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善良与血性铸就的人性丰碑
善良与血性铸就的人性丰碑
——我看电影《东极岛》后感
海风咸涩,浪涛汹涌,中国渔民在枪林弹雨中划着小船,为素不相识的异国战俘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与血性。
《东极岛》讲述了1942年浙江舟山东极岛渔民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的动人故事。上海离舟山群岛不远,我不止一次去过,但我看电影《东极岛》之前对这段历史竟然一无所知。
东极岛的渔民在日军的飞机枪炮等先进武器侵略欺压下忍气吞声,那种为了大家能活命而无奈地“憋成旱王八”的窒息感无处不在。随着日军暴行升级——刀刺大人、孩子,活活烧死人——那根“忍”的弦终于崩断。
弟弟阿荡不顾危险救下英军战俘纽曼,喊着“这是条活生生的生命”时,那是中国人骨子里善良底色的璀璨光芒;哥哥阿赑从最初的为保弟弟平安而反对他救洋人,到后来为弟报仇并带头营救战俘,完成了从苟安到担当的转变,展现了善良人性在战争洗礼中的升华。
当载有1816名英军战俘的日军货轮“里斯本丸”被美军鱼雷击中后,巨轮撕裂、海水倒灌、漩涡吸水的惊险场面惊心动魄,直击观众心扉!让我深切感受历史的沉重与生命的脆弱。当船体被撕裂炸断,战俘如浮木般被卷入海底时,我几乎能感受到海水呛入喉咙的窒息感。而日军为掩盖自己虐俘罪行,不仅封锁船舱让战俘随船沉入海底,还向落水者扫射。面对这一幕,本已不堪忍受日军侵占压迫的东极岛渔民,毅然决然驾船冲入惊涛骇浪,践行“海上有难,必救”的祖训。
“不忍了!”这三个字从中国渔民灵魂深处迸发,点燃了每个普通中国人骨子里的血勇之火。阿赑满脸鲜血如同从地狱杀出来,阿花吼出“我阿花,今儿就破了女人不能出海这规矩”,带领渔民驾船冲向枪林弹雨。这些瞬间让我热泪盈眶。
中国渔民在危险绝境中,不再忍让,自发团结奋起,展现的勇敢善良和人道主义精神与日月同辉,让天地动容!最终渔民救出384名英军战俘。1942年的东极岛渔民,面对日军射杀落水者的暴行,“救人”的朴素良知超越了国籍、阵营甚至殖民背景,他们对抗的是施暴的日军,守护的是生命本身。这种善良无关身份国籍,只关乎善良人性。
这一真实的历史如同一面镜子,既映照出侵略者的残暴惨无人道,也映照出中国人的大义善良勇敢!《东极岛》为世界留下的精神遗产,不只是中国平民的英雄主义,更是面对人类最恶劣暴行时中国平民仍能坚守的善良本真。影片中渔民的抉择,是骨子里的善良坚韧,是中国人的底色;他们撑起平民之舟,以无畏与大义彰显东方主战场的血性担当。《东极岛》通过将侵略者的罪行搬上银幕,让世界永远铭记这段不容篡改的历史真相。
83年前,舟山渔民的这场义举让“里斯本丸”事件从地方性记忆升华为具有全球意义的文明箴言——它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侵害不分国籍”,警醒人类警惕战争,守护人道底线。
因此,电影《东极岛》为世界留下的不只是民族记忆的史诗,更昭示了超越国界的人性之光。山川异域,命运相连——这束火炬将穿透历史迷雾,映照当下与未来!这善良本真与血性担当,必将化作人类守护和平与良知的永恒信念。
片尾的简短纪实,“里斯本丸”幸存者丹尼斯·莫利的女儿动情回忆,父亲临终前叮嘱她要感谢东极岛渔民——在他心中,他们宛如天使,把人们从地狱带向光明。这是在提醒观众:83年前的救援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发生。渔民救下的,不只是数百名落难者,还有他们的家庭与命运。
《东极岛》让我体会到历史的厚重。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不应被遗忘。中国渔民在二战中的英勇作为,不仅是对生命的救赎,更是对正义的捍卫。83年过去了,“里斯本丸”的真相一度沉入大海,而《东极岛》这部电影将它打捞出来,掷地有声地告诉世界:这就是发生在中国东极岛上的故事!这部电影是对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对人性光辉的礼赞。它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底色是善良本真,但我们也从不缺少反抗侵略压迫的血性担当!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你没有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