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康康茶室】重现芳华的百年老宅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2年07月10号 05点 阅读 11447 评论3 点赞3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康康茶室】重现芳华的百年老宅

 

 

康 康

 

 

 

 

       陕西北路以前叫做西摩路,它曾是老上海大名鼎鼎的“洋人街”。这条梧桐掩映下的幽静道路始终宠辱不惊地以一种低调的贵族气质默默却烘托着旁边繁华热闹的南京西路,旧上海的达官贵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至今看来依然让人惊艳的痕迹。中国民族资本家“面粉大王”与“棉纱大王”荣宗敬的寓所就坐落在这条路上。

 

 

       在陕西北路186号有一排雕花的石砌矮墙,雕花的线条简约柔软,特显出主人的低调与显赫。墙头伸出婆娑的樟树枝叶,婀娜多姿。围墙里绿荫掩映下有一幢建于1918年的具有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特征的城堡式三层洋楼,洋楼的转角处呈六角突岀,上覆红色的圆形穹顶,犹如钟塔,里面的天棚由彩色玻璃镶拼而成,阳光透过色彩浓厚的玻璃顶棚照射进来,氛围灿烂神秘。

 

 

       站在陕西北路远远望去,钟塔般的楼角似乎是躲在绿树丛中。这幢豪宅的门楣和窗沿上刻着精美的雕花,窗户镶嵌着彩色的拼花玻璃,灯光下折射出奇异的光彩,仿佛像走进了仙山琼阁。

 

 

       住宅南侧面楼上楼下都是整齐的立柱,侧门也有漂亮的巨柱和石级。南侧面前罗马柱的围廊面向一片碧绿的大草坪,有石阶通往花园。这是当时上海滩为数不多的顶级豪宅之一,也是如今上海滩保存最完整的花园洋房之一。它是旧上海棉纱、面粉大王荣宗敬的故居,人称荣氏老宅,又称荣家公馆。

 

 

       荣宗敬是江苏无锡人,100多年前,14岁的荣宗敬扛一肩行李来到上海,在南市一家铁锚厂打工,后又在豫源钱庄当学徒,三年满师,成了钱庄的业务员,深得客户信任。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钱庄倒闭,22岁的无奈的他,只能回无锡老家。在老家和在家赋闲的弟弟荣德生决心再次闯荡大上海,从熟悉的本行做起,开一家钱庄。1896年在上海鸿生码头,广生钱庄正式开业。荣宗敬任经理,能打一手好算盘的弟弟荣德生任财务副经理。主要经营无锡、江阴、常州等地的汇兑业务。1900年,华北地区掀起义和团运动,上海成了全国富豪的避风港,大官僚、大商人连人带财富都挤进租界,致使上海的钱庄业跨入黄金吋期。荣家的广生钱庄这一年便赚了7000两银子。乱世的机遇给荣家兄弟带来资本积累的第一桶金。也使他成了上海屈指可数的首富之一。

 

 

这是荣氏兄在钱庄时商量工作的照片

 

 

       荣氏兄弟在从事钱庄时发现,面粉工业是很有潜力的新兴事业,果断投资发展面粉厂。不到二年,荣家第一个保兴面粉厂诞生,后又改名茂新面粉厂。他聘请有经验的销售经理开辟天津等北方市场,很快在东北等地畅销,供不应求。荣宗敬抓住商机,扩大茂新规模,扩建广房,投入新机器,终于闯出了中国面粉名牌产品--“兵船牌”面粉。从1912年到1921年,荣氏兄弟共建4个茂新厂、8个福新厂,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生产总量三分之一。荣宗敬先生被誉为“中国面粉大王”。

 

 

       荣氏兄弟不满现状,又打起做棉布生意的算盘。1915年,他们在上海沪西周家桥地价购进旧厂房,创办了申新纱厂(申新一厂)。申新纱厂的投厂恰又遇第一次世界大战,面粉业、纺织业迎来“黄金时期”,四年共盈利230余万。1931年,荣宗敬又收购杨浦区三新纱厂,建成申新九厂。此时荣氏共拥有9家棉纺织厂,棉布生产总量占全国同业的28.9%。荣宗敬又被同行称为“棉纱大王”。到20世纪30年代,荣家已拥有茂新、申新、福新三大系统21家工厂,所生产的“兵船”牌面粉和“双马”牌棉纱畅销海外,成为名扬中外的华人著名企业“三新财团”。他豪气万丈地说“从衣食上讲,我拥有半个中国”。毛泽东主席也高度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

 

 

 这是1929年,荣氏企业30周年大庆时公司同仁合影。

 

 

       这幢建筑面积约2182平方米、花园面积约2475平方米的特大豪宅,是荣家在事业发展势头最强盛的1918年,从一位破产德国商人中购置而来的。荣家花园的后墙紧挨着南京西路上的花园公寓。荣宗敬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那时候,荣家宅院幽静如画,大厅古朴典雅,迈进那一扇扇造型不一的门洞,就好像步入中世纪欧洲豪华的宫殿。室内陈设的红木家具和昂贵的瓷器、古玩、盆景,极尽雍容华贵。连护墙板间的织物也精美绝伦。这里是荣氏家族生活地方,更是荣氏集团重要的社交场所。特别是二楼的会客厅和宴会厅几乎每天高朋满座,杯觥交杂。有地方的党政要员、社会达人,也有中外商人和企业家。他们称兄道弟。这里也是荣宗敬呼风喚雨,屡创民族资本神话的地方。曾几何时,荣宗敬多少次在客厅制定大计,决胜千里,破釜沉舟,力挽狂阑,给他带来滾滚财运,是荣家企业的福地。但也是个惹事生非的地方,给他带来不少麻烦和噩运,几乎倾家荡产,丧失生命。

 

 

       1937年7月,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由此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日军侵犯上海,荣氏集团企业在战争中损失巨大。荣宗敬兄弟悲愤至极,弟弟荣德生被迫离开无锡到汉口,支撑着内地企业。荣宗敬继续留在上海,利用“孤岛”有利环境,坚持生产。这时,日本侵略者派汉奸胁迫荣宗敬出任伪职,他觉察处境险恶,决定避居香港。1938年1月4日深夜,从陕西北路寓所后门出走,乘上他的朋友、英商通和洋行经理的轿车直驶黄浦江码头,然后通过加拿大的轮船远赴香港。不料到香港后因劳累过度,突发肺炎,加上心忧国事家事,于2月9日在香港养和医院去世,走完了他艰难创业的65年人生之路。临终,荣宗敬仍以“实业救国”训勉子孙后辈。那年的3月19日,荣家后人将其灵柩运回上海荣宅。荣宗敬又回到了他的创业、发展和伤心的地方。

       这是1938年,荣宗敬在香港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1948年,国民党政府倒台前推行的经济政策,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上海经济渐趋瘫痪,荣氏集团也未能幸免。当年11月,荣宗敬的长子荣鸿元因套购外汇被国民党政府判处缓刑。心灰意冷的荣鸿元卖掉上海的所有工厂和设备远走巴西,客死他乡。他的弟弟荣鸿三和荣鸿庆也先后离开上海。荣氏老宅从此门庭冷落,日益衰败。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这里常年大门紧闭,少有人和车辆进去。几块油漆斑驳的民主党派机关的木牌十分单调地挂在门口,那堵原来器宇轩昂的围墙也带着陈年的积尘,孤寂地和周边的建筑保持着距离,凄凉和落魄。

 

 

       2011年,在台湾的荣宗敬三儿子荣鸿庆委托意大利设计师对这幢百年荣府的进行修缮,得到上海市政府各个部门支持和配合。修缮工程全面启动。经过长达6年的修葺,在中国工匠们精心努力,这座沉寂多年的老宅终于脱胎换骨,重现昔日的芳华。并于2017年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当参观的人们走进这幢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老宅,立刻会被里面精美的装饰所惊艳。整幢房子都保持着原先精致的风格。精雕细刻雕花楼梯的扶手、略微蒙尘斑烂的彩色玻璃、图案复杂的拼花的柚木地板,还有红色的机平瓦,外挑的老虎窗…无一不呈现出历经岁月雕琢的优雅。无一不在喧染主人的显赫和富有。据说,为解决走廊天窗中央几块彩色玻璃的缺损,修复团队用了半年时间才找到1940年德国生产的玻璃,保证装饰的原汁原味。墙外梧桐树下虽是喧嚣的街道,在这里却能享受另一种心境,感受都市里难得的静谧!

 

 

 

 

 

       荣氏家族的历史,是我国民族资本从无到有,从小到强的缩影,也是一部艰辛创业,受尽屈辱,屡战屡挫,百折不绕的奋斗史;百年荣宅的变迁,也见证上海百年历史的变化和发展。每当我们从这里走过路过,遥望在绿树丛中的那座气宇昂然的洋楼,仿佛又听到它叙述曾经有过的辉煌和芳华!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茹歌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30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30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浦江思源2022-07-10 10:28:47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开凯的评论: 康康老师的又一篇力作《重现芳华的百年老宅》,以详实的史料、精准的数据、优美的文字,为我们娓娓道来那处历尽沧桑而又高雅辉煌的荣家公馆的前世今生!宛如大伏天里徜徉于林荫小道,有滋有味,又无限感叹!乱世枭雄,棉花大王,面粉大王!典型的民族英雄!典型的红色资本家!却为了尊严,宁死不屈,不当日寇的鹰犬而客死他乡。壮哉荣宗敬!中华民族的英雄!中华民族的骄傲!有意思的是当年外来语“西摩路”解放后改为中国革命圣地中心陕西北路!坐落于此的荣氏老宅,将永远被上海人民敬仰!点赞佳作!向康康老师致敬!

    举报

  • 浦江思源2022-07-10 10:27:44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张载养的评论: 上海成陆较晚,遗存的古迹有限。但上海又是一个多故事、多豪宅的地方,且不少都与上海的开埠与洋场有关。 康康老师是有心人,一直留意着上海的老故事、老建筑,收集、挖掘、整合、阐发,像个金牌导游,带着我们从这些有点年代的故事和建筑中,读出上海的异样和内涵,理解上海的多元和繁华,也可想象上海的未来和发展。 在上海的近现代史上,荣家留下的印记不少。荣家产业兴旺,钱庄起家,实业支撑,着力于面粉、棉纱,足见荣家的眼光与判断,无愧于“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荣家豪宅虽非自建,但从购置时的精心挑选、每日高朋满座、以后几经磨难,直至荣家后代委托修缮,都看得出一段历史的曲折起伏。 如今时代变迁,只有在当下,民族、家族乃至家庭,才有转机与希望,百年老宅才能再现芳华。 为康康老师的佳作点赞!

    举报

  • 浦江思源2022-07-10 10:26:20

    转发浦江思源微信群书虫(王雅萍)的评论: 康康老师的佳作,写的是座落在上海陕西北路上荣家的一处百年老宅,讲的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兴衰史。听来让人动容,让人感慨与思考。这处豪宅从破落的德国商人手里购置而来,宅院幽静如画,大厅古朴典雅,迈进一扇扇造型不一的门洞,就像步入上世纪欧洲豪华的宫殿。正是在这个宫殿里,荣家呼风唤雨,屡创中国民族资本家的神话。被毛主席称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但就是这样的雄风大业,也经不住战火与变故。卢沟桥事变,荣家集团在战争中损失巨大,主人公在沉重的打击下,身患重病去世;其子在国民党政府倒台前,经济日趋瘫痪时,因套购外汇被判缓刑,而远走巴西,客死他乡。荣家老宅从此门庭冷落,日益衰败。岁月如烟飘去,往事并不如烟,百年豪宅站在历史的拐角处,悠悠地向人们诉说着他的亲历。人们在回望中更懂得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让更多的像荣氏兄弟这样的创业者智慧迸发,激情喷涌。让中国梦在他们身上插翅高飞,鹏程万里!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