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老子,leeyq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竹篾子编织匠人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14年12月04号 11点 阅读 12662 评论1 点赞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竹篾子编织是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桂北地区民俗文化的集中象征,其编织工艺和圆润造型充分反映桂北农村农民群众高超的创造性和智慧,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艺术感受。资源、龙胜县的农村利用依傍山区竹海优势,发展竹篾子编织,有较长的历史,一直延续至今。

图片为资源县梅溪乡的古旧捕鸟用竹篾子编织的捕捉鸟笼。

在桂北农村,竹篾子编织多以家族形式传承至今,历史估计已有400多年,现在桂北农村中也仍有少量人编织。

竹篾子编织日常用品:编笼、编筐、竹帘子、烘罩子、筛子、童子笼、竹帽子、鱼虾网等。

 

竹篾子编织工艺品,大量的多是日常生产、生活用品,(上图)也有少数竹篾子编织精细,技艺精湛工艺品,专门供给旅游观赏,家庭收藏之用(下)

 

 

荔浦县东昌镇滩头村岭面屯,当地远近闻名的“葫芦王”韦文华,他主要从事葫芦类编织,代表作品有葫芦编织:可在葫芦、花瓶、紫砂壶身上编织。图片为“葫芦王”韦文华在老屋的屋檐下,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正摆弄着根根竹篾,在一个橙黄的葫芦上上下翻。

 

 

 

 

资源县举办河灯节,放河灯历史悠久,用竹篾子编织的河灯有各种样式的造型,其竹篾子编织工艺可分为:选竹、破竹、泡竹、破篾、起篾、划篾、盘篾踏底子、分篾(捻篾)、编织、收口、烘烤捏圆、滚浆、糊纸13步。下图为分篾(捻篾)

从一根成竹到一个竹篾篮的诞生,所需要的工序多达十几道。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是竹篾编织的基本功。手工编织竹篾篮成品时要抹上黄粉,漆上桐油和光油,因其美观耐用,工艺独特,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用品,更是桂北风俗、旅游观光必购的旅游纪念品。

山西、陕西等地对竹篾子编织匠人比较重视,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竹篾子编织的传承人是狄寨街办塘村的王学坤,;他曾在大唐芙蓉园、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榴花宾馆、陕西省群文艺术馆、西安市群艺馆等单位从事编织表演及技艺交流。其编织作品被大唐芙蓉园、华清池、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陕西省群艺馆、市群艺馆等单位收藏。早在2006年被成功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保护项目;2007年元月,被市群艺馆授予“西安市群艺馆民间艺术家”称号。

从原料采集到编制完成一个葫芦,需要的工期大概在57天,一个月最多也就能编制56个。而每一个,能卖到100多元。因为制作不易且经济效益低,桂北农村竹篾子编织匠人大都是老人,他们的后辈没有愿意学习的,只有这些老人执着地编制着。老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人把他的这门好手艺传承下去。

 

 

可以盛水的竹编茶盘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0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0人点赞

本文作者

龟老子,leeyq

老小孩、leeyq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