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上海创意产业是如何悄然兴起的|张载养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2年12月30号 05点 阅读 15890 评论11 点赞2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图为田子坊

 

上海创意产业是如何悄然兴起的

 

张载养

 

 

 

       如今人们提起创意产业,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意外和新奇了。它已在世界各国,在上海和全国各地被广泛地探索、实践和接受。但真要说创意产业在上海的悄然兴起,那还是有不少往事和细节,值得回忆、记叙。我作为早期的参与者之一,对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总有着特別的感情,脑子里常有一些无法抹去的记忆,会片断化、连载式地再现。特别是看到一些早期的开拓者、推进者“回放”那时的此事此景,也会跟着触景生情,涌动念想,渐渐形成情节连贯、前后呼应、带有画音的“短片”。我将自己参与、亲历,还留在脑际的若干往事记述于下,希望能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过去。

 

 

创意产业的缘起与萌动

 

 

       创意产业最初是个“泊来品”。上世纪90年代,它在国外刚刚兴起,国内也少有提及。那是在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推崇创新与个人创造,以文化艺术助推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不注重产品的标准化,而追求其差异性;不强调生产效率,而讲究它的特有价值;通过提供实有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知识产权,以提升产品、产业的经济价值。作为一种服务类产业,它更多地与当地的文化活动相联系,着力增强原住民与外来客的新鲜感,提供差异性的独特体验。1998年,英国布莱尔政府正式提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称之为“创意产业”,还正而八经地颁布了一个《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这可算作是创意产业的首次公开亮相,登堂入室。与此同时,多个国家跟进效仿,西方理论界也掀起了研究创意产业的热潮,进而又有创意经济、创意资本、创意阶层等众说纷纭。

 

 

图为思南公馆

 

       当时常去国外的朋友会看到,在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大城市的一些僻静街区,腾出老房子,修旧如昔,吸引艺术家和时尚人士来此逗留。艺术家们席地而坐,或叙谈,或创作;年轻情侣携手漫步,如同置身世外桃源。国内参观者颇感新奇,愿意仿效,但似乎又一时难以跟上节拍。不过,胚胎、萌芽已经初显,看看差不多同一时期的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就可知道“红杏”已经出墙,萌动之势难以阻挡。

 

 

无中生有的田子坊

 

 

       如果说上海新天地,有点香港兰桂坊的脚本参照、借鉴,那么田子坊就是没有参照物,纯粹自由生长的所在。香港兰桂坊“之父”,生于德国的以色列人盛智文,曾亲口对我说,上海的新天地比香港的兰桂坊好得多。当然,他可以这么说,既包含对我们的肯定,也表达自己的谦虚;其实,他的创作在先,我们有所借鉴;且地理位置、环境条件也都很不一样。

 

 

 

上图为今日田子坊,下图为昔日田子坊

 

       那时,新天地是全市和卢湾的重点开发项目,声势浩大,推进有力。田子坊则完全是另外的情况,说实话,别说市里,区政府也没把它当作一回事。那时我刚到卢湾任区长,知道按照全市的安排,要把长期占用马路营业的泰康路集市“还路于民”,实现“菜场入室”。而时任打浦街道党委书记的郑荣发,突发奇想,要在腾出的泰康路上建一条工艺品特色街。“马路菜场”与“工艺品特色街”相差有多远,这是不言自明的。对这一提议,很多人并不看好,甚至有人称之为异想天开,天方夜谭,还让我留意,“当心吃药”。但郑荣发很执着,多次找我游说。我听了几次汇报,又去现场看看,有点心动了。心想,街道这么坚持,也许有它的道理;这块地方本来就很差,试试也无妨,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尝试一下,万一搞成了,不是挺好。1998年11月,上任才一月多的我像是“初生牛犊”,在泰康路主持召开了一次现场办公会议,请区政府各部门一起去听听街道的设想与安排,让大家从各方面给予支持。此后又以区政府名义,成立了街道与政府各部门参加的“管理委员会”,甚至还专门发了一个指导推进的正式文件。这样,街道的工作就有点名正言顺了,各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1999年底,记者出身、较早下海的胡建勇,将自己经营的工艺陶瓷商店迁入泰康路,成为这条特色街宣示文化定位的第一家商铺,且号称“一路发”,先声夺人,颇有影响。2000年初,著名画家陈逸飞也入驻泰康路,开设工作室,名噪一时。以后,尔冬强等知名艺术家也纷至沓来,先后加盟。名家的加入,成了创意产业在这里启航的路标与灯塔。尽管那时的路况和环境都不怎么样,也有人担心这些“工作室”能否长久待下去,但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且又有十分难得的名人效应,虽未赢得多少夸奖,“闲语碎言”就一下子少了很多。2000年6月,颇有艺术天赋和经营头脑的吴梅森出任艺术特色街总策划,信心满满,挺有腔调,似乎真要大干了。

 

 

图为田子坊

 

       其实,田子坊的开发是作过较大调整的。以前我们总以为一条街的开发比较容易把控、调度,而一个街区特别是老区,又有工业和民居混杂,会很难实施、推进。没想到泰康路210弄(现在田子坊的主弄)很快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和好感。这条弄堂既有相对独立的工业用地,又有保存完好的石库门建筑,我们租下这些闲置的厂房,吸引发展艺术创作类产业,以后又有居民腾出住房,出租开设工艺品小店、特色咖啡吧,都很受欢迎。那时,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的蒋以任,正在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都市型工业,他对田子坊利用闲置的工业厂房发展创意产业十分支持,多次来到田子坊视察、指导。渐渐地,一个原本并不起眼、十分冷清的街巷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弄堂虽然还是弯弯曲曲,厂房与民居混杂,保留着原来的形态,但很多前卫的艺术家和年轻的创业者却由衷地喜欢上了这个地方,说这里弥漫上海老城的静谧气息和低调奢华,既有充满摩登感的时尚与新潮,又有让人眷恋的往日时光。来自各地的游客,更把这里当作必去的地方,他们十分好奇,这里既留存上海老弄堂的肌理,又处处可见新近流行的时尚,让人忽而走进上世纪的石库门弄堂,忽而拐入风格全新的异域街巷。当然,随着游客人流的增加,民居改作商用,超龄建筑不堪重负,狭窄弄堂常有拥堵。建筑与消防成了我们的心头之患,一直想着要有所突破,予以根治。幸好,时任卢湾区副区长的赵祝平,在这方面化了大力气,组织疏通了堵点,加固了建筑,配置了消防措施,消除了很多隐患。不过,即使这样,还是不能掉以轻心。不只是过去、现在,以后也是。

 

 

 

上图为田子坊

 

       后来又结合马路对面新新里的拆迁改造,建起了日月光中心,也是无中生有地增设了一个地铁车站,使来往田子坊更为便捷,带来游客如潮。2005年,田子坊被列为上海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首位,以后又屡获殊荣,被誉为中国的“苏荷”。田子坊也许还算不上完整意义的创意产业,但上海创意产业起步的印记中一定有田子坊。

 

 

 

点石成金的八号桥

 

 

 

       如果说,田子坊是无中生有,那么,八号桥则是点石成金。虽然它的起步稍晚些,但作为创意“产业”似乎更加纯粹,属于经典款。八号桥与田子坊离得很近,不知当初的选址是否受田子坊影响,但田子坊的初步成功,一定给了八号桥的起步以较大激励。

       2003年4月,已经下海、雄心勃勃的鲍炳新,很想建一个“产业咨询服务园”这样的项目,时任市经委综合规划室主任的夏雨迅即传递了一个信息:建国中路鲁班路口的上海汽车制动器厂厂房和办公楼正好搬迁、空置,可考虑试试;而且这里又紧挨着南北高架,每天经过的车辆成千上万,在办公楼上树个广告牌,会有很好的广告效应。因为是由市经委牵线,租赁合同很快达成。有了田子坊的先例,我们对这样的项目也很看好。时任卢湾区经委主任的吴荷生和副主任王日华很快跟进,不仅协助推进前期准备,还为鲍炳新推荐了一个十分对路的合作伙伴黄瀚泓。他曾是新天地项目的首任总经理,视野开阔,经验老到,后来自己出来创业,当时正担任时尚生活策划总经理。也真没想到,鲍炳新和黄瀚泓两位满怀理想和抱负的开拓者,十分投缘,一眼对上,相谈甚欢,相见恨晚。他们很快拿出了一个充分利用原有厂房、合作打造创意产业园区的方案,我看了觉得很好,当即表示支持。并为此召开了一次专题协调会,同意将八号桥项目作为我们区老厂房改造的试点,我在会上说:卢湾区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很多第一,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八号桥作为老厂房改造、升级的又一个第一呢(摘自鲍炳新的一次公开访谈)。此后,在江小龙副区长的协调落实和王日华副主任的督促推动下,项目进展很快。其间,我去看过多次,每次都能见到显著变化,起先定位“旧瓶装新酒”,后来简直就是“老母鸡变鸭”。2004年10月30日,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胡延照专程来八号桥视察,在这个占地不大的区域,他十分认真、饶有兴趣地转了两个小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几乎跑遍了这里的角角落落。除了赞同项目的方案和进展,还对区政府大力推进创意产业发展、进行政策扶持给予充分肯定。甚至提出两年内再搞50个这样的产业园区。当时感觉这似乎是表达美好愿望的“冒叫一声”,谁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到两年,“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已达75家。

 

 

图为改造之前的八号桥

 

 

图为改造以后的八号桥

 

       八号桥项目于2004年3月开始施工,于同年12月正式开园,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开园”。其实在其建设过程中,就已引起外界的广泛注意和浓厚兴趣。2004年10月15日,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法国文化在上海” 活动在八号桥举行了开幕典礼,文化部副部长和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杨晓渡出席揭幕。说“八号桥是上海创意产业的策源地”,一点都不为过。虽然它的起步晚于新天地和田子坊,但其呈现的园区模式,更适合创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它探索实践的土地属性、产权关系、建筑外型不变,其他方面诸多创新的路径与经验,具有更为普遍的领引和借鉴意义。2005年4月28日,市经委在八号桥一号楼大厅,举行上海首批18家“创意产业集聚区” 授牌仪式,八号桥位列其中,容光满面。

 

 

图为八号桥“创意之桥”

 

       说到八号桥,有件趣事,值得一提,那就是被称作“创意之桥”,横跨建国中路、连接两边园区的过街天桥。当时八号桥园区已名声在外,客商踊跃,但总感觉有点名不副实,少了一座带标志性的“桥”。真是天赐良机,恰巧马路对面的一幢工业楼宇也可租赁利用,作为八号桥的续建工程。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最好能有个通道,将两边连成一体。出路倒有两条,地下或者空中。但地下管线密布,无法通过;在已经通行的交通干道上空为两幢楼宇架设天桥,又无先例。面对这一两难之题,我于2005年7月28日在八号桥召集了一次“南北架桥”专题会议,大家统一了建桥意向,并对初步方案作了部分优化,明确由区规划局向市规划局提出正式申请。8月2日,时任韩市长等来八号桥视察,我当面向韩市长汇报了这一想法,他让我与市规划局好好商量。我即与市规划局长毛佳樑作了初步沟通。8月18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多位领导来卢湾视察相关工作,并在八号桥听取汇报,进行座谈。有关人员有意将我的座位与毛佳樑局长安排在一起,让我有机会事先与他说了“悄悄话”。会上,我提出了建桥方案,毛局长当即表示大力支持,认真研究。一个月后,市规划局批准了建桥方案。事后知道,一直关心、支持八号桥项目的时任市规划局风貌保护处副处长王林,从中作了很多融通与“润滑”,使方案“顺产降生”,皆大欢喜。“创意之桥”,高24米、长29米,2007年6月建成通行,成为八号桥的一大标志,也使八号桥更加名副其实。

 

 

图为八号桥

 

       以后,八号桥又陆续拓展,在局门路开发了八号桥二期、三期和四期,使创意产业从一个园区扩展到一个街区。现在还在继续向其他地区和领域拓展。中央领导和各地负责人都来视察、观摩,给予高度评价,让八号桥美名远扬。

 

 

颇有情趣的两个取名

 

 

       名字很重要,人名、地名都一样。孩儿出生,需要取名,过去,有的讲究,有的马虎,有的引经据典,搜肠刮肚,有的懒得操心,随便叫个;现在,大多比较在意,不仅父母忙活,祖辈也参与,取个名字,最好是既蕴含深意,有点时尚,又容易上口,不落俗套。其实地名也一样,甚至更重要,好的地名存在更长久,影响更深远;有的还会成为一个品牌、一个地标,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亮丽名片。

 

 

 

上图为思南公馆

 

       现在黄浦、原来卢湾的四个著名地标:新天地、思南公馆、田子坊、八号桥,名字各有千秋,但都很不一般,让人过目留痕,入耳难忘。新天地,靠近党的一大会址,“一大”两字的合体就是“天”;党的光荣诞生和不懈奋斗,为中国和中国人民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于是“新天地”这个地名就呼之欲出,顺理成章了。思南公馆,位于幽静内敛的思南路和光影斑驳的梧桐树下,思南已成颇具历史内涵的符号,周公馆更是独领风骚;这儿取名“思南公馆”,看似随意组合,实为天造地设。田子坊与和八号桥的取名,也挺有情趣,容我一一细说。

 

 

图为田子坊

 

       田子坊,从泰康路进到210弄,一直被称为“艺术特色街”,其实当时谁都觉得不像,不过也都未提出异议,权作一个美好的期待与愿望。这时,田子坊的人气和影响力已经渐旺,常有各路艺术家、创业者和各地游客前来探访、观光和洽谈。2000年夏天,著名画家黄永玉兴致勃勃地来到田子坊,转了一大圈后,在陈逸飞工作室坐下喝茶、叙谈,对这里的独特氛围和文化定位,赞赏有加。当得知这里还没有一个正式名称时,他沉思了片刻,扬脸笑吟吟地说,我给它起个“雅号”吧,可叫做“田子坊”。大家一听,觉得挺好,一则确实很雅,二则像是上海老弄堂的名称。当知道这取自中国古代最古老的大画家田子方的谐音时,大家恍然大悟,一片叫好!从此,这个地方有了雅号,后又从雅号变成“学名”,再以后又渐渐上了宣传册,直至写在了泰康路210弄弄口上方。

 

 

图为八号桥

 

       八号桥,本没有桥;产生“桥”的概念,是出于要将这里打造成便于各类创意企业沟通融合的园区,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的初衷。而厂区内一座座厂房都相对独立,互不连通,如需联系,得上上下下、进进出出地来回跑,费力又费时。于是就在各幢厂房之间设计建造了互通的连廊,不用下楼出门,就可彼此走动了,这样就有了“桥”的形态。先有“桥”的概念,再有“桥”的形态,于是这个园区的命名就奔着“桥”而去了。2004年8月3日,鲍炳新、黄瀚泓两位园区项目当家人,召集了一次命名商议会,时任卢湾区委副书记的丁海椒、苏秉公和副区长江小龙等应邀出席。在这场七嘴八舌、众说纷纭的“头脑风暴”中,“桥”无疑是个高频词;由于园区位于建国中路8~10号,“十号桥”“八号桥”又成了重要选项;最终定格于“八号桥”,是由于“八”是“发”的谐音,更受经营者们的青睐。八号桥的芳名就这样叫响了。

 

 

方兴未艾的上海创意产业

 

 

       很多事情的成功都与环境、机遇有关,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它在世纪之交的上海悄然兴起,得益于三个重要条件: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的步伐雄壮豪迈;二是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的海派文化源远流长,求新求变、敢试敢闯的首创精神昂扬迸发;三是当时上海正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都市型工业,这与创意产业不谋而合,十分相近。

       有的人能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由于能力特别强;我能参与和见证上海创意产业的起始与初创,则是由于机遇特别好。一是那时正好在那块热土任职,二是任期又长达七年。虽然也曾用心努力,但贡献微不足道。作为区长和行政领导,我处于相对一线的位置,参与和亲历的事情稍多一些;时任区委书记的张学兵、何卫国对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全力支持;我的后任沙海林、徐逸波也继续大力推进,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上图为思南公馆

 

       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得到理论研究的引领和支撑。早期有时任市人大副主任、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后任全国人大副主任的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等学者十分可贵和重要的开拓性研究,以后又有许多专业理论工作者和创意产业实践者持续的探索性、综合性研究。这都成为推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20多年来,在上海这块厚实、开放、灵动的沃土上,创意产业的发展可圈可点,不仅门类全、形式新、创意多,而且与其他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融洽地互动与渗透,出现了不少“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的新业态。年轻的创意产业正处于朝气蓬勃、方兴未艾的发展黄金期,潜力无限,其拓展、延伸、跨界、提升、转型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前景可期。由衷地祝愿上海创意产业,在上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展现崭新风范,作出更大贡献。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大海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7 收藏 1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7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童心2022-12-30 18:00:38

    因为生在卢湾,长在卢湾,后又回到卢湾,所以每每看到张区长的文章总感亲切,拜读并欣赏!

    举报

  • 龟老子,leeyq2022-12-30 16:36:18

    桂林东巷也有创新创意一条街,刚起步疫情来了,老师此文很有新意

    举报

  • 刚柔2022-12-30 16:13:52

    老师此文很有新意,使我们了解了新天地、田子坊、八号桥等原卢湾区的这些地名的来历与创意产业的关系,赞!

    举报

  • 水晶之夜2022-12-30 11:00:56

    连接缪新亚上一条评论:田子坊存在的一些问题颇有微词,张区长在一次区情通报会上又出金句:“有人说,田子坊既卖玉,又卖肉(沪语’肉’与’玉’同音),很不和谐。这也许是我们的两难选择,一边是百姓生活,一边是创意产业,希望大家给点宽容,我们也会尽量把它们处理和谐。 听后,大家会意一笑,深意全在其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能参与和助推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感到特别欣慰,能遇到张区长这样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导也是卢湾乃至上海的幸运。 上海创意产业的四张名片凝结着张区长的智慧和汗水,他自己没有说,也不会说,本人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可以说,也必须说。 新天地是升级版的兰桂坊,思南公馆是洋房版的新天地,田子坊是原生态石库门,八号桥是上海创意产业的坐标。

    举报

  • 水晶之夜2022-12-30 10:59:40

    连接缪新亚上一条评论:他是冒险的,也是稳妥的:他经过实地踏勘,听取汇报,召开现场会议,听取各方意见,举重若轻作出具体部署… 他果断出击,全力推进。他成功了。 有人说,上海是中国创意产业的先行者,也有人说,泰康路上的田子坊上海文创第一街“。八号桥创意园区是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第一个样板。 田子坊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事,八号桥是本世纪初的事,2005年,才是上海“创意产业”元年,那一年上海将“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发布了《上海市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当年的卢湾已经在创意产业园区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由此可见,说卢湾的田子坊、八号桥是上海创意产业具有全国意义的试水,绝不为过!张区长是其中的探索者之一。 作为老卢湾的政协常委 我可以说是卢湾创意产业起步的参与者、助推者和见证者。记得当时张区长经常到政协通报区情,围绕田子坊八号桥作创意产业的专题报告,听取反馈,让创意产业成为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热议的话题,记得我们当时的政协大会发言,党派提案,调研报告,许多都是围绕创意产业,张区长听后阅后,都会作亲笔批示,双月座谈会更是能和张区长当面进行交流沟通。 记得田子坊开发初期,有人对

    举报

  • 水晶之夜2022-12-30 10:57:59

    浦江思源缪新亚的评论:张区长的文章往往都是大视野、大题材、大手笔、小角度、深发掘的佳作。读来总能让人有荡气回肠,耳目一新的感觉。 文章虽然是旧事重忆,老话新说,读来不但没有丝毫违和感和疏远感。一切都感到特别熟悉,特别亲切。 张区长文中说到的新天地、田子坊、八号桥、思南公馆等项目,都是上海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的靓丽名片。 正如张区长在文中所说:“如今人们提起创意产业,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意外和新奇了。” 但在当时说“创意产业”,搞“创意园区”一定有“第一个吃螃蟹”的风险,也需要有探路摸索的勇气。张区长生逢其时,才上任一个月就碰到“田子坊”这只难以下口的“螃蟹”,他当时的压力山大是可想而知的,虽然张区长说得很谦虚低调,说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写得也很风轻云淡:“尝试一下,万一搞成了,不是挺好。” 我们可以感觉到其中的巨大压力,同时也看得到一位开拓者和探索者的勇气和胆魄!平时的张区长看上去是儒雅的,但那时我们看到了他的果敢和刚毅。 面对地盘狭小,产业很轻,临江不得水(指卢湾虽濒临黄浦江,江边却为江南造船厂踞),发展空间局促,发展经济只靠一条淮海路的尴尬局面。张区长决心闯一闯“创意产业”这条新路

    举报

  • 水晶之夜2022-12-30 10:56:09

    浦江思源开凯的评论:上海创意产业是如何悄然兴起的?看了早期创始人张区长亲自撰写的《上海创意产业是如何悄然兴起的》一文,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卢湾人,由衷地升腾起一股自豪感,也庆幸我们有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区长——人民公仆张载养老区长!耳熟能详的思南公馆,热闹非凡的田子坊,格调高尚的新天地,情趣各异的八号桥,让中外人士流连忘返,“名片”效应还在发酵!内中倾注了张区长多少心血,熬过多少不眠之夜,老卢湾人民知道!而今创意产业遍布沪上城乡,就连远离市中心的滴水湖和祖国第三大岛—崇明,创意产业园区也无处不在。张区长功不可没。

    举报

  • 水晶之夜2022-12-30 10:55:08

    浦江思源王雅萍的评论:张区长的此篇佳作在老小孩的讲述中,就算得上是大部头了。一遍读下来便有了柳青的《创业史》的感觉了,只是柳青写的是当年农村合作社怎样开始的,张区长写的是上海的创意产业是怎么起步的。可能称《创意史》更为确切。领导当时是区长,不管是创意还是创业,都不用他亲自操刀。但张区长身上还是很有创意元素的,我更多是从他小时候的故事中发现这些元素的。他在家里是独养儿子,一家人都有点惯着他。他从小喜欢什么都摸摸弄弄,便成就了他的多才多艺。工作后他成天站在炼钢炉旁,火苗在炉里奔腾,火舌随时伸出来舔他,他不能摸摸弄弄,开始写写弄弄。这一写不要紧,进了机关,成了写手。也许在机关写公(文),与创意没太大关系,但从小摸摸弄弄的习惯,会在心里扎下根。他当区长初见“田子坊”,泰康路正是马路菜场,区里想“还路于民”;街道当家人想将它改造成“艺术街”,舆论一片哗然。这时他在心里悠悠地想:这地方本来就很差,试试也无妨。既是让他们去摸摸弄弄的意思,更是摆出了适合创意人士近悦远来的架势:没有任何的压力,却有高山流水的知音;没有创意的模式,却有创意的环境!这正是上海创意产业悄然起步的秘诀!

    举报

  • 石腊红2022-12-30 10:19:57

    张区长的又一篇力作。以亲身经历,详实史料,精彩文笔展现了上海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如今,这些创意园区已成为上海的文化名片,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成就。这是一代人的辛勤付出和敢为天下先的实践!点赞佳作!向开拓者、探索者致敬!

    举报

  • 小草2022-12-30 09:48:36

    @张载养 拜读张区长大作,让我回想起参观“思南公馆”的那一天。那天,张区长邀请我们参观了思南公馆并为我们解读“思南公馆的前世今生。在那栋精致的小楼里,我们聚精会神,聆听您为我们讲述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在会议室里,作为总指挥的张区长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田子坊改造的心路历程及点点和滴滴…所有这些至今念念不忘。作为一区之长,敏捷的思路,大胆的创新,最终流芳百世,造福于民。为有这样的好区长而感到骄傲! [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

    举报

  • 霜木2022-12-30 07:43:34

    创意产业,一个陌生而又耳熟的名字。田子坊,新天地,让人流连往返的地方。听老师讲那田子坊、新天地前世今生的故事,看到了创业的艰难,创意的艰辛。致敬老区长,为创意者点赞!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