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2年08月29号 12点 阅读 8668 评论3 点赞1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时机杂感
常言道: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时机一到,全部报销!这就是时机!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时机,《汉语辞典》解释是具有时间性的有利的客观条件。“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时机,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时间,二是机会,也就是有利的客观条件,合起来 就是稍纵即逝的机会。故有成语“千载难逢”, “白马过隙”等等。
时机就是机会,就是机遇,就是幸运。时机可遇而不可求。时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有些神秘,玄妙,但它不是迷信。时机就明明白白地摆在前面,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就看谁能抓住它。
诸葛亮说:“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时机就是善于利用天时地利,化而用之。比如朽木将折,不必寻斧砍之;秋天落叶,无需强风吹之,是一样的道理。
时机不相信眼泪,它青睐有准备的人。有位学者说过:“沿着认识正常发展的途径多做扎扎实实的研究,为认识可能的飞跃一步一步地从知识和观念上作好量的积累,有了这种必要的积累,达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程度,一旦有某项机遇出现,才有可能使认识完成质的突破。” 时机不是坐等来的,而是探索中得来的。机遇专找实践者,从不与空话者同行。平时毫无准备,时机突然来敲门,你也会莫名其妙而拒绝开门,或会不明就里而不予接纳,结果时机虽来叫门,你却浑然不知,从而失之失臂。诸葛亮如无“经天纬地之才”,刘备怎会三顾茅庐?!《三国演义》倘无吴蜀联盟抗曹魏,那场东风再强,也难演火烧赤壁的好戏。
时机专找学有素养的人。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说得好:“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待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那种 ‘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学有素养的人是有知识积累的人,积累多了,对某些方面的知识就有了敏感性,一有合适机会,就会产生共鸣,闪出灵感,点燃火花。1963年,全国革新闯将王林鹤查到美国Gen Rad公司在某期刊上的一篇题为《准确、精密和使用方便的电容测量》的文献,仿佛是夜色里点燃了一根火柴,眼前一下子亮堂起来。他不由得兴奋不已。原来文章介绍了一种全新设计思路的电容电桥。于是,王林鹤萌生了试制这种电桥的想法,最终登上了科学的高峰。参与试制电容电桥的王林鹤同事曾经这样回忆说:我也参与了试制电容电桥的全过程。但我就没有王师傅那样的科技敏感性。我也多次阅读美国Gen Rad在某期刊上有关电容电桥的资料,王师傅触发了灵感,可是我却熟视无睹。
有人会说:王林鹤鼻子灵,眼睛尖。在科学发明的道路上,鼻子灵,眼睛尖,这里当然有天赋,但主要还是靠勤奋,靠实践,正像王林鹤同事在回忆试制新型电容电桥全过程后,她的最后结论是:科技发明七分靠勤奋,三分靠天赋。
新闻记者要有新闻敏感性,科技工作者要有科技敏感性,各行各业都要有自己行业的敏感性。敏感性,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把握时机,你有这种敏感性吗?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