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10月04号 05点 阅读 10497 评论7 点赞3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说 亭
(“村民”随记之七)
毕文杰
在山村里转悠、寻访,时常有各式各样的亭子,进入自己的视野之中,正是:乡村行,几里亭。
在山间,在路边,在河畔,在景区,在宅旁,往往都能遇见亭子,它坐落在碧水青山之间,犹如一名女战士,卓然挺立,日夜守护着乡里乡亲;远远望去,它飒爽英姿,又宁静典雅。见到亭子,人们大多都会不由自主地走近它,品味它,融入它。
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在《园治》中说,亭子有三角、四角等八种造型,又因建筑材料不同,而分为石亭、砖亭等五种。山村的亭子比较简单,一般都由石料和木料两种材料建成。从外型上看,亭子一般为敝开性结构,没有围墙,基本都由四根或六根方型或圆型柱子支撑构成,还包括屋顶、坐位、地面等。
亭,作为华夏传统的小型建筑,源于周代。经历了由官制到民办的过程,历史悠久。战国时期,亭成为边塞小堡垒,具有防御功能;秦汉时期亭的建筑推广到各地,为基层维护治安使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亭转变为驿;唐代时期,朝廷改驿为馆驿,类似后来的招待所。至此,官府掌管的亭废弃,但民间却沿用下来,在交通要道建亭,供旅途歇息、乘凉、观景之用,几里路就设置一个。
亭自诞生之日就带有文化烙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记忆。济南大明湖中的历下亭,杜甫曾游题诗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将诗句写成楹,名亭、名诗、名书法,堪称三绝。游杭州孤山的放鹤亭,就会吟起“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逮)的诗句;游北京的陶然亭,就会想起“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唐.白居易)的名句;游西湖湖心亭,就会读起“一片清光浮水国,十分明月到湖心”的楹联;灵隐寺冷泉寺上悬有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颇有意趣。《牡丹亭》《望江亭》《清风亭》等戏曲,均以亭为名、为主要戏情,演绎出凄婉动人的故事。李叔同的《送别》,则把我们带回历史上新朋老友送别分手处一一曾经的十里长亭。由此归纳一下,大多的亭子所建均有缘由,有的因景而亭,有的因人而亭,有的因诗而亭,有的因事而亭。
回到山村说亭。我曾在雪窦山、梨州山、宓家山细心观察了三座小亭。去年秋季游溪口,来到位于“四明第一山”雪窦山千丈岩景区的乳泉亭,相传山上有乳峰,乳峰有窦,水从窦出,颜色为乳白色,故泉名为乳泉,此山为雪窦山,此亭为乳泉亭。从导游那里第一次知道了雪窦山山名的由来。梨州山上的响石亭,左右亭联为:紫竹林中观自在,梨州溪上听石鸣;小亭内部顶瑞是一个大圆形状,最正中刻有石雕图案龙与凤,围绕在周围的六幅石雕图案是,竹子、兰花、玫瑰花、牡丹花、荷花、海棠花;小亭的六根石柱上有六个挂勾(挂衣物用),其中一根石柱上贴有一张纸,上面的六个字已经有些模糊:南无阿弥陀佛;亭内还有石椅、石凳、石桌,能坐二十人左右。可以断定,这是一处很实用的亭子,当下的村民或游客,就在这里聚会,畅谈,休息,观景,阅读,静思。宓家山(也是宓家山村所在地)上有一处小亭叫道德亭,问过村委干部得知,本村曾有三名宓姓村民,在解放战争中牺牲,被定为革命烈士,为了纪念他们,特立此亭,以示后人。另有一种亭子不容错过,即在四明山区域,有条件的山村,如鹿亭乡中村村、四明山镇棠溪村、彰水镇西板坑村等,还建起了廊亭(长廊),一般都能容纳(有坐位)百余人,可开会、可议事、可办展、可休闲,既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又是公共活动场所,美观而实用。棠溪村“两委”把廊亭做为村里“民主议事长廊”,在此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每年都能解决几个村里和村民中的实际问题。
走访知实情,勿轻山村亭。当下的大山里、山村里的亭子,真的令人欣赏和仰视,除了供人们赏景与休息之外,它还接地气,聚人气,祈福气,扬正气,真乃“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
山村的亭子,沾着泥土,带着露珠,是自然山水的小风景,旅游途中的小驿站,传统文化的小载体,百姓生活的小庭院,当下文明的小平台。
老小孩在相对闲适的生活中,不妨在遇到亭子时多坐坐,品茗香,吟亭联,唱老歌,望远景,让老年人生多一点色彩,多一些变化,多一片空间,让金秋更美,让夕阳更红,让健康的生活长久伴随您。
信纸作者:相约爱晚亭
“亭亭”玉立山乡间,小歇片刻只等闲。毕老师的佳作《说亭》(“村民”随记之七)把我们带入了四明山那片美丽乡村,各式各样的亭子,相隔不远便有一亭。造型美观简约,却有无数传奇故事蕴藏其中,更是传承文化的驿站。毕老师辛勤笔耕,深入贴近生活、亲近自然,将小巧玲珑的随处可见的亭子,作了详实的探究,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生活,健壮了体魄,感染了读者。为毕老师的佳作《说亭》(“村民”随记之七)点赞!向毕老师致敬!节假日快乐!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