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陇夕阳红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想起当年踏水车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3年03月20号 10点 阅读 10203 评论0 点赞2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文|张立人

 



  六七十年代,我们老梅陇地区是上海市水稻、棉花、蔬菜重点生产基地之一。那时,上海农村水稻种两季,称为“双季稻”。众所周知,水稻的生长主要靠很充裕的水,特别是赤日炎炎之下,秧田里的水很快就被蒸发掉,汲水灌溉秧苗必不可少,所以水源是最重要的问题。那年,我家也有责任承包田,所以各种农活都干过,其中最难忘的要数“踏水车”了。如今,那年踏水车的往事历历在目。

  记忆中的老家,宅前宅后处处都有小河浜,可是在没有农用水泵灌溉使用的年代,田间浇灌基本上就依赖水车了。踏水车是农民不可缺少的灌溉手段,也是最为原始最便捷的灌溉农田的工具,那年,踏水车在我们上海农村随处可见,每个村庄都有脚踏的水车。由于当时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繁重的农活基本上都是靠人工。一个生产队一般只有一架脚踏水车,非常宝贵,算得上是集体的大“家当”。

上: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踏水车”,顾名思义,用脚踩给予动力,依靠脚的蹬力使水车主轴转动起来。它是一种大型农具,它虽然是车,但它是没有轮子的车。脚踏水车其结构简单:纯木质打造,一根铁钉都不用。车架为竖着的木架,有两层,上层是一根桁木,是踏车的人用来扶手、搁手臂膀用的。下层是车轱辘,一根粗大的主轴架在两端的木制轴槽上,主轴上镶着八对车榔头,可供四人踩。车水时,人爬上去,双肘伏在一根齐胸的横杠上,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人脚踩车榔头,车轴转动,带动水车的龙骨。主轴中间有个车轱辘,它的木齿轮带动水车的龙骨。车身是一个长长的凹形水槽,长度一般都有五六米以上。两头各有开口,一头汲水、另一头出水。水内为汲水的车叶,车叶有上百个,成链状等距离串连在一起,形似龙骨。运转时,节节叶片刮水上行,将河浜水刮入水槽后从另一头流出,周而复始,循环运转。满车的水便汩汩而上,源源不断、哗啦啦地冲进水沟,流入稻田。

  踏水车,在我们村庄,干农活的大人们都会,而我是回乡知识青年、老三届高中生,白面书生啥都不会,可身在农村的我必须得学会踏水车!踏水车不仅是件体力活,更是件技巧活。不知技巧的初学者,只会使用蛮力,像平地走路似的踩着车轱辘,往往不到一袋烟功夫就会大汗淋漓,嘴里喘着粗气。当然,初学时大人们会教你怎么踏,开始要慢一点,一脚下一脚上…… 我刚开始爬上车架学踏水车时,自然要大出洋相:爬上水车架,双手死死地抱住车栏棒,生怕跌下来。两脚不是踩空就是踩偏,吓得我两眼死死地盯着踏板,深怕发生意外,从水车上掉下来。搭档看见我跟不上他们的节奏,就故意放慢了速度,此时我才用上全身力气。踏上几个来回之后,我渐渐感到体力不支,脚板心痛得受不了,不敢用力踩,多数时间都把整个身子挂在木杠上。虽然慢慢悠悠、眼睛紧盯着脚下,但脚板就是跟不上节奏,不是倒拐,就是踩空。踩空了可不是闹着玩的,人失去平衡,被飞转着的车枴砸上腿脚,将整个身子悬空吊起。此时,人的双脚腾空,犹如吊起的田鸡,吓得哇哇大叫。“吊田鸡”的丑相可难看啦!此情此景,会惹得伙伴们阵阵嬉笑。“大家看呀,吊田鸡啦!”在这种情况下,自救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将自己的身体悬挂在横杆上,待水车渐渐停下来。我满脸通红地下了车,只是尴尬地苦笑几声,可此时的脸早已吓白了。

  经验告诉我:初学者踏车时,每一脚都必须准确无误地踩在踏板上,踩稳了再用力向下一蹬。眼睛是无需朝脚下看的,全凭的是感觉。人趴在车栏棒上面跟正常走路差不多,左脚下到比较低的位置后,右边的踏板差不多也到了,可以换成右脚踩上去。善用技巧者:人扒在横杠上,脚一上一下往下蹬,熟练地利用车轱辘的惯性,不用看双脚也能掌握好转动的幅度和时间。车上的脚踏板飞一般地在脚下转圈,他们步伐自如,像是在跑步,边踩车边天南海北地聊着天,仿佛闲庭信步,看上去特别轻松。人在车上,脚下生风,轴轮飞转,水花飞溅,像一条条长龙喷出一道道水流。即便疲劳了,只要把眼睛闭上,脑袋犹如鸡啄米一样点着,双脚还能习惯地踏着。踏水车时必须四个人配合默契,均匀用力。

  如今,踏水车已经成为老一辈人记忆中的物件,已成了古董了。尽管踏水车早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可“吊田鸡”的情景依旧留在我的脑海里。每当与乡邻谈到当年脚踩木制水车车水情景,好多年轻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现在当地种田的没有了,抽水机也少见了,踩水车是翻老黄历了!”是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想想当年老一辈人的勤劳智慧,这老黄历还有翻翻的必要呐。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梅陇夕阳红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2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2人点赞

本文作者

梅陇夕阳红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博主关闭了此篇讲述留言功能。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