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2年03月31号 18点 阅读 11449 评论15 点赞3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频道”调到“三不” 邵嘉敏|文
因着3月28日起,全市新一轮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全面铺开,筛查出来的本土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连续数天上升,这些天的“朋友圈”“频道”多多。有的惶惶不安:这个小区又封了,那个集市抢菜了,突然间又来个什么令人猝不及防的消息,心惊肉跳;有的忧心忡忡:看病难、配药难,生活必需品不足,肝火上升、怨气冲天;也有乐天派:“吃”着“蛤蜊炖蛋”、“鸳鸯火锅”,准备过“节(愚人节、清明节)”,幽默调侃。海量的则是一股股融融春意暖流:“我的城市生病了,但我依然爱她。”
身为这座城市的人,角色各异、岗位不同,该怎么看?该哪能办?以我退休老翁的角度,可以把“频道”调到“三不”: 一是不畏惧。古人云,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乡下俗语,胆大过仔扬子江,胆小仍“来塘(原地)”。天塌不下来,日落日出又是新的一天。新一轮的核酸筛查,规模大、时间紧、难度高,但畏惧没有用,疫情不会因为你怕了就不侵袭了。气可鼓而不可泄。一应坚信党和政府。这不是大话,你这都不信还信啥呢?!政府采取如此果断措施,是排除风险点、切断传播链,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的关键之举。二应坚信“兵民是胜利之本”。冲在一线的“兵”和闷在家里的“民”是抗疫的“共同体”,共同努力必无往不胜。三应坚信胜利就在前方。确实,较长一段时间了,有点疲惫了。黎明前的黑暗是难熬的,但黎明必将冲破长夜。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才能胜利。
二是不上火。疫情之下,烦躁上火是正常的应激反应,但靠骂山门不解决问题。“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看病难、配药难,一些生活必需品一度跟不上的问题正在全力解决。看那一辆辆的大巴载着医务人员驰援来了,一队队满载蔬果的大卡车运货来了,一批批“红马甲”“快递小哥”奔忙来了,一包包蔬菜、食物送上来了。“上面千条线,下头一根针”。那么多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辛苦了这么多日子,付出了,奉献了。是有做的不到位、不够好的地方,比如信息的发布与人群的知晓,对百姓呼声的呼应,有时真弄得大众像无头苍蝇,不知东西南北。是的,迅速高效及时回应百姓的各类急难愁盼,才能最大程度争取理解支持。
三是不添乱。看高处,施政者正竭力寻找一条“上海式”的抗疫路线,也认识到了不足,“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正在努力改进”。望近边,一线在夜以继日奋战,湿润眼眶的凡人义举数不胜数。见周围,普通百姓尤其是高龄、病患、残疾等群体困难还真不少。“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自要设身处地体谅另一边的难处,不要成为过去伲乡下称“摆架子”“嘴巴老”作派的“死老卵”。百人百姓,在合规下,找到最大公约数,百姓大多数是通情达理的。视频里那首因抗疫改编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蛮有道理,“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能自己克服的尽量不去麻烦他人,办法总比困难多。
由彼由我,牵挂着独居的年已九十的父母双亲,两位五十年党龄的老者竟克服困难、依规蹈矩做了数次核酸筛查和抗原自测;前些天女儿脚上做了个小手术,医院看不上,自己动手拆线了;女婿岗位上回不了家,单位把爱心菜送上了门;临近清明节了,通告已出,“墓地暂停现场祭扫”,祖宗不能忘,一方面向那边的亲人说声抱歉了,一方面用可以的方式遥寄哀思。 疫情防控是当前头等大事,且严峻复杂,是最吃紧、最吃劲的阶段。“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继昨夜(3月30日)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今晨(3月31日)市委、市政府又致信全体市民,明天(4月1日)起浦西地区涉及1600万人的全面核酸筛查即将展开,我等百姓当要人人响应、人人参与、人人自律,共同守护家园、守护城市。
行文至此,耳边响起饱含深情的不久前热播剧《人世间》主题曲:草木在发芽,孩子在长大,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有多少苦乐,就有多少种活法;有多少变化,太阳都会升起落下。我们像种子一样,一生向阳,在这片土壤随万物生长…… |
信纸作者:岳阳小楼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