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11月16号 07点 阅读 8823 评论5 点赞2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马路野史杂说之二十二
——甜爱路VS咸瓜街
缪新亚
咸淡人生,多味马路
世人皆知:糖含在嘴里,是甜的。盐放融在水里,是咸的;药吞进喉里,是苦的;辣椒撒进菜里,是辣的。上海不愧是魔都,什么名字的马路都有:甜蜜的,咸涩的;苦味的,辣舌的。所谓人生百味,马路万象。
人常说:咸淡人生。这四个字,概括了人生最普通的生活:咸,就是负重前行的生活,那是为了奔波而努力的日子;淡,就是指静水流淌,水波不兴的平淡时光。我要说的是带“甜”味的马路和有“咸”字的2条马路:甜爱路和咸瓜街。坊间有语:人生本身是杯白开水,你给它加入蜂蜜就是甜的;加上盐巴,它就是咸的。
感觉爱情,应该是甜蜜的,如果说是酸溜溜的、火辣辣的、苦滋滋的、麻酥酥的。那不是爱情出问题了,就是味觉失灵了,脑子进水了。回忆马路,就不一样了:它们往往五味杂陈:酸甜苦辣咸皆有关系,往往路如其名,譬如甜爱路象征爱情,是甜蜜的;咸瓜街象征什么,有点迷糊,但咸涩是肯定的。
甜爱甜爱,有甜有爱
今年8月22日七夕节,甜爱路更热闹了,又是一年里最甜蜜的时节。不少情侣,在这一天牵手相约,成双成对,耳鬓厮磨,到此拍照打卡,更有许多外地客慕名(莫名)而来《圣经》说:爱是恒久仍耐,爱是永不止息。这话,一点问题都没有,但甜爱路,“甜”也好,“爱”也罢,本来和这条马路,没有半毛钱关系。
189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租界外购得大片农田,修建“万国商团”打靶场(今虹口公园),打靶场内有条小路,冠以“公园打靶场路”的名字。冥冥之中有必然:今人以枪打靶,古人以箭射靶,都是“打靶”,中外概莫能免。这样一想,打靶和爱情就扯上了关系,外国有爱神丘比特的一箭穿心的佳话,中国有唐高祖李渊雀屏中选的故事,似乎都与爱情有关。民间传说,更是跨越时空的智慧,这样的一个所在,爱情的民间传说,应运而生:相传这里有一个财主家,家有万贯家产,生有千金,貌美如花,百伶百俐,取名田爱,长大后知书达理,聪慧过人,而田宅里有一个放牛的小伙,名叫祥德,五官清秀,聪明伶俐。田爱和祥德,自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日久生情,最终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从此,甜爱路和祥德路这两条相依相偎的幽静的小马路。这样美好的传说,人们宁可信其有。
天作之合,甜爱相加
后来,租界工部局从靶场划出一片土地,由英国园艺设计师根据英国格拉斯哥体育公园模式,建成“虹口娱乐场”亦称为“新靶子场公园”。公园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公园,也是中国第一个体育公园,有着“远东第一名园”美称。这一带,环境好了,资本就来了,很快这周围造起了住宅,辟出了马路。环境幽僻,吸引大批日侨入住,正好这条小路与新式里弄千爱里相通,定名为千爱路,因千爱里与千爱路,容易相混人们爽性将“千爱路”中的“千爱”二字,用谐音把它“谐”了过去,变成了甜爱路,本来这条甜爱路只是南面和山阴路相通的一小段,后来将原来“”公园靶子路”那段也连了起来,统称甜爱路,甜爱路很窄,也很短,总共只有五百多米长。这条马路,虽然很幽僻,但如素面朝天的话,甜爱路的颜值,在上海众多优雅的马路之中,她根本排不上号,但她一“名”惊人,一条貌不惊人的小马路,转身成为甜爱路之后,逐渐变成上海“情侣约会圣地”!
爱情的力量无穷,年轻人的想象无限,上海这条不起眼的小马路成为年轻人浪漫的狂欢地,有关方面为她量身定制了“甜爱节”,小红书更在后面推波助澜。
刚刚过去的这个“七夕”夜晚,甜爱支路上的“甜爱坊”内,人头攒动,群情亢奋。从此,甜爱路上有了“甜爱节”,首届“甜爱节”在这里拉开帷幕:一对队坠入爱河的青年男女双双成对、深情相睇,在“甜爱节”上“读一首诗,把自己亲手写的情书,封进画有爱情图案的信封,盖爱心邮戳、投进爱情邮筒,喝一杯糖水、在爱情墙上留一段爱的感悟、吃上一客甜点……”成了到这里“朝圣”者的标配动作,对对情侣,双手合十,在这条上海最浪漫的小马路上走一遭,爱情就甜蜜了,幸福就圆满了!笔者期待着第二届、第三届…,乃至无数个“甜爱节”每年在这里举办,甜爱路誓将浪漫进行到底!
咸瓜街:一桩难缠的公案
咸瓜街,本有里外之分,即里咸瓜街和外咸瓜街,2条马路平行相伴,南至复兴东路,北到东门路。里咸瓜街,抗战前,沿街也是店铺林立,商业繁盛,“八·一三”一场战火,店肆纷纷关门,里咸瓜街从此走向衰败,直至消失,外咸瓜街兴旺依旧。
上海话里素来没有“咸瓜”的说法,咸味的瓜类,上海人一般称之酱瓜,谁知咸瓜街与酱瓜不但没关系,而且,咸瓜街之“瓜”,并非“瓜果蔬菜”之“瓜”,咸瓜之“瓜”,竟然是“鱼肉荤腥”之“鱼”!
当年的咸鱼街,曾是海货一条街,最热销的是咸黄鱼。至于,咸瓜街名字的来历,坊间公婆,各有说辞,一派说;咸瓜街咸鱼铺多为宁波人经营宁波话咸鱼发音为“咸瓜”,故称咸鱼街;另一派说:“咸瓜”之名源自福建方言,早在乾隆年间,就有众多闽籍移民聚居在此,沿路开设咸鲜市场,福建方言把黄鱼叫作“黄瓜”或“瓜鱼”,大量吃不完的黄鱼被剖背腌制,叫作“咸瓜”。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成为坊间一件难缠的公案。笔者胆大,何不断判公案,来一场“宁波人偏逢福建客,葫芦生乱判葫芦案”。笔者偏向后者。首先,宁波人从来不把黄鱼说成“黄瓜”,宁波人把风干腌制的咸鱼称为“鲞”,黄鱼鲞、鳗鲞是也。福建人把黄鱼称作“黄瓜”倒有实据。有竹枝词唱曰:“东门一带烟波阔, 无数樯桅闽广船。 阛阓居奇百货盛, 遐方商旅满江城”,算是旁证。清代闽籍学者梁章钜,在《浪迹三谈》中说:“此鱼以四月王(黄)瓜生时出,吾乡因呼为‘王瓜’,亦称‘瓜鱼’”。咸瓜街上有福建泉州、漳州商人建造的“泉漳会馆”,会馆内供奉天后像,保佑航运平安,可以作为物理实物明证。
咸瓜街,粗俗中的风雅
咸瓜街的路名,听上去有点粗俗,其实它也风雅过的:咸瓜街上有陸家石桥(位于今东门路外咸瓜街交汇处)桥高二十四级石阶,有三个环洞,中秋夜月影穿桥洞,倒映水中,申城八景中的“石梁夜月”,即为此处。
晚清文人韩邦庆创作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开篇第一回写的就是咸瓜街:“赵朴斋咸瓜街访舅”。小说写的是清末十里洋场中的鼓院生活,后由张爱玲曾将其翻译为英语、国语,国语版新命名为《海上花》。够风雅了吧?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家影视制作公司拍了一部滑稽戏电视剧,剧名就叫《咸瓜弄九号》,就是取材咸瓜街,说的是旧区改造动拆迁,剧中把它搬到了浦东,剧情讲的是,动迁中有人为争取利益,各逞其能,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剧,让人笑出了腹肌。
信纸作者:大海
缪教授的《马路野史杂说之二十二——甜爱路VS咸瓜街》好有趣味!短短甜爱路爱情永恒,咸瓜分里外海鲜香醇。两条不搭界的马路南辕北辙,却因为甜酸苦辣咸的味觉,引起了共振!缪教授辛勤笔耕引经据典,将充满了情趣情爱的甜爱路,和海鲜一条街咸瓜街的前世今生给我们作了精辟的解析,很好地宣传了本埠地缘历史今夕之变迁,让人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时光。为缪教授的佳作《马路野史杂说之二十二——甜爱路VS咸瓜街》点赞!向缪教授致敬!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