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9月16号 06点 阅读 12737 评论11 点赞2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纪实连载】雷鸣
王雅萍
(二)
雷鸣没头没脑地被转送进了深山,除了依靠太阳分别东南西北,他手里什么也没有。修筑工事的活太重,每天都是与巨大的石块打交道,不是搬就是扛,都不是他的力气所能胜任的。干这些活的人,大都是膀粗腰圆的壮年汉子,哪有像他这样稚嫩瘦弱的身体,干不动不是恶言训斥,就是鞭子相加。这让他想起当年自己在《歌唱王二小》里扮演鬼子队长,大家说他演得还不够狠。如果像现在天天看着这样凶神恶煞的人,他一定能演得让大家都服帖了。雷鸣在那里干了一年多,一天早上,他突发高烧到了39度,浑身疼痛无力,骨头像散了架似的无法起床,浑浑噩噩的睡着。正在此时,工头握着皮鞭进来催工。二话没说,见人就打,雷鸣被打得皮肤开裂,只能忍痛爬起来,挺着高热去工地干活······他觉得实在熬不下去了,萌生了出逃的念头。
在一个月黑风疾的深夜,趁着外出解手的机会,他悄悄地溜走了。一口气走了几十里地,心里七上八下的,紧张与害怕一直伴随着他,生怕有人追上来。大概走了两天,他确信不会有人来追他了,这才放下心来。可这心一放下来,却比刚才更可怕。刚才因为是头上悬着一把剑,心都被吊在那里,倒像有一种使命感,心里也只有一个念头,其他都顾不上了。而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所有的位置都被孤独所占领,周边看不到一个人,听不到任何的声音,可谓万籁俱寂。他突然很想见到人,哪怕是追来的人,哪怕被追回去暴打一顿。他实在是缺乏这样强大的心理,面对这样的孤独。晚上更加可怕,他只能睡在山洞里,黑暗和孤独包围着他。就在他近乎崩溃的时候,居然看到了村庄。那规模、那架势还不是一般的村庄,像是农场。一打听,还是父亲正在那里的劳改农场。他报上父亲的姓名,等了半个来小时,父亲竟然颠颠地走来了。他已有十多年没见到父亲,父亲老了,老得让他不敢相认。只是开口提及家人家事,便亲热地抱在了一起。两个人都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父亲领他进了他们的集体宿舍,让他在那里住了些日子。父亲的刑期已经结束,在劳改农场继续劳动改造。这里的生活待遇好像比修筑工事的地方要好。也许父亲不会再“电闪雷鸣”了,他已被改造成另一个人。雷鸣很希望在劳改农场待下去,但他不想让父亲知道他的现状。他只告诉父亲队里派他出来修路,正好修到这里,顺便过来看望他。当然他更明白劳改农场是不会让他长期住下去的,他必须得走。
告别父亲的这一路,开始有了人烟,他也在一些小镇上打起了零工。这样就有了一些收入,晚上挤在大通铺的旅店里。至于在一个县城待多久,全看人家需要他打工的时间。也有在一个县城一待好几个月的。就这样,他漫无目的地流浪着,过着流浪者的生活。
那天他无意间来到了江西的分宜县,那里的景色与山区完全不一样,到处氤氲着江南水乡的气息。他的眼界一下子开阔了,感觉心旷神怡。只见一条条小河纵横交错,放眼望去一片碧绿,都被菱叶覆盖着。在水波如镜的河面上,无数的采菱姑娘正划着菱桶,忙着采摘菱角。那场面大得一望无际,是他不曾见过的。他被这样壮观的气势所吸引,站在河岸上,呆呆地看了许久。
突然有一位坐在菱桶里年纪稍长一些的采菱女冲着他喊,“小伙子啊,你看中我们哪一位采菱姑娘了吧,别不好意思,大胆地说出来,看看她愿意不愿意哦!”于是河里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随即她们竟唱起了《采红菱》的歌,“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郎有心,妹有情,就好像两角菱,从来不分离,我俩一条心。”他被这样浪漫的氛围感染了,竟有些舍不得离开。却又怕那位老大姐肆无忌惮地开他玩笑,只能先走开,去其他地方逛一逛。等他一大圈逛下来,日头已经偏西了。这时有不少采菱女已经收工回家,只有少数几位还在忙乎着。其中一位穿着红褂子的姑娘,是他之前也注意到的,那件褂子色彩鲜艳,太夺人眼球,要想不注意到她也不行。她是最后一位上岸的,从菱桶里站起来的时候摇摇晃晃的,险些摔下河去。他急忙伸过手去拽了她一把。
“谢谢!”她呢喃着,好像是说给自己听的,他却听得真真切切。他见她的脸已经涨得绯红,红得就像她身上的那件褂子。
“你怎么干得这么晚?人家早就回家了。”他关切地问。
“我采得慢,我们每天采菱是有定额的,我总得完成自己的份额。”她如实说来。
“噢,是这样啊,那我以后帮你一起采。”这句话是他情不自禁从嘴里迸出来的,并没经过大脑思考,在脱口而出的瞬间,他自己也吓了一跳。她倒已经从刚才的羞涩中闪了出来,哈哈大笑起来,“哪有小伙子采菱的,只有采菱女,没听说过采菱男哎!”
“那怎么唱‘郎有心,妹有情’呢?”他倒也拿出“打破砂锅纹到底”的气质来了,并无调情,也无羞涩。
“那是歌,唱唱的呗!男人有男人的活,都忙着装菱、运菱,还忙不过来呢!”她是个实在人,实话实说。
“那能不能让我去干装菱、运菱的活?”他每到一处打零工,都是这么去讨活干的。
“那我帮你去队里问问。”她也不推辞,很热心的样子。
“那太谢谢你啦!”
那天他俩聊了蛮长时间,她知道他是来自上海的知青,叫雷鸣。他也知道她的名字就叫“红菱”,她出生的时候,正是红菱成熟的季节,父母又不认识几个大字,便“红菱”“红菱”的,叫习惯了,她也就成了红菱。
她去问队长,能不能让他像男劳力一样干点装菱、运菱的活。队长竟一口答应了。原来她们采菱队的队长,就是之前在河里起哄的那位老大姐。她有意撮合他们呢!
注:图片源自网络
转发大学同学杜伟民的点评:@书虫(王雅萍) 血腥暴力的疾风暴雨,在轻易的逃亡中,变换出了和风细雨,情谊明媚[偷笑]。作者真是好手段,让我们在过山车上看风景,看皮鞭呼啸,看荒山野岭,看劳改风霜,看菱角风情。同一个苍穹之下,同一片沃土之上,同一波人群之中,竟同时在上演,截然不同的冷暖人情。雷鸣,用他的双脚,为我们丈量了文明与野蛮的距离,斗争与温情的距离,战争与和平的距离。那距离,远隔千山万水;却又,近在刹那之间。那便是佛与魔的距离,庄严国土,可以血雨腥风,也可以柳暗花明,一切,尽在一念之间。然而,这一念却又是艰难的了得,可以纠缠人类多少个世纪,可以相杀、相仇多少个族群[呲牙],哎,人类的苦难,其中有多少,不是自找的? [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雷鸣遇红菱,或许是天意。王部长的佳作【纪实连载】《雷鸣》(二),将逃离虎口却又无处安身的雷鸣的破碎的心灵得以安放,让人激起了对那段黑白颠倒的年月的愤慨,同时也从中得到些许慰籍。作品以洒脱、不拘一格的高超手法,凸显了主人公乱世遇佳人的豁达与豪迈之情。王部长的作品既来之于真情实录,又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放飞,是文学最精彩也是最高境界的写真。且不说雷鸣日后会不会再度遇难,他与红菱在特殊时期的邂逅能否碰出爱情的火花,能在颠沛流离的途中巧遇采菱女,此生足矣!为王部长的佳作【纪实连载】《雷鸣》(二)点赞!向王部长致敬!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