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笔墨”杂谈 (三)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7月16号 07点 阅读 5615 评论2 点赞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笔墨”杂谈

(三)

 

笔落书成字,墨滥饮三卮。

 

有些人“喝墨水”是“墨滥”被罚不得不喝的,也有人是因口渴迫不得已地喝的。

 

到了唐代虽说已废除了北齐的“喝墨水”体罚制度,但唐朝科举对那些“学究”们的考试非常不公,《梦溪笔谈》曾记载说:

 

(唐制)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供张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至试经生(学究),则悉彻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其吻。非故欲困之,乃防毡幕及供应人私传所试经义。盖尝有败者,故事为之防。欧文忠有诗:“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以为礼数重轻如此,其实自有谓也。

 

《梦溪笔谈·故事一》P14

 

唐朝礼部贡院考进士之日,阶前要设香案,主持贡举的官员与参加考试的举人还互行对拜礼(这是唐朝旧制),举人所设的考位,其边上所陈设的物品供给排场甚大,有礼仪人员专门给他们准备茶水饮料。至于对待“学究”科经生们的考试,则一切帐幕毡席之类的用品全都被撤,也没有冷热茶水供应,考生渴了就喝研墨用的水,由于“饮墨水”的缘故,以致于人人都染黑了嘴唇。

 

“举人”与“学究”,为什么同一个考场,有如此不同的待遇呢?怪不得后来的欧阳修,要为唐代那些“学究”们打抱不平说:“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

 

原来这两者礼数,有如此轻重悬殊,确实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举人”考的大概是些临场自由发挥创造性那套东西,不用记忆背诵,我们就不去说它了,就说说“学究”吧。所谓“学究”,原是指唐代科举制度科目中的一些特定群体,这些考生以记诵儒家经典经文、解释义理为主,只知死记硬背,缺乏经世能力。后来“老学究”也就成了一些年老迂腐、食古不化、墨守成规、缺乏想象力的读书人代名词了。

 

这并不是唐代那些考官故意要与这些“学究”们过不去,为难他们,你懂的,凡有考试的,古今中外总不乏有作弊者的。过去考试,可没有像现今一样到处有摄像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有人利用毡幕和送水,私下传递所考的经义。因以往曾有些“学究”考生这样做被抓过“现行”,所以现在谨小慎微、事事要设防。

 

为了防“学究”们在科举考试中作弊,所以不得不叫那些考生“享受”“饮墨水”待遇了,这也属于特定情境下的无奈之举吧?

 

以上这些人是迫不得已、不得不喝的,至于那些工作学习特别专心而误喝墨水的,那更是不胜枚举。

 

远的有王羲之 、司马光、刘墉等人误喝墨水那些传说就不去说它了, 近有陈毅、陈望道等人的 “饮墨水”的故事说上两句:据说陈毅年幼读书时过于专注,把母亲送来的饼子蘸着墨汁吃了,事后他还幽默地自嘲说“我肚子里墨水太少”了;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也因过于集中精力,以至于他把母亲送来粽子及一碟红糖,结果粽子误蘸着身边的墨汁吃了。母亲进屋收拾时,发现他满嘴墨黑,不禁哑然失笑;可陈望道事后浑然不知,还笑着对她母亲说“够甜,够甜了”。

 

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讲述了陈望道蘸着墨汁吃粽子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最后,习书记还添加了一句:“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是的!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不禁使人想起《共产党宣言》那句富有诗意般著名开场白:“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正在欧洲的上空游荡……”​*

 

真理,不仅能在追求与践行中替我们照亮前进的方向,更能跨越时空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持久的 “甘甜”。

 

你说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是比蜜还要甜吗?

 

二〇二五年七月十五日晚

 

 

*按:本人过去看的是197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的《共产党宣言》,非陈望道翻译的版本。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4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4人点赞

本文作者

白丁

点燃自己 照亮别人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岁月无情2025-07-16 15:10:21

    共产主义真,党是领路人。

    举报

    白丁 好像是《红歌》中的歌词吧?如果没有党的领导,中国社会大概还在黑暗中摸索吧? 举报

  • 同泰2025-07-16 08:55:50

    从“喝墨水 的古今故事,到真理的甘甜,笔墨间串联起求知历程与精神追求,以小见大,让真理的味道浸润人心!

    举报

    白丁 今日的甘甜幸福生活,离不开前辈们前赴后继的探索寻求真理的结果!不忘初心!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