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4年02月24号 05点 阅读 11805 评论14 点赞6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这个春节,与阿炳邂逅
今年春节到无锡过年,大年三十下榻苏宁凯悦酒店。上午到达后,因要到下午2时才能入住,所以在寄放行李后,越过人民中路,来到咫尺之遥的崇安寺步行街。刚一抬头便看到一尊衣服褴褛,低头弓背,左手按弦,右手拉弓形象的,正拉着二胡的人物塑像。“这不是瞎子阿炳么!”从小喜欢拉二胡,且又钟情于名曲《二泉印月》的我,崇敬之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再三地端详,反复地仰望,从心中对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音乐家致以崇高的敬意。于是,逛街赏景觅趣的兴致骤减,参观阿炳故居的热情大增。真没想到,在这个迎新的日子里,邂逅阿炳大师。
在阿炳雕塑的东侧,就是阿炳故居。我心中不免想道,阿炳是伟大的音乐家,但他展示给世人的形象是乞丐般的瞎子和生活颠沛的艺人,因此,他除了几首流传于世的音乐作品,这故居中能有什么展品向人们展示呢。
进入门内,耳边就听见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在院子里婉转低回。这种弓弦摩擦的倾诉,这种指臂相照的呐喊,把无奈的悲凄、苍凉,一层层地展示;把追寻的坚定、执着,一次次的呈现,黯然淒美、如泣如诉却又努力抗争、坚韧刚强的美妙旋律,回荡在音乐大师曾经生活成长的院落。
雷尊殿是阿炳父(华清,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子当年栖身的所在,门口的“上天无私霹雳一声惊世梦,下民有欲电光万道照人心”对联,表达了黎民百姓希望神佛显灵,崇尚仙道下凡的朴素愿望。就是在这么一个与神紧密相处之地,阿炳却过着穷极潦倒的生活。陈旧的老屋,斑驳的粉墙。阿炳的家里有什么像样的东西呢?一顶旧蚊帐,一片薄竹床。阿炳和他妻子董彩娣的照片分别挂在残壁上,更感觉只影单形。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阿炳的这张照片还是在他良民证上发现的唯一一张存世照片。梳着道士包头,阿炳在追求什么:戴着墨色眼镜,阿炳在向往什么。照片上的他,面容清瘦,颧骨突出。胡须浓密,嘴唇紧闭。是的,他正在诉说天下百姓的命运,他正在演奏世态炎凉的悲歌。
碗盆和油灯,是否真是阿炳的遗物。有人说,柜上的皮箱,倒是阿炳的原物。其实,陈列物品的真假,对阿炳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对观者来说,也没有多大的触动。而那些抽象的阿炳形象,那些粗犷的二胡琵琶,倒能引导人们心底深处的敬仰之情,势必激发人们学习先贤的奋发精神。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1950),他出生于道教世家,家贫凄苦,一生处于社会动荡的变革时期,经历军阀混战,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等多个时期,生命终极时才迎来祖国解放。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个人命运的艰难坎坷,给予阿炳以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也为他的音乐创作注入了丰富的源泉。他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经杨荫浏、曹安和等人专程访问录音,存世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共六首,均为中国近代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尤其是《二泉映月》被称为东方的命运交响曲,蜚声海内外。《二泉映月》是阿炳一生心血的结晶,是道乐、民乐和阿炳个人创作的大集成。板式存苏南道乐曲牌渊源,曲调显道教音乐静虚本色。阴阳动静,回环跌宕。
阿炳是模糊的,仅存一张相片。阿炳是清晰的,仅有一个居所。在这里,他将人生诉诸弓弦,用段段“自来腔”谱一首“随心曲”,尝尽命运艰辛悲苦而又超脱现实,把自己的心声引向普遍的情感共鸣。在这里,每一位来者会清晰地听见他来自生命、震颤心灵的伟大乐章。在“聆听阿炳”的展厅中,我不由地戴上耳机,倾听阿炳来自久远,来自惠山的中国神曲,天籁之音;感悟阿炳来自民族,来自无锡的生命交响,人生绝唱。
在音乐声中,我听到了阿炳不畏强权的品格,不卑不亢的个性,积极进取的意志,持之以恒的信念,乐观向上的姿态和不折不挠的坚贞。他对音乐的热爱,对创新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将超越音乐本身,给奋进新时代砥砺前行的人以启示和鼓舞。 龙年春节,在无锡崇安寺景区与阿炳邂逅,乃一大幸事也。
|
信纸作者:杨克元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