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浦江客读史】歌咏让诗词经典永流传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3年03月13号 06点 阅读 10148 评论8 点赞3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央视大型原创诗词文化类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海报选  (浦江客读史176)

 


【浦江客读史】歌咏让诗词经典永流传

——看央视《经典咏流传》有感

 


       一首只有20个字的小诗《苔》一夜之间刷屏。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因为央视《经典咏流传》里的一段演绎被唤醒。仅仅三天,微信端与《苔》有关的阅读量就超3000万,成为2018年春节期间朋友圈最热话题。有人戏说:“袁枚在三百年前创作的这首诗,一个晚上的传播超过它在三百年传播的总和。”确实如此,节目中的《明日歌》、《三字经》、《将进酒》、《墨梅》、《梁祝》等由古诗词改编的歌曲,“一夜之间让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大多歌曲还进入了音乐流行指数榜。“和诗以歌”,演绎经典名篇,广受观众好评。

       《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联合制作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原创诗词文化类音乐节目,节目于2018年春节首播,一些作品还上了春晚,至今已进入第五季。节目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由专家学者鉴赏解读,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不少歌曲的歌词源于古诗词,观众认为,在歌唱中学诗词、背诗词,是经典诗词最合适的传承方式之一。

       其实,诗乐一体,就是中国文学一个独特而悠久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魏晋之前,几乎所有的诗都是为了唱的。按唱的模式创作的诗,就是歌词。“诗”这个词本身,古义就是歌词,“诗三百篇未有不入乐者。”《墨子》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更是把词、曲、表演三者关系点得一清二楚。所以说,“舞必合歌,歌必有辞”,是中国音乐一个令人瞩目的地方。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建立了中国最有名的音乐机构“乐府”。乐府的工作程序是让音乐家与文学家合作创作歌曲,其创作步骤是从“诗赋”歌词开始,然后配上曲。乐府的另一个工作是采集民歌并加以改制,根据民间曲调,由文学家配上歌辞,音乐家配上乐器而成。《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明确提出“不歌而诵谓之赋”,配乐汉乐府(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称之为“歌诗”。汉代后期,随着书面文化发展以及曲谱存留困难,诗不再为歌而作,传世的只有脱曲的歌词了,历史上称作“徒诗”。

       唐末五代开始的词,金元代出现的曲,让中国诗几度回到歌词而重新出发。唐诗可歌,五七言绝句的形式,很容易配上各种曲调。唐人诗谱入乐者,初盛唐时期,王维为多;中晚唐时期,李益、白居易为多,可谓“唐之绝句,唐之曲也”。宋词基本上是歌词本色,吟风弄月,男女恋情,表现日常生活情感,适宜歌咏。金代演唱的《西厢记诸宫调》里用了大量的宋词片段,可见大部分宋词一直是作为歌词创作的。金元时期元杂剧突然兴起,将中国歌曲带入全新境界。据王国维先生研究,杂剧一半以上曲调来自唐宋音乐,南戏曲调三分之一来源于唐宋体歌曲。

       五四以后的新诗,有的被用作歌词,如胡适的《兰花草》、戴望舒的《雨巷》。也有诗人动手直接写歌词的,如刘半农的《叫我如何不想他》,成为歌词杰作。诗人兼词人的,还有徐志摩,他的现代格律诗情歌,如《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堪称情歌范例。抗战运动中,光未然的《五月的鲜花》、端木蕻良的《嘉陵江上》等新诗由贺绿汀等作曲家谱曲,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新中国成立以后,内地涌现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小白杨》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民歌,香港、台湾的新诗入乐现象也毫不逊色,《橄榄树》、《乡愁四韵》等大量诗作被改编成歌曲,两岸三地音乐家和诗人一起将当代中国艺苑的诗乐歌曲推向新的高潮。

       可以说,整整一部中国诗歌史,就是诗在歌词与徒诗之间摇摆的历史。歌词总是采取新的形式冒出来,而不入乐的诗也在不断发展,正如朱自清先生说的那样,这是一部“诗的歌谣化”历史。

       20世纪以来,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有了不错的发展,让传统诗词变得更让人易于接受。中国在数千年中所积累的优美古诗词数量众多,而且这些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在进行谱曲后不仅会显得更加容易接受,而且普遍比当下流行的歌曲要优美许多。为此,我国艺术家苦心孤诣,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如,注意选择在我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并且流传深远、妇孺皆知的诗词经典,激发人们极大的爱国热情,在演唱时能够让人充满正能量,抒发人们内心的感受。再如,充分利用古诗词朗朗上口,充满节奏感的音律以及曲调特点,更好地表现出古诗词的美感,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传统诗词中深厚的艺术功底。又如,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过程中加入西方唱法,并且在配乐中融入了很多西方乐器,使得古诗词中的意境、音律等因素表现得深入人心,也就更容易让现代人所接受。《经典咏流传》也正是这么做的。

       《经典咏流传》将中华经典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上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不仅有艺术名家,也有后起之秀,还有许多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通过鉴赏团成员对传唱歌曲的专业点评,将经典和流行有机结合在一起,挖掘诗词背后的故事,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经典。这样,既有社会效益,又有广泛的传播力,为经典插上翅膀,让经典“飞入寻常百姓家”。

       “妍歌展妙声,发曲吐令辞”,让我们都去收看央视《经典咏流传》吧!大气恢弘的古诗词经典艺术歌曲在大众中广为传唱,不仅可以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也能够将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经典咏流传》宣传海报和剧照选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31 收藏 0 已推荐到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31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石腊红2023-03-13 20:12:22

    曹老师的讲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很深的内涵,属于有品味和较高层次的作品。点赞佳作!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福生的热情鼓励和精彩点评,问好啦!!!(浦江客) 举报

  • 涛声依旧2023-03-13 16:37:43

    家珍如数诗歌史,诗韵藏心作者情,谢谢老师分享,赞!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博友的精彩点评,问好啦!!!(浦江客) 举报

  • 2023-03-13 11:40:23

    接浦江思源开凯点评:优秀诗歌能够得以传承,《经典咏流传》功不可没!诗歌的力量有时抵得上万炮齐鸣!曾记否,当年鏖战之际毛主席的一首《沁园春.雪》犹如千军万马;而另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合着那道《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摧枯拉朽势不可挡,打出了一片新天地,创造了“一唱雄鸡天下白”的新中国!妍歌展妙声,声声战鼓擂!发曲吐令辞,句句皆精髓!为曹老师的佳作《歌咏让诗词经典永流传》点赞!向曹老师致敬!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开凯老师气势磅礴的精彩评论!又见你的优美诗评:“妍歌展妙声,声声战鼓擂!发曲吐令辞,句句皆精髓。”点赞啦!有你们的鼓励真幸福!!!(浦江客) 举报

  • 2023-03-13 11:39:35

    浦江思源开凯点评:一“苔”激起千层浪,轻歌曼舞成热榜!拜读【浦江客读史】(176)《歌咏让诗词经典永流传》,曹老师以丰富的古文诗歌知识,将300年前出自袁牧之手的一首诗,结合春晚节目《苔》,不仅仅让人们惊呼3000万的阅读量,更是带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举报

  • 华龙2023-03-13 09:31:54

    精彩不断,赞美无限。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老师的鼓励,问好啦!!!(浦江客) 举报

  • 张载养2023-03-13 08:34:55

    创作于300年前的一首小诗,一个晚上的传播超过它300年传播的总和。这听起来真有点惊讶和离奇,却是一个不争的真实。曹老师在此又以他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目光,像一个剧本杀的DM,让我们快速通过了一个漫长的时光隧道,完成了一次过山车似的穿越。 说实话,我是看了王部长的点评之后,再看曹老师的原作的。一开始就被点评吓着了:王部长对诗词竟有如此宽广、深邃的知识面,我如能有其中一星半点的知识角,该有多好。然后,也因此更加渴望阅读曹老师的原作,读了又是一阵狂喜:上了年纪的长者竟会有如此快速运转的思维,让古今诗乐这么默契地融为一体。 曹老师的佳作,不是随便议论几句,就可以轻易翻过的,真得细细研读,慢慢品味。由此真庆幸自己能走进浦江思源这个大学堂,亲谋师面,亲听师音,真见未闻,真学未知。 由衷地为曹老师的精彩佳作点赞!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张区长的热诚鼓励!你总是那么谦虚,其实你的点评新颖活泼,幽默风趣,娓娓可读,算得上优秀之作了!感谢啦!!!(浦江客) 举报

  • 占峰2023-03-13 07:49:38

    星汉灿烂诗词韵, 光风霁月曹师文。 早春天气桃李笑, 一时齐做垄上行。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占峰友的精彩诗评!清雅而简洁,灵动有韵致!点赞啦!!!(浦江客) 举报

  • 书虫2023-03-13 07:39:20

    熟稔文史,坐着时光车穿梭于古今的曹老师,突然像央视主持人似的,向我们爆料这样的新闻:300年前袁枚创作的一首小诗一夜之间刷屏,一个晚上的传播超过三百年传播的总和。他的这种气派我们之前还不多见,按照我的理解,他并不是为了大张旗鼓地讲一个传奇,还是为了更好地普及文史知识吧。正是通过这篇佳作让我们深切了解到诗乐一体是中国文学一个独特而悠久的传统。魏晋之前,几乎所有的诗都是为了唱的。让我们回眸中国音乐令人瞩目的一幕。从汉武帝的“乐府”到金元代出现的曲,唐诗可歌,宋词基本是歌词本色,金元时期将中国歌曲带入全新境界。五四以后的新诗被用作歌词,我们已有所耳闻,抗战时期、解放后的那些词曲更是脍炙人口。现在的很多新诗也都谱了曲,只是比较小众。当然也有大众的,比如张区长有几首诗就被谱了曲,在老小孩中传唱。曹老师佳作最为珍贵的是向我们划出了两个箭头:一是通过对古代诗词谱曲传唱,让经典永流传;一是现代诗人的经典诗歌也要注重配曲,有益于流传下去。这是一幅中国诗歌传承与发展的宏伟蓝图,意境深远![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王部长的精彩评论!你的长篇点评是一篇精妙的导读,高度概括,文路清晰,方便阅读。感谢啦!!!(浦江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 你没有登录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