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8月11号 07点 阅读 9600 评论11 点赞3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不厌露天看“三战” 邵嘉敏
时光流淌,有些记忆非但未曾褪色,反而愈发清晰透亮。 今夏,闵行区放映了百余场公益(露天)电影。我们这些生于五十年代、如今已届花甲的人,当年可是露天电影的“铁杆粉丝”。
伏季农忙,收罢早稻,抢种晚稻的辛劳告一段落,生产队总要破费二十来块钱,请公社放映队到仓库场放一场露天电影。这是对体力精神皆已透支的社员们,最熨帖的犒赏。
放电影的消息,总是带着几分神秘。除了本队社员和沾亲带故的,并不愿大张旗鼓、广而告之。这份“稀罕”,恰恰是生产队的“面子”。一场“扎劲”的好电影,足以在四邻八乡赢得艳羡。
放映日那天,再累的农活也压不住社员们眉梢眼角的兴奋。队长“瞎子吃馄饨”——心里有数,便提早一个钟头收工。人们纷纷为这期盼已久的夜晚做准备:炒些香瓜子、饭瓜子、硬寒豆,斩几根清甜的芦粟;早早搬了竹椅板凳去抢占仓库场的“C位”;“毛脚”们趁机登门拜访;姑娘小伙更是要仔细“汰把浴”,洒点花露水,抹些百雀羚,空气里都浮动着淡淡的香味。
夕阳西沉,两位放映员踏着满载银幕、放映机和音箱的脚踏车来了。队里指派的人赶忙迎上,七手八脚地竖竹竿、张银幕、挂喇叭、接通电源。仓库场上渐渐人头攒动,天色也一层层暗下来。
正片之前,照例是幻灯片。莫要小觑这“加映”,它集政策宣讲、知识普及、社会动员、信息传播于一身。接着是“新闻简报”:领袖接见外宾、工农业战线捷报频传……方寸银幕,映照着时代的脉搏。
终于,翘首以盼的正片开场了。
少不更事的年月,最痴迷的莫过于“打仗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不知反复看了多少遍。前两者是抗战的经典传奇,讲述了冀中平原、胶东军民如何以地道为奇兵、以地雷为利器,与日寇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南征北战》则铺展了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战士转战南北的壮阔画卷。跃动的光影里,战士们浴血的身影和机敏的战术,如同点点星火,在观众心中燃起灼热的敬佩。当铁牛饰演的壮墩战士酣畅淋漓地喊出“又喝到家乡的水了!”时,场下口渴的我们也忍不住咽下口水。
间或也有异域光影闯入生活。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这些来自欧洲的反法西斯影片,构筑了我们最初的世界认知框架。“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这些铿锵的台词,成了我们最熟悉的口头禅。心绪随情节跌宕起伏,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欣慰颔首,时而忧心忡忡;时而怒火中烧,时而泪湿眼眶……
那时节,为追一场露天电影,乐此不疲。听闻消息,三里之内必定呼朋引伴,蹬“11路(双腿)”欣然前往。一次,风闻隔河梅陇许家木桥有场新片,且为双机双片连放,我们兴冲冲结伴而去。到了仓库场头,却只见一片寂静,杳无片影。垂头丧气归家,人问:“看了啥好片子?” 便悻悻答曰:“《英雄发火跳》!”——英雄者,吾辈也;发火跳者,白跑一趟,火冒三丈也!
放映途中也常有窘境:断片跳档、电力跳闸、“跑片未到”、或是突降暴雨淋成落汤鸡……然而种种狼狈,在当时的狂热面前,皆不足道。
时光流转到八十年代初,露天电影仍是乡村文化生活的主角。一次,已成为宣传文化同事的两位放映员到莘北庙泾放电影,是我丈母娘家所在队。老人家感念他们辛苦,特意烧了几个家常小菜招待。这两位复退军人出身的放映员,谈笑风生间豪气干云,对当年放映量高达三百余场,观众逾三十万人次的骄人业绩溢于言表。然而,时代车轮滚滚向前,随着电视机的日益普及,那个曾点亮无数夜晚的莘庄放映队,在走过了十一载春秋后,于1985年正式撤销,画上了句点。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提笔记下这些露天光影的旧事,那些喧闹拥挤的夏夜场景,那些银幕背后的时代印记与青春心跳,它们不仅不会在岁月中湮灭,更应被我们时时拂拭,铭记于心。 |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