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上海老城厢的乡愁 (六) 百年半淞园 (1)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0年12月18号 08点 阅读 15165 评论6 点赞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半淞园内划龙船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六) 

春风化雨

 

百年半淞园 (1)

     一提起“半淞园”,人们只知道半淞园园林,而不了解半淞园地区。故本文开头先不介绍闻名遐迩的半淞园园林,而是先将半淞园地区的来龙去脉作一历史的回顾。

 

      半淞园地区,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是原南市区老城厢东南的沿黄浦江地区,地理位置忧越。

      唐 天宝十年,即公元751年,华亭县设立,半淞园地区是华亭县下属的高昌乡。因有高昌庙,这地区又简称为高昌庙。它处于上海县城的南面,又习称为“城南”。

      半淞园地区从无到有,从发生到发展,从高昌乡到半淞园,从几百年前是江南水乡到现在的文明城区。跨越了古代、近代、现代的时空,历经无数沧桑,承载着上海县城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兴起,十六铺码头繁荣,战争的灾难,战后的重生和对当代城市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半淞园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红色文化基因。有历史厚度,有文化积累,有时代气息。

 

半淞园街道地形图

     半淞园街道的范围是:东起陸家浜路、南浦大桥,南临黄浦江,西至制造局路、高雄路、江边路,北至陸家浜路。辖区面积2.87平方公里。

 

     半淞园地区有两种文化不能忽视:

     1,半淞园承担了许多历史性的功能,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值得重视和弘扬。

     1843年上海开埠后,十六铺的航运事业发展很快,到清 乾隆、嘉靖年间,内河、长江、北洋、南洋、远洋五条航线都聚集在十六铺,成为了我国东部最大的枢纽港,跻身全国贸易大港。上海也逐渐成为东南方的贸易中心。

     十六铺不仅是航运中心,后来也成为了商业中心。小东门和大东门一带是上海银楼的发源地,在清 乾隆年间已经开设银楼。商业都形成各自的专业街。如腌腊、咸鱼行业集中在外咸瓜街和里咸瓜街。水果批发行业设于龙潭路。阳朔路上经营南货、桂圆、海参、燕窝、檀香、皮货行业。钱庄,典当开在东门路,苎麻货号都在老太平弄,毛竹行业设在竹行街,豆市街是上海豆、麦、米、食油批发商行集中的地方。花衣街是开设棉花商行和堆栈之处。此外,还有火腿弄,面筋弄,筷竹弄,洗帚弄,硝皮弄,湯罐弄,杀猪弄等等,都是行业特色街,一目了然,家喻户晓。

 

十六铺地区   左侧圆形地域系县城

     1,县城的发展

     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英国与上海道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于是上海县城的周围纷纷辟设了“租界“。1845年11月29日,设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租界—英租界。然后,1848年辟设了美租界。1849年辟设了法租界。1863年,英美两租界合并,称公共租界。1899年改成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那时,上海已经有两个城市同时存在:一个是由法租界,英租界与美租界组成的欧洲城,是欧洲人的聚居地。一个是老城,上海县城。到1914年,上海租界的总面积己达32.4平方公里,人口已经超过160万。租界面积是上海县城繁华地区面积的8倍。

     开埠以前,上海县城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了,但还是停留在海滨县城的规模。县城面积还是2平方公里,当时县城人口骤增,交通发展,城市繁荣。1853年小刀会起义前后,大批华人涌入租界避难。租界也己从过去的“华洋分居“到“华洋杂处“,”五方杂处“。县城与租界的相互交往,也日益频繁。因此县城的功能也逐渐起了变化,从封闭走向外向,县城要发展。

     到了道光年间,上海县城已经人烟稠密,几乎没有空闲的地方。又因为街巷狭窄,只适合于步行和乘小轿子。有些地方马车和黄包车都难以通行,城墙的存在已严重妨碍交通和城市的发展。于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决定全部拆除城墙筑路。城内的河流也逐渐开始填河筑路。城市向外扩展势在必行,迫不及待。

     但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的上海县城在发展上受到了限制。因为,县城的西北面和西面是法租界和英租界,唯一的发展就是向小东门城外的十六铺一带及其以南的地区,也是目前的半淞园地区,当时称“城南”。这个发展用地的选址是非常有智慧的,风水很好。一是,朝南,二是,沿黄浦江,呈带状延伸到高昌庙。朝南、傍水,是风水宝地,吉祥之地。

 

 上海县城与租界的位置

 

     当时,也适逢很多机遇,民族工业开始发展。150年前,1865年成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是清末洋务派创办规模最大的军工厂。1867年,工厂由虹口迁到城南黄浦江畔的高昌庙地区。占地70余亩,有2000多名工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是江南制造局。抗战以后,改名为江南造船厂。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由此发端。1872年成立招商局,招商局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创立于1872年晚清,140余年来,曾经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商船队,第一家银行,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电报局,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开创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业和其它许多近代经济领域,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清 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的高官经常到此聚集。

     那时,上海县城没有电,租界使用电灯已经有15年了,而县城的居民还在用油灯,每到晚上租界灯火通明,而县城一片黑暗,百姓呼声很高。那时,县城居民吃的是河水和井水,城内河系日益污染、干枯、淤塞,不能饮用,居民都要到城外去买水,也强烈要求有自来水。于是,上海道台和上海县令决定要建电厂和水厂。电厂和水厂都在1897年建成,通电、通水。县城居民吃自来水比租界晚了14年。这两个厂发展成后来的的南市电厂和南市水厂。华界和法租界的公交车也在十六铺交接。浦东人到上海来,也在十六铺下船。十六铺地区日趋繁荣。

 

1918年华商电气公司全貌

 

上海内地电灯公司车间

 

     1897年建成的第一家华商自来水厂,名为内地自来水厂,有别于英商建的为租界服务的自来水厂。

 

水厂的水塔

 

     20世纪20年代,华南电车公司与其附设的南市电厂,

     2,南火车站

     南火车站是1909年9月全线通车的沪杭甬铁路的始发站。上海赴杭州方向的乘客都在这里上车。北火车站是走沪宁线的,南北二火车站遥相呼应,各司其职。南火车站大楼很有欧洲的风情,建筑师是法国人。南火车站建成以后,周围的住宿和饮食、服务业,相继兴起。车站外面有有轨电车。还有通往浦东的轮渡。又建了江南邮政分局,周围店铺林立。交通和市政建设的配套逐渐完善。有力的促进了城南地区的发展。这里也已成为非常热闹的地区。

 

 南火车站位置

     南火车站的位置是,北起瞿溪路,东至南车站路,西止新肇周路(今西藏南路),南面是车站前路(今中山南路),占地275亩

 

 

 

南火车站

     3,会馆和公所

     清初,上海已经成为南北贸易的集散地和商业中心。全国各地从水陆两路运来各种货物商品。外地来的各行各业的客商越来越多。为了同乡之间的交往和同行之间的联络,会馆和公所也纷纷成立。同乡聚集之处称为“会馆“,同行同业会集之处称为“公所”。当时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分布在县城内,十六铺一带和城南地区有147个会馆和公所。占上海全市会馆和公所总计248座的一半还要多。可见当年该地区商业繁荣的情景。会馆都集中于县城东面和南门外的工商业繁华之地。同业公所大都集中在县城内,邑庙周围。如城南地区就有:商船会館、徽宁会馆、湖南会馆、湖北会馆、漳泉会馆、潮惠会館、潮州会館、浙宁会馆苏州会馆,舟山会馆,绍兴会馆,海昌会馆,楚北会馆,常州八邑会馆、建汀会館、洞庭山会舘、大埔会館、三山会館等。1927年,上海工人第3次武装起义,三山会馆曾作为起义的指挥部。

     全国各地几乎都在上海建造会馆和公所,因为他们的土特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都通过会馆或公所进入上海市场销售,同时也换回他们各自需要的商品。所以会馆和公所是连接上海和全国各地商品交流的桥梁。

 

 

 

三山会館

 

 

 

商船会館

 

     4,薛家浜

     不能忽略,半淞园地区内还有一条薛家浜河流。它从黄浦江引水进小南门,流入乔家浜(现乔家路),再流到县城南片各大小河、浜。然后它还与县城北部的两条中心河流,肇嘉浜(现复兴东路)、方浜(现方浜中路),及护城河(现中华路--人民路环城圆路)联通。故云,半淞园地区的薛家浜是县城南半部水系的源点。

 

县城河流分布图 

     方浜自小东门流入城内,肇嘉浜自大东门流入城内,薛家浜自小南门流入城内。

 

     5,半淞园园林

     半淞园的建造将城南地区的繁荣和繁华推向了高潮。

 

半淞园位置

          半淞园的范围是:东起花园港路,西至望达路,北依半淞园路,南面是黄浦江,是一块滨江区域。

     最初是由吴姓人家种植的近百亩的水蜜桃园。到宣统元年(1909年)桃园衰落。由沙逊洋行买办沈志贤购买。他在这片土地上建造了住宅和园林,被称为“沈家花园”。花园里有听潮楼、留月台、鉴影亭、迎帆阁等景点。到民国初年,花园的西部空地被华商自来水公司收买,建造水厂。东部被同昌公司老板收买作为私人住宅。民国八年(1918年),上海士绅姚伯鸿收购了沈家花园。姚伯鸿决定在这块土地上建造园林。因为,黄浦江旧时称“吴淞江“。唐 杜甫有诗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去吴淞半江水“的诗句,故公园取名为“半松园”。 半凇园的设计是由设计哈同花园的乌木山僧策划,由画家任伯年逐一布置亭台楼阁。院内许多建筑上的匾额和楹联都出于名家手迹,如高邕、董其昌、曾熙等人。

      半淞园将黄浦江的水引入园内园中一半是水面,有一大湖,湖中堆垒一面积约10亩的人工岛,岛上有荷花池,九曲桥,藕香榭,群芳圃,江山草堂,大假山等景点。登上高约20多公尺的大假山山顶的望江亭,可远眺浦江风帆,邑城景色尽收眼底。湖中有湖心亭茶楼,游客都喜坐船游湖,游船是瓜皮艇,可以坐4个人,设有桌椅,游客可一边欣赏风景,一边餐饮。园内亭、台、楼、阁、廊、榭、轩、台布置精巧。设有江上草堂、翦松楼、水风亭、长廊、碧梧轩、又一村、听潮楼、留月台、鉴影亭、迎帆阁等景点,还有大草坪。是一座中西式风格的山水园林,公园面积达七八十亩。

     公园还辟设游乐场,有弹子房、照相馆、跑骡场、茶舘、素菜館、酒肆、中西餐館等。每年5月初五端午节有划龙舟比赛,9月有赏菊展览。逢时过节还举办植树节,灯会,演唱会,焰火晚会等,热闹非凡。交通又方便,有轨电车直达门口。节假日游人如织,通宵达旦,半淞园成为上海最时尚的游乐场,为城南的一大名胜。民国年间的《上海胜迹略》赞半淞园:”凡属园林景物应有尽有,故得称雄于时”。

 

人工岛上的大假山山巅上的望江亭

 

 

 

半淞园景色

     半淞园不仅有民众到此游乐的一面。也是文人雅聚,文艺团体结社聚会,艺术家演艺的场所,政治家聚集共商大事的地方,如:

     1,1920年,当时27岁的毛泽东,第三次来到上海,5月8日。毛泽东和旅沪新民学会会员共12人来到半淞园,欢送即将赴法勤工俭学的萧山等6位会员,并商议工作,这就是“半淞园会议“。

     据《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丿记载,”中午在雨中拍照,尽览浦江半水,绿草碧波,望之不尽“。

 

毛泽东(左七)与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上海半淞园合影。

     2,文学研究、中国公学、少年中国学会、“青社“书法、漫画、演艺界等经常在此活动。

     3,1918年8月2日,茅盾与郭沫若两位的初次见面就相约在半淞园。

     4,1919年7月17日,黄同葵、宗白华、康白情等人,在半淞园为田汉由日本回国,路过上海回湖南饯行。

     5,1921年3月,叶圣陶、沈雁冰、郑振锋三位近代文学家在半淞园聚会研究《小说月报》的改版和《文学旬刋》的筹建工作。

     6,五月初,沈雁冰、郑振锋邀郭沫若在半淞园会面,请郭沫若加入文学研究会。

     7,1921年9月,叶圣陶、朱自清、刘延陵三位诗人,在半淞园聚会,商讨並决定出版五四以来专登新诗和新诗评论的刊物—《诗》。

 

沈泽民,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在半淞园。

 

朱自清,叶圣陶,吴有训,等人在半淞园

     8,1937年春天,丰子恺,张光宇、叶浅予、梁白波、丁聪、廖冰兄、万籁呜等漫画家在半淞园聚会,宣告《全国漫画协会》成立。

     9, 1928年3月12日,为了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此日被定为植树节,就是在半淞园举行首届仪式。

     10,当时来华访问的外国科学、文化名人,如:杜威、罗素、爱因斯坦、泰戈尔、马可尼、萧伯纳、卓别林等,都曾经游览过半淞园。

     6,地区日趋繁荣

     1900年后,这里又陆续建起了上海内地自来公司,上海内地电灯公司,上海华商电气公司(南市发电厂的前身),江边码头到浦东周家渡的对江摆渡轮渡站,有轨电车的开通,半淞园,这一文化娱乐休闲公园的建设,使这里很快就形成了一个繁华的聚居区。抗日战争爆发以前,高昌庙已成为城南十分热闹的地区,“到高昌庙去白相“,己成为上海市民的口头语了。

     民族企业家陸伯鸿,于1912年2月创建了上海华商电车公司,并在1912年8月11日正式开通“十六铺到高昌庙“的第1路有轨电车。以后又建成2路:小东门-民国路(今人民路)-老西门。3路:小东路-中华路-老西门。4路:老西门-高昌庙等三条路线。半松园门口设有1路和4一路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8月28日下午1:45,日机对南火车站进行猛烈轰炸,车站被夷为平地。数百人被炸死、炸伤。半淞园也无幸免于难,成为一片废墟。11月11日南市论陷,日寇灭绝人性纵火连续焚烧五天,城南火海冲天,剩下一片焦土,疮痍满目。

 

 

 

被炸毁以后的惨状,南火车站一片废墟

 

申报  1937年8月28日报道。

      战后,南站未重建,旧址成为荒地和棚户区。直到1957年,建造了二片居住区,以南车站路为界,东首是瞿溪新村,西面是市民新村。现在只留下南车站路、车站支路、车站后路等路名。

     半淞园也没有重建,以后就在这块土地上兴建了工厂,如:南市发电厂,南市自来水厂,求新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建设机械厂,电力修造厂等。1927年的《大上海计划》,将这块工业集中地区列为《沪南工业区》。2010年这里又成为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建设用地。所有工厂都关、并、停、转。但南市发电厂保留,并改建为“城市未来馆”,大烟囱也成为世博气象景观塔。从此,连“半淞园路“的路名也就永远消声匿迹了。

     笔者建议,请园林艺术设计家恢复当年半松园花园的盛景,绘制成图纸,并做成模型,使之动漫起来,让现代人能够欣赏到这座名闻遐迩的历史名园。

     由此可见,几百年以前,半淞园地区为十六铺码头的繁华,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解决县城居民的用电和用水,城市用地扩展延伸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它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和繁荣,成为现代文明城区。

     通过历史的回顾,可以知道现在的半淞园地区的来龙去脉,发展的前因后果。可以搞清楚半淞园地区成长的基因及其生命力。半淞园地区为历史和现代的贡献功不可没,应载入半淞园发展的历史史册。

                                                                                ( 未完待续)

 

 

     说明:2020年11月24日 ,黄浦区半淞园街道举行《半淞园街区历史人文研究》课题研讨会。笔者出席并发言。本文是在发言稿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而成。

 

      (本文所有照片均精选自网络)

 

        上海“浦江思源”博客小组   陈业伟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4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4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