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上只角”,“下只角”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3年10月26号 06点 阅读 10576 评论0 点赞1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梦回卢湾》触动了我灵魂里那个最软最软的地方——谁没有一个故土故居的情结呢!“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流浪汉还恋着那个“高架下面”的一角,不肯去设备齐全、生活无忧的收容所呢。

          “梦”里有上海的“角”。 从概念上讲,“上只角”是殖民时代的租界,是洋人、买办、社会名流聚集的地方,“下只角”则是劳动人民居住之处。解放以前,租界内治安情况较好,环境比较宜人;而贫民聚居处“脏乱差”。解放七十四年,“下只角”整治环境,大兴土木,高楼大厦林立,生活环境一点不亚于当年的租界。可是不知为什么,许多老上海尽管住着“三层阁”“亭子间”,还是开口闭口“阿拉上只角”,颇有点“没落贵族”的腔调,而那些搬走的居民也不大肯认同自己的新地段,动辄还是以“卢湾人”、“静安人”、“徐汇人”……自居。恐怕是因为在“上只角”里蕴含了更多的海派文化的因子吧。

         记得我们卢湾区“上只角”和“下只角”的分界线在建国路(也有说是“徐家汇路”)。上世纪70年代,我沿着“重庆路——鲁班路”晨跑,建国路以北,是幽静的林荫道,震旦大学和伯多禄堂是那样高雅,巴黎公寓、重庆公寓,还有万宜坊,建筑风格迥异,有轨电车叮叮当当地驶过,行人的脚步似乎都放得很轻很轻。可是走过建国路就不一样了,道路立马就坑坑洼洼起来;斜土路附近有“坟山”(公墓)和稻田;而小工厂连绵,黑烟突突,一股金属味、机油味扑鼻;接近江南造船厂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路了,地上到处是铁屑、金属刨花,不小心鞋底就被戳破。我的小学在重庆路上,原来区工人俱乐部的一条弄堂内,学生也以建国路为界分成两帮,完全是无意识的分野,双方从来没有任何冲突,可就是融不到一起,老师拉也拉不到一块儿。现在回想,可能还是两拨子孩子的气场不同,也就是他们家长气场的不同,说到底,还是两只“角”的气场不一样吧。

         其实,“上只角”里穷人也很多,比“洋人、买办、社会名流”多得多了。弄堂里、石库门里生活着多少天不亮头件事就是“倒马桶”的“城市贫民”呀,可是穷人、富人相处得非常融洽,穷人离不开富人的开厂开店,富人也少不了穷人的服务。从没有听说谁家的汽车、三轮车和黄包车被戳胎放气的事。富人上下班看到弄堂里熟识的穷人,“爷叔”、“姆妈”地叫;“爷叔”“姆妈”也亲亲热热地应一声;“上班啦”或“回来啦”。大人根本不会对孩子灌输什么“仇富”的思想;相反 “富人”往往倒成了“穷人”教育和激励孩子的好榜样。和我家住在一幢房子里的有一位“孙家公公”,是惠罗公司(仅次于“四大公司”)的总经理,他常常会摸摸我们孩子的头,送上一点小礼品;而我们也从大人那里知道,他是怎么从一个“学生意”的“练习生”,通过努力,慢慢爬上了“高级买办”的位子,从中得到了最早的“励志”熏陶。我到老也没有参透那种真正的和谐是怎样营生出来的。现在回忆,“上只角”里最值得珍视的是居民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有钱人自不待言,就是穷人勒紧裤带也要供孩子上学。没有辍学儿童,也极少“啃老青年”。最美的场景就是孩子们背着各色各样的书包、拎着大大小小的饭盒走在大马路、小弄堂,当那些活泼的身影被朝霞或夕阳勾勒,那才叫动人呀!

        “上只角”“下只角”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现在新的“富人区”和“穷人区”又出现了。当然现在的“穷人”只是相对而言。我家附近的“天地系列”的豪宅是绝对富人区,而那些经适房和郊区的动迁房则是富人绝不涉足的地方。“富人区”和“穷人区”的各种资源的分配是完全不一样的,两者的气场是完全不同的。这个后果可是十分严重的:“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这还不算,更可怕的是富人将子子孙孙富下去,而穷人将子子孙孙穷到底。这个阶层固化的大问题也是世界性的,不知如何破解。听说新加坡等国家用“掺沙子”的方法杜绝“上只角”和“下只角”的出现。当乔木、灌木、花儿和草地共生同荣,这才会形成茂密的森林。

     “上只角”和“下只角”的说法也只会存在于我这一代了。双翅齐飞,这应该是新的“海派文化”了。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5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5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暂时没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