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7月15号 12点 阅读 6591 评论6 点赞2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罗泾镇社区医院的院墙,我原本以为倒数第二天人不会太多,刚踏上二楼就看见体检处,血常规排队的老人们就已三三两两地聚在门口。我接过志愿者给的号117,问一下叫号的安保员,得知目前是60号,放眼望去30多人手里攥着体检表,坐在走廊的座椅等候,聊着家长里短,眼角带着熟悉的笑意——这是我第八年参加镇里的老年人体检,看着眼前有条不紊的秩序,恍惚间想起八年前的景象,像翻开了一本泛黄的旧相册。
那时的体检日总像场“攻坚战”。村里的老人们天不亮就去排队,队伍歪歪扭扭看不见尽头,谁先谁后全凭嗓门和记性。一个村里的人都认识,叽叽喳喳地就像菜市场。那时候没有发号码,全靠安保员站在门口放行,每一次都是盛夏时节,抽血的房间里,30余人的热量,哪怕是空调都不管用,依然汗水汤汤滴。遇上视力检查、心电图这样要排队的项目,免不了有几句争执。我记得有次做B超,愣是等了一个小时,体检结束已是中午,幸亏备了牛奶蛋糕,要不饥肠辘辘,头晕眼花了,那个体感真的是没病也要生出病来。
变化是从第三年开始的。镇里派来了志愿者,红马甲在人群里格外显眼,手里拿着号码牌,按顺序一一分发,“叫号制”慢慢取代了“哄抢式”排队,诊室门口的喧闹声小了,老人们脸上的焦虑也淡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检查项目的升级。最早的体检就像“走过场”,量量身高体重、测个血压血糖,做个CT检查,得换乘两趟公交车去宝钢医院,我只能作罢。这几年不一样了,血常规、尿常规成了标配,B超从黑白换成了彩色,不少人都说“现在查得比儿女带我们去的还仔细”。
今年的体检日,我在一楼大厅看到了新摆上的CT机,银灰色的机身闪着光,旁边的指示牌写着“肺部检查专用”。轮到我时,医生笑着问:“你做过做CT吗?”我说“第一次,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查,省了跑很多路,所以来做一次啊。”躺在检查台上,听着机器轻微的嗡鸣,心里忽然有点激动,从来没有做过,今天体验了一把,如今从家步行二十分钟到医院,二小时就完成了检查,这份方便,是实实在在的幸福。
当然,我们都知道,罗泾镇地处郊区,全镇就这一所卫生院,和市区大医院比,医疗设备、专家资源还是差着一截。有时老人们查出点复杂毛病,还是得往城里跑。但这八年的变化,我们都看在眼里:诊室重新装修过,候诊区添了绿植,走廊里贴满了健康科普海报,镇政府的宣传栏里,总在更新“社区医院提升计划”的进展。
走出医院时,阳光正好,几个老人聚在门口讨论着新做的CT。“听说现在每周都有大医院的医生来坐诊”,“是啊,上次镇长来调研,我跟他提了要请个专家来坐诊,他记下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语气里满是期待。
八年时光,从乱哄哄的排队到井井有条的叫号,从基础检查到CT入驻,罗泾镇社区医院的每一点变化,都藏着对老年人的牵挂。或许现在还有不足,但看着这步步向前的势头,谁能不相信,明天会更好呢?回家的路上,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社会进步,重视养老保障,为我们晚年生活增添活力?
花瓣雨
谢谢老师的点评和光临,进入老年队伍,比较重视为老服务的措施提升,希望越来越好。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