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周游上海——胜利80周年,在黄浦剧场,聆听国歌最初的激昂
茸耀(范亦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
专题之六
胜利80周年
在黄浦剧场
聆听国歌最初的激昂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上海的北京东路780号,有一座历经岁月的建筑——黄浦剧场,它就像一位沉默的长者,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铭记着《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唱响时的激昂瞬间。
黄浦剧场,原名金城大戏院,1934年2月1日正式开业,是上海滩最时髦的影院:冷气开放、软座沙发,连鲁迅都常来看苏联电影。
那时候的上海,正处于风雨如晦的年代,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的土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就在这样的黑暗时刻,金城大戏院却如同一点星光,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
故事要从一部"难产"的电影说起。1934年,田汉在创作歌词时,正处于被国民党反动派追捕的困境中,他在一张香烟盒的衬纸上,匆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歌词,田汉刚写完《风云儿女》剧本就被捕。而聂耳在拿到歌词后,更是激情澎湃,他仅用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谱曲。
"金城大戏院"当年是左翼文化人的"地下堡垒", 二楼包厢永远留给"特殊观众"(地下党联络员),戏院放映国产片,素有"国片之宫"之誉。当电通公司带着胶片找上映场地时,很多剧院怕惹祸上身,只有金城大戏院经理勇敢接了这"烫手山芋"。
1935年5月24日,对于黄浦剧场来说,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抗战故事片《风云儿女》在此首映,而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也首次在这里响起。当那激昂的旋律从剧场的音响中传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全场观众都被深深地震撼了。
当时的场景,至今仍被一些老上海人所传颂。剧场里坐满了观众,他们大多是普通的市民、学生,还有一些爱国志士。当音乐响起,人们仿佛忘记了自己身处险境,纷纷站起身来,跟着旋律齐声高唱。那声音,如同一股洪流,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传递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这首2分46秒的歌曲,从此刻进中国人的血脉。
正当《风云儿女》热映时 ,噩耗传来,远在日本的聂耳在海边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1935年8月16日,在地下党的领导和组织下,由电通公司出面主办的聂耳追悼会在金城大戏院举行,来自方方面面的悼念群众,抬着花圈,捧着鲜花,胸佩白花,像潮水般涌来,整个影院挤得满满当当,戏院外面也是人头攒动,人们含着热泪怀念他,呼唤他。
剧场本身也是传奇。1939年,梅兰芳在此蓄须明志拒绝为日军演出;1949年上海解放,解放军文工团在此连演30天《白毛女》。2016年大修时,工人在夹墙里发现1930年代的抗日传单,泛黄的纸张上还能看清"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1957年,周恩来总理莅沪视察工作时,为金城大戏院亲笔题写了“黄浦剧场”四字。从此,金城大戏院正式更名为黄浦剧场,它也从一个普通的剧场,变成了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文化地标。
如今,走进黄浦剧场,一幅由汉白玉雕刻的《义勇军进行曲》艺术浮雕便映入眼帘。它生动地展现了各阶级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在国歌的激励下奋勇崛起的场景。每当看到这幅浮雕,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先辈们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剧场工作人员说有个不成文的传统:每年5月24日首映纪念日,最后离场的观众可以弹奏大厅里的纪念钢琴。有一年这天,有位穿旧军装的老者颤巍巍弹完一曲,只说了句:"当年战友们,都听到了。"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黄浦剧场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胜利的历程,也见证了新中国的繁荣昌盛。而《义勇军进行曲》,也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娟娟Q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 未定义0条内容 你没有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