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晚霞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观话剧《大清相国》有感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7月17号 07点 阅读 3911 评论8 点赞2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观话剧《大清相国》有感

朱岭

 

 

 

    2025年7月2日下午,我们闵行区老干部局组织我们“春申晚霞”等人员前往位于徐汇区安福路288号的剧场,观赏了一场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大清相国”话剧。

    此话剧,是根据著名作家王跃文的同名小说改编,突出了反腐的现实主义主题,同时,演职人员的演技亦让人赞不绝口,啧啧称奇,从而深深地打动了现场的观众。

    这让我想起,2023年9月13至9月24日,我随上海玖玖旅游团一行31人,历经了六千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跨越了晋、陕、豫三省,进行了为期12天的晋陕大环游,而旅游的最后一站,便来到了陈廷敬的皇城相府。

    甫走进皇城相府门口,就被眼前的一栋高楼所吸引,那是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的御书楼。因楼上珍藏有康熙皇帝御书”午亭山村“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楹联而得名。“午亭”乃陈廷敬的字。康熙的题赠是对陈廷敬一生功绩和操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皇城相府是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曾辅佐康熙皇帝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占地10万余平方米,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是集官宅民居、宗祠庙宇、园林书院、纪念性建筑、防御工事为一体的明清双城式古堡建筑群。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如璀璨星辰般闪耀,他们以非凡的智慧、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功绩,在岁月的篇章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陈廷敬,这位康熙皇帝的老师,便是其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星。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一生,更是彰显着人格魅力与智慧光芒的一生。

    陈廷敬,原名陈敬,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母亲张氏对他口授《诗经》和 “四书”,开启了他求知的大门。他生性聪颖,6 岁进入私塾读书,9 岁便能赋《牡丹诗》:“牡丹后春开,梅花先春坼。要使物皆春,须教春恨释。” 其才情初显,令人惊叹。顺治八年,年仅 13 岁的他与父亲一道赴试潞安府考秀才,以童子第一入州学,彼时父亲年已 46 岁,成绩却不如儿子。此后,他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顺治十四年参加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顺治帝为其加上 “廷” 字,以示区别,从此,陈廷敬踏上了他辉煌的仕途与人生之路。​

    陈廷敬初为庶吉士,康熙十一年,他担任日讲起居注官。这一职位在康熙初期极为重要,集侍直内廷、掌记注与讲教经史于一身。陈廷敬比康熙皇帝大 16 岁,34 岁的他担任此职,得以与康熙皇帝朝夕相处。他不仅将皇帝的一言一行书之简册,更重要的是,与皇帝切磋学问,交流思想。他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向康熙皇帝讲经说史,研讨兴亡,灌输儒家思想,激发康熙励精图治,发奋有为。通过讲述历史经验教训,他向康熙皇帝阐述 “修己”“得人”“务实”“以天下为家” 的治国之道,让康熙皇帝深刻领悟到 “知人难,用人不易。致治道,全关在此” 的秘诀,对康熙皇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清代实现 “康乾盛世”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政治生涯中,陈廷敬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卓越的才能。“三藩之乱” 平定不久,他便及时提醒康熙皇帝要抓住国家安定、上下一心的大好形势,制定治国安邦的长远战略,切不可 “狃于旦夕”“狃于小利”。康熙中期,清廷内部政治斗争激烈,针对权力之争,他利用讲筵奏对的机会,尖锐地向皇帝提出要警惕 “小人” 这种 “暮夜之贼”。他指出:“上德不能下达,民苦不能上闻,皆因小人从中壅塞所至。” 又提醒皇帝:“君子光明磊落,即有过失,人所易见;小人巧意回邪,患得患失。凡所以贪位固宠者,无所不至。又能形人之短,见己之长,能使人主信任而不疑。故得专权而肆其恶。” 这些深刻的见解和警示,引起了康熙皇帝的高度重视,促使皇帝当机立断,铲除了大学士明珠等权重一时的 “小人” 势力,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在经济领域,陈廷敬同样有着卓越的贡献。平定 “三藩” 后,清政府转入恢复和发展生产时期,但长期以来国家铸造制钱的铜远不敷用,造成银铜折算比率失调、民皆毁钱作铜、金融市场失控的现象,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康熙二十三年八月,时任吏部左侍郎管理京省钱法的陈廷敬,上疏指出 “今日民所不便,莫过于钱价。向日每银一两,易钱一千,今则仅得八九百,其故有毁钱作铜。夫销毁制钱,其罪至重。然而不能禁者,厚利之所在也。” 他提出在产铜之地实行 “停其收税、听民开采” 的鼓励政策,认为这样 “则铜多而钱价益平矣”。清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利民利国的矿业政策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民间采掘的积极性,一年之间矿产量增加 20 倍,不仅有力地控制了私铸制钱的现象,还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廷敬不仅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还心系百姓的疾苦。“蠲免” 是国家振兴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常因手续复杂、行动迟缓而大打折扣。康熙二十四年,时任左都御史的陈廷敬,针对前年山东济宁、海丰、沾化发生水灾,时隔一年,蠲免政策尚未落实的办事效率,以 “赈灾救民为急务” 上疏皇帝,指出赈灾如此缓慢,对灾民无异于远水近火。他建议朝廷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勿循旧例”。他的建议被朝廷采纳,这对灾民的有效赈济以及克服官场文牍盛行、办事拖拉的作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陈廷敬一生清正廉洁,在官场腐败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两次担任左都御史和吏部尚书的他,高度重视吏治的整顿。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他上疏提出 “奢俭” 是 “贪廉” 的根底,“欲教以廉,当先使俭” 的深刻见解。他尖锐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 建议通过朝廷立法,严格重新规定衣冠、车马、服饰、器用、婚丧礼仪制度,都要 “贱不得俞贵,小不得加大”。同年九月,他进一步上疏 “请严督抚之责成”,一针见血地指出:“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上官贪,吏虽欲为廉而不可得。” 并针对 “火耗”“黩货”“峻削” 等贪污手段,提出了考核督抚便于操作的具体标准。清廷根据他的建议,明确规定了相关考核标准,对督抚大员们的营私舞弊行为起到了警策作用。​

    在整肃风纪的过程中,陈廷敬以身作则。他任吏部左侍郎管理京省钱法时,毅然革除了进呈样钱的陋习。两次担任户部尚书,“处脂不染,清操肃然”。任吏部尚书时,更是严行法纪,对跑官者毫不客气。山西省博物院的书画展厅中,有一幅陈廷敬写的名为《池上篇》的行书作品,这是他写给四弟廷愫的一封家书。当时,廷愫任河北武安知县,有 “陈青天” 的美誉。届满后,他写信给大哥陈廷敬,想在京谋一官半职。陈廷敬便写信劝他知足常乐,不要跑官,还是返乡躬耕田园,赡养父母,以诗书为伴好。四弟依言而行,终其天年。陈廷敬的清廉与正直,由此可见一斑。​

    陈廷敬还是一位选贤任能的 “伯乐”。作为宰辅,他为国家举荐了众多人才。著名诗人王士祯和著名古文家汪琬就是他亲自向康熙皇帝推荐的,二人都因此进了翰林院。此后十余年,康熙皇帝问他年轻的诗人都有谁,他又举荐了时任礼部给事中的史申义和詹事府詹事周起渭。后来,康熙皇帝召见朝廷大臣推荐清官廉吏,大家都各有所举。但话还未说完,康熙皇帝特转问陈廷敬。他立即举荐了直隶灵寿知县陆陇其和清苑知县邵嗣尧,此二人都因此被提拔为御史官。有人曾劝他说这两人虽廉洁,但性太刚直,要得罪人,怕连累到他。他却说,我举荐他们就是因为信得过,即使将来折了,我挨了骂,又有何妨?他领导编修《明史》时,起用了著名历史学者万斯同。万斯同是黄宗羲的门生,为保存明朝历史才以布衣身份参加了这一盛举。最后万稿《明史》在众多稿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定稿。此外,他还将山西老乡、著名学者傅山先生举荐给朝廷。虽然傅山先生忠于明王室,以死相抗,但康熙皇帝还是授他 “中书舍人” 的官衔,并请他参加《明史》编纂。​

    陈廷敬不仅在政治上功绩卓著,在文学领域也堪称一代大儒。他一生著述颇丰,留下了大量诗作。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有 “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 的评价,说他的政治才能可以与唐代的名宰相房玄龄、姚崇争相辉映,文学成就可与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并驾齐驱。虽然这评价或许稍有夸张,但也充分证明了陈廷敬确属一代奇才。他的《午亭文编》是其作品的重要结集,其中既有宫廷唱和与盛世颂歌,展现康熙时期国家繁荣昌盛的景象以及君臣之间融洽的关系;也有山水田园与思乡情怀,流露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与眷恋,体现他对宁静、质朴生活的向往;还有咏史怀古与人生感慨,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吟咏,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和对历史兴衰的思考,借古喻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在散文创作方面,他的政论与奏疏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改革建议,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治理的深入思考;序跋与书信阐述著作的创作背景、宗旨以及自己对相关文学、学术问题的见解,展现了他丰富的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传记与碑铭为当时的人物立传、撰写碑铭以表彰其功绩或品德,为后人了解清代的社会文化和人物风貌提供了重要资料。​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陈廷敬病危,康熙皇帝遣太医前往诊视。四月,陈廷敬病卒,终年七十三岁。康熙亲率大臣侍卫奠洒,并令各部院满、汉大臣前往吊祭。康熙亲笔写了挽诗,赐祭葬典礼,十分隆重。 陈廷敬的一生,正如康熙皇帝赞许他的那句:“卿是耆旧,可称完人”。他不仅留给后人宝贵的知识财富和精神财富,那依山傍水、气势雄伟的 “皇城相府” 更是他留给后人的建筑艺术瑰宝。​

    千秋岁月,陈廷敬的故事依然在世间流传。他的智慧、他的品德、他的功绩,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以卓越的才能和远见卓识,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以高尚的操守和坚定的信念,成为官场的楷模;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以丰富的著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他更是一位伟大的师者,以言传身教,培养出了一代圣主康熙皇帝,对清代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廷敬,这位千古流芳的人物,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敬仰。

    相府主人陈廷敬在朝为官53年,担任康熙皇帝的讲经老师长达35年,不仅是集满汉文化于一身的大学者,更是康熙朝廷的股肱大臣。康熙曾高度赞誉陈廷敬“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以及“宽大老成,几近完人”。他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和诗人。他历任经筵讲官(康熙的老师)、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阅官等职。在任期间,他曾主持过钱币改革、吏治改革、整顿贪污,为国家举贤选能。在担任众多显要官职的同时,他还保持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骘。他个人著述颇丰,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

    明清两代陈氏家族涌现出41位监贡生,19位举人,为官者38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乾隆皇帝曾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给予褒奖,陈氏家族也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大家族。

    现在,皇城相府的开发人员,坚持走”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路线,充分挖掘古文化对旅游的促进作用,围绕古堡文化、廉政文化、字典文化、建筑文化、陈氏家风家训等全方位高质量地发展文化旅游,走出了一条从山西”卖煤炭“到”卖文化“”卖风景“的绿色转型之路,将文化旅游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成为当地一张响当当的旅游文化名片。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杨克元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2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2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郑寓2025-07-17 14:03:07

    不一样的、立体陈廷敬,谢朱老师[强][玫瑰]

    举报

  • 雪玲2025-07-17 11:01:02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离不开像陈廷敬这样的“完人”发挥的作用,成为老百姓眼中的清官,凝聚了民心。千百年来,老百姓心中崇拜的只有为民亲民的官。

    举报

  • 王富珍2025-07-17 10:25:45

    一生清官陈廷敬,严以津己,知识涵博,亲民为民,人称千古楷模,可称清廉完人。赞!谢谢朱老师佳作分享!

    举报

  • 赵妙娟2025-07-17 09:48:19

    陈廷敬的一生,正如康熙皇帝赞许他的那句:“卿是耆旧,可称完人”。

    举报

  • 家在闵行2025-07-17 09:37:17

    “卿是耆旧,可称完人”,陈廷敬知识渊博、才能卓越、为人清廉,这样的官员,用陈子昂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句来形容,也不为过。

    举报

  • 春华秋实2025-07-17 09:21:22

    康熙皇帝赞其“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实至名归。

    举报

  • 春华秋实2025-07-17 09:17:29

    朱岭老师的这篇佳作全面介绍陈廷敬的一生,读后收获满满。康熙皇帝赞其“”

    举报

  • 杨克元2025-07-17 08:53:23

    陈廷敬 53 载仕途,康熙赞其 “几近完人”。他辅政安邦,革弊兴利,清廉自守,举贤任能,文才卓绝,确不负 “完人” 之誉,堪为千古楷模。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