瑰][玫瑰][握手][握手]

    举报

  • 136517303702024-03-03 10:12:43

    红色记忆永藏心怀,不朽功勋传颂世代!康康老师的佳作《山阴路上的红色印记》将我们再次带进了行走的党课!无数仁人志士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永不泯灭!在上海这片热土的上空,熠熠闪烁着群英荟萃的光芒,辉映着浦江波涛滚滚向前!作者潜心采撷笔耕不辍,亲力亲为,代入感强,是一篇学思践悟砥砺人生的优秀博文。为康康老师的佳作《山阴路上的红色印记》点赞!向康康老师学习!致敬!

    举报

  • 小草2024-03-03 08:59:39

    @康康 走进茶室,续一杯早茶,聆听康康老师讲那过去的事情。“山阴路上的红色印记”康康老师驾轻就熟,娓娓道来,俨然成了一位专业的“党史讲解员”。这让我想起年前老干部局组织“行走的党课”党史教育活动。参观途中,康康老师尤如故地重游,对每一个人物,每一栋房子都是那么的了如指掌让我很是佩服。康康老师除了对党史的专注和研究,更赞叹康康老师妙笔生花的精彩讲述!为康康老师精彩佳作点赞! [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举报

  • 石腊红2024-03-03 08:51:57

    线下行走党课,线上再次重温。缅怀革命先烈,牢记初心使命!点赞佳作!

    举报

  • 张载养2024-03-03 08:43:11

    山阴不阴 循着雅萍的诗韵, 念想大山的背影; 朝阳自然光鲜无比, 面阴也非悄无声息。 也许只是偶尔一遇, 那么多文人在此相聚; 看似个个文质彬彬, 心中燃烧耀眼火炬。 虽然弥漫异国风情, 难掩醒目红色印记; 现代文学云涌风起, 左翼作家奋斗接续。 志同道合不分国籍, 战斗友谊生死相依; 人生难得神交知己, 大树参天始终茂密。 为康康老师的佳作《山阴路上的红色印记》点赞!

    举报

  • 书虫2024-03-03 07:01:33

    赞康康老师佳作 大山背着一片阴/ 藏着不熄的火星/ 野火春风地点燃/ 喷薄欲出的黎明/ 梦总在夜里孕着/ 犹如生活的现形/ 人血馒头的情景/ 震颤麻木的心灵/ 唤起大众的觉醒/ 那是国际歌声音/ 饥寒交迫中站起/ 无数不屈的身影/ 何惧刽子手屠刀/ 哪怕它依然血淋/ 高耸入云的丰碑/ 铸着永恒的生命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