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一场因物业服务费涨价引起的风波
去年年底,我们小区经业主大会表决通过了物业服务费调整方案,涨幅约为25%。多层从0.80元调整到1元,复式从1.05元调整到1.30元,联排从1.30元调整到1.60元,独体别墅从1.60元调整到2元。尽管程序合法、结果有效,但部分业主对此强烈反对,质疑投票过程的公正性,要求重新召开业主大会进行表决。由此,一场持续数月的争议在小区内悄然发酵,不仅影响了邻里关系,也对社区治理的公信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从法律和程序角度看,此次物业费调整并无明显瑕疵。业主大会依法召开,表决过程公开透明,符合《民法典》及物业管理相关法规的要求。物业公司提供的服务内容也相应优化,包括安保升级、绿化维护频次提高、公共设施更新等,服务质量确有提升。从横向比较来看,即便调整后,本小区物业费仍低于周边新城区同类小区平均水平,性价比具备一定优势。因此,仅从调价本身而言,其合理性与必要性是成立的。
然而,程序的合法并不等于结果的完全正当。争议的根源,不在于“能不能涨”,而在于“为何此时涨”“为何涨这么多”以及“谁来决定”。当前经济环境下,不少家庭面临收入缩水、就业压力加大的现实困境,部分业主反映“涨得突然”“涨得心疼”,情感上的抵触情绪难以避免,容易引发心理落差。
更深层次的问题出在沟通与协商机制的缺失。虽然业主大会是法定决策机构,但会前意见征询不够充分,个别楼组长在宣传过程中言辞不当等,加剧了业主的不信任感。而业委会在推进过程中,未能有效倾听反对声音,反而以“程序已定”为由拒绝重新讨论,被部分业主视为“与物业站一边”,丧失了应有的中立立场。这种“决策闭环”式的治理模式,正是矛盾激化的关键所在。
值得肯定的是,反对业主并未采取过激行为,而是通过双休日宣传、收集身份证与房产证等方式,依法依规争取重新表决的机会。这说明广大业主仍愿意在法治框架内解决问题,体现了公民意识的觉醒与理性维权的成熟。然而,截至目前,支持重新表决的业主人数及对应建筑面积尚未达到法定20%门槛,反映出小区内部意见仍呈分化态势,共识尚未形成。
面对僵局,亟需跳出“对错之争”,回归“共治之本”。居民区党支部应主动介入,联合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及业主代表,召开多方协商会议,搭建平等对话平台。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由第三方机构对原业主大会投票过程进行合规性复核,回应程序质疑;二是邀请专业评估机构对物业服务成本与质量进行审计,公开账目明细,增强透明度;三是探讨阶梯式调价或分阶段实施的可行性,缓解短期支付压力;四是建立常态化的业主意见征集机制,避免“一锤定音”式决策。
物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而非管理。业委会的职责是代表业主利益,监督物业履职,而非成为物业的“传声筒”。此次风波提醒我们,社区治理不能仅靠程序正义来维系,更需情感认同与过程参与。唯有真正倾听民声、尊重民意、回应民盼,才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目标。
物业服务费的数字背后,是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与信任底线。与其执着于“谁赢谁输”,不如共同寻求“如何更好”。唯有以理性化解分歧,以协商凝聚共识,这场风波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区治理升级的契机。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紫藤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你没有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