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7月18号 08点 阅读 4443 评论6 点赞4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跨越时空的旋律
—— 一笔来自美国的稿费
昨晚,我刷到两分半钟的小视频《一笔来自美国的稿费——照片背后的故事》。这张老照片记载了一张作为版权费的支票递交给了聂耳的母亲。
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不幸溺水身亡,一颗璀璨的音乐之星过早陨落。时光流转,到2025年,距离他逝世已过去九十个春秋,而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却始终如不朽的丰碑,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诉说着那段热血与抗争的岁月。
1935年的上海,“一二・八”事变留下的创伤尚未愈合,日军侵华的阴霾沉重地笼罩着中华大地。二十三岁的聂耳,在霞飞路的亭子间里,被田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激昂诗句点燃。
窗外,民族危亡的现实如利刃刺痛人心,东北流亡学生的呐喊、松花江畔义勇军的号角,仿佛都在耳畔回响。聂耳将小提琴夹于下巴,弓弦舞动间,迸发出惊雷般的节奏,那是一个民族被逼至悬崖边缘的嘶吼,是对侵略者的愤怒控诉,对自由与尊严的执着追寻。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那个深夜,乐谱上的每个音符,都浸透着滚烫的血与泪,它随后成为《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如闪电般从银幕飞向街头巷尾,成为抗日救亡运动中最锋利的精神武器,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谁能想到,这首诞生于黄浦江畔的战歌,会在九年后的好莱坞奏响强音。1944年,米高梅公司拍摄以中国抗日为题材的影片《龙种》,该片根据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原本安居乐业的中国农村家庭,在日寇烧杀抢掠下奋起抗争的故事。影片拍摄日军进村场景时,需要一段音乐承载中国人的悲愤,制片人伯曼偶然听到中文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尽管不懂歌词,旋律中蕴含的不屈力量却令他热泪盈眶。于是,英文版“Arise!Ye who refuse to be slaves!”(“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随着影片公映,响彻北美影院。当谭家儿女扛枪入山林,聂耳的旋律与中国农民抗争画面重叠,让世界真切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成为中外反法西斯精神共鸣的生动体现。
为追求真实中国细节,《龙种》制片方斥三百万美元预算,在离洛杉矶三十六英里的圣菲尔南多山谷,搭建占地一百二十英亩的中国村庄与农舍,把五十英亩山地修成人工梯田、种大麦代稻田,虽因没买到中国土狗用雪纳瑞代替存小遗憾,女主角小玉由凯瑟琳・赫本饰演,影片仍因深刻展现中国抗战而备受关注。因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插曲,米高梅公司委托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寻访聂耳合法继承人收取五百美元稿费。经多方查找,得知聂耳母亲彭寂宽居昆明。
1945年1月23日,国民政府宣传部工作人员温女士将版权费支票递交给彭寂宽,这一幕被定格成照片。照片中,聂耳母亲身后站着儿子聂子明(当时在云南省民政局工作),美国驻中国联络人员到场留念。
彭寂宽老人未将这笔巨款用于改善生计,而是委托律师立下字据,全部用于修整聂耳墓地与印刷纪念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份朴素的坚守,守护着儿子的精神遗产。昆明西山聂耳墓前,新栽松柏在滇西风中挺立,恰似《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永远刚直不弯。
重庆《新华日报》1945年1月27日以《梅米高梅公司酬谢聂耳名曲》报道此事,特别写明 “聂耳,中国共产党党员”,简短文字,是对他为民族、为理想奋斗的铭记。
九十年岁月悠悠,聂耳的旋律早已超越时代。从延安窑洞油灯下的鼓舞,到开国大典礼炮声中的庄严;从联合国大厦的传扬,到奥运赛场五星红旗升起时的激昂,《义勇军进行曲》始终是中国人最响亮的精神号角。它承载着民族抗争记忆,更传递着人类面对压迫永不屈服的共同信念,穿透语言壁垒,让世界读懂中国的坚韧与勇气。
在聂耳逝世九十周年的今天,昆明西山的松柏已亭亭如盖,当年来自美国的稿费,也化作墓前青草与山间清风。但那些故事永远鲜活。聂耳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洪流,用音符铸造精神长城;《义勇军进行曲》跨越万里重洋,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密码;聂耳母亲以深沉的爱,守护民族精神火种。
当《义勇军进行曲》前奏响起,我仿佛还能看见,1935年的月光下,那个穿学生装的青年,为苦难中国写下最激昂战歌,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世,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让这跨越时空的旋律,持续奏响时代强音。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