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让阳光穿透“空巢”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4年01月22号 09点 阅读 10713 评论1 点赞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犹豫再三,我还是把这本书借回了家。书名《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非虚构作品,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犹豫是因为知道这肯定是一本沉重的书,类似的内容看过不少,就像走进一间黑屋子,何必再去添堵;我的大部分朋友也持相同的观点。但是我有点不同,关于生命及其终结的书看了很多;看的时候有窒息感,看完了反而有某种“解脱”,恐惧源于神秘,不知道算不算思想上的“未雨绸缪”。借这本书,还因为这是一位鲁迅文学奖等重要奖项的获得者弋舟,花了7年时间,走访了南北方许多家庭而创作的,比之许多一味渲染悲情、恐惧的文字自然要高出许多。

      作者写这本书的直接动因,是看到了江西宜春一名95岁老人因孤独感越来越浓无法承受,割腕自杀的新闻。在作者的想象中,高龄老人历经尘世悲喜,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对生命理应有更为宽阔与豁达的体认,对各种痛苦的领受能力更强。“是什么样的孤独感,能让一位‘神’对着自己的手腕割下了锋利的刀片,能让一位耄耋老者,毅然选择了离开?”作者由此开启了写作计划。

        从前的“空巢老人”绝大部分是孤寡老人,现在的空巢则是有儿有女,却因种种原因让老人独居。作品分为“乡间”和“城市”两部分。“乡间”的孤独是因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许多村庄都走空了;而老人之间的走动因年岁上去,也越来越少了。农村老人养老金极少,承受着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作者说他们是“所有弱势群体中最为弱势的一群”,是“我们这个国度发展模式中第一批承担起终极性代价的一群”,极有见地。

       我重点阅读了“城市”部分。城市的空巢老人一般都有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养老金,有些还很优裕,在大城市,他们的儿女不是外出打工,更多的是往高处走,出国云云,事业成功;可是“骄傲的父母”也一样咀嚼着“空巢”的孤独。

        李老夫妇都是省城的科研人员,退休金丰厚,两个儿子分别毕业于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定居在北京。退休初期,老两口经常出门旅游,逍遥自在,但也渐渐感受到了垂暮生命的重荷。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李老心脏病,老伴高血压,生活中互为医生,他们心里都很清楚,一个倒下了,另一个都没力气将对方背出家门。他们想过去北京和儿子一起住,但两个孩子一辈子基本上都被套在那150平米的住房上了。两个媳妇曾用开玩笑的方式说,小康标准是每人30平米,如果再挤进两个人,立刻就在小康线以下了 。李老说,这就是孩子们潜意识中的一条底线,击穿了,在心理上就是对他们人生价值的否定,怎么忍心呢?后来他们找保姆、寻养老院,始终没有找到妥善的办法。老李感悟说,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是不可估量的变量,这一点他们都一厢情愿没有计算在内。

      “空巢”的话题当然沉重不堪,但书里记述的“任兄”的说法却让我在密布的乌云里见到了一线阳光。任兄的女儿定居美国,他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注意到:“空巢老人”本来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状态,九成以上的美国老人都独居,只有在我们这里才成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子女们孝敬的重要指标便是让父母享天伦之乐,但是美国老人大多崇尚独立生活,没有承欢膝下的要求。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也给他们的空巢提供了条件。中国人到了老年,以“被人服务”为基本诉求,满足了就觉得是“颐养天年”,不满足便觉得“老无所依”。而美国老人,能够为社会服务,依然是自我存在的需求。乐于“服务”,即使物质条件很差,精神也乐观积极;乐于“被服务”,容易消极悲观,怨气很重。

     让阳光穿透“空巢”,国家的投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包括大力投资建造各个层次的养老机构,发放足额的养老金,解除老人的“前瞻之忧”;另一方面老人本身也要改变观念,主动为社会服务,以此作为精神支柱;减少亲情在生活里的比重,淡化所谓的“孝顺观”,学会从容,学会平静,肉体的痛苦便会减弱,就会在坦然中走向终点。

     让阳光穿透“空巢”,别人能够做到的事,我们迟早总是做得到的吧。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0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0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怀谷2024-01-25 11:35:13

    俗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没地方留,也没地方去,还是足不出户的好!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