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7月07号 06点 阅读 6416 评论6 点赞2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民国初上海的钱庄——鸿康钱庄老照片 (浦江客读史283)
【浦江客读史】上海钱庄的鼻祖是煤炭店
——“闲话上海”之九:老上海钱庄
翻阅老上海金融史,看到一则“上海钱庄的鼻祖是煤炭店”的旧闻,令人不可思议而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追根究底一番。
所谓“钱庄”,在华南地区也称为银号。钱庄英译为“ChineseBank”,意为“中国式的银行”,可见其在近代中国金融机构中的地位。钱庄业肇始于明朝后期,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上海的钱庄历史悠久,到清朝中期已经形成相当规模。据上海钱业公所内园碑记载:乾隆四十一年至嘉庆元年(1776~1796)期内,历年承办的钱庄共有106家之多。钱庄在近代金融业的发展轨迹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
关于上海钱庄的起源,研究者说法不一。有说是起源于上海开埠前甬商所创的借贷,有说是起源于股商富户的外库,有说是起源于清朝中叶的现兑店。但据钱庄业较为普遍的传说,上海钱庄是由浙江绍兴商人在南市所开设的煤炭店兼营货币的存放款而起。
据长期从事钱业的当事人回忆:“就本人50年来服务钱业之经历及昔年所闻诸业中先辈者,大抵钱庄之滥觞,实始于旅沪绍人所设之煤炭肆,兼营小规模之存放业务,积之稍久,各方称便,业务日见发达,相继开设者日众,渐次形成钱庄之一专业。”“闻诸经验者之传说,先有绍兴人某者业煤炭店,略有余貲,兑换钱洋,并放款于邻近商店,以权子母,继乃逐渐推广,独树一帜,此绍兴派钱庄之所由来也。吾国南方各省之钱庄多系此派之血统。”
(上图)光绪年间《点石斋画报》里的上海钱庄画面
(下图)上海金融博物馆中清末民初钱庄蜡像展示图
上海钱庄业领袖秦润卿先生曾回忆说:“惟据一般的传说,谓当1736—1795年间,上海尚未开埠,其时有浙江绍兴煤炭商人在南市开设炭栈,时以栈中余钱兑换银钱,并放款于邻近店铺及北洋船帮,以权子母(指资本经营或借贷生息),以后逐渐推广,独树一帜,遂为上海钱业发起的鼻祖。此说虽仅为钱业老辈的传闻,但证诸事实,似属可信。”
同时,一些权威史料也肯定了以上说法。据《上海钱庄史料》记载,上海最早的钱庄是清乾隆年间由一绍兴商人在上海县城开设的炭栈店,该店以余款“专以兑换银钱,及放款于店铺船帮,逐渐扩大,形成此后之钱业”。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编的《上海钱业史料》在“五十年来上海钱庄业之回顾”一文写道:“大抵钱庄之滥觞,实始于旅沪绍人所设之煤炭肆,上海钱庄起初由绍兴人来沪做生意,以酒和木柴换上海的土布,先是物物交换,后来交易频繁,遂兼营钱业。”
老上海南市的煤炭店为何成为钱庄的鼻祖,这与晚清期间上海开埠之际金融业崛起的大背景有关。上海开埠前夕,市面上流通的的货币,主要是银锭、碎银和制钱,也有洋元。当时上海没有官银局的设置以及票号,当铺算是最活跃的金融机构了,它们的主要营业是抵押贷放。随着上海方兴未艾的运输业和贸易业发展,钱庄应运而生。当时,从事与沙船业营运和棉、纱、布、豆石、闽广杂货等国内长途埠际贸易相关联的汇兑业务,以及与南洋贸易、日本铜斤等对外贸易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是开埠之际上海主要的金融活动就是钱庄。
南市钱庄的出现与当时上海南市运输业颇为发达有关。据《上海钱业史料》记载,“以区域言,则南市实为钱庄之摇篮。当有清乾嘉之际,承平日久,国力充实,而东南富庶,冠于全国。其时海运欠通,南北物资交流,悉籍沙船。南市十六铺以内,帆樯如林,蔚为奇观。每日满载东北、闽、广各地土货而来,亦取上海所有百货而去。其间交易最巨者,首推杂粮、油饼。其货款交割,概用九八规银为之”。
史料所讲的“沙船”,是一种遇沙不易搁浅的大型平底帆船。沙船在我国航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道光年间,全国沙船总数在万艘以上,而上海就有沙船五千艘以上。当时上海的商贸输出以土布为大宗,输入则以大豆、油脂、豆饼等为主。这些交易主要集中在上海南市十六铺一带,在各业集中之处,就以行业为街道名称,如花衣街、豆市街、药局弄、糖坊弄、油车码头、竹行码头等,比比皆是。所以,因交易上的需要,居间调剂的钱庄在南市兴起也为必然之势。
(左上图)钱庄庄票(左下图)钱庄汇票(右图)上海“钱业领袖”秦润卿画像
同时,清初上海手工棉纺织也已颇发达,有专门制造纱锭子和织布机的行业,有专门从事漂染、印花和整理的作坊,其所生产的棉布、漂布、中机布行销于全国各地,经营棉布的布行、布店也日益增多,上海遂逐渐成为棉布交易的集散地,外地客商携资前来采购者众多。由于清代币制混乱,乾隆年间流通的货币既有银两,又有制钱,成色既不一律,兑换的价格又各不相同,在跨地区的省与省,城与城之间难以互相流通,于是从事货币兑换业者乘时而兴。开始时由商铺兼营,除煤炭店兼营货币兑换外,早期的米店、布店也有称“钱米店”、“钱布店”的,可见米店和布店当时也有从事货币兑换和存放款。从开始的兼营到后来的专营,经营范围逐渐扩大,并从钱铺、钱桌、钱店发展到后来的钱庄。
说到上海最早的钱庄,不得不说到精明的“浙商”。上海开埠后,沪杭宁绍等地间的金融联系日趋密切。19世纪70年代初,浙江富商开设的银号,在绍兴、宁波、杭州等地都设有分号。80年代后,浙江等地开设的钱庄,与上海都有直接的金融联系。钱庄贷款给信誉好的丝厂或米行,每年利率为4一7分,超出他省平均水平。晚清浙江金融几乎“全赖钱庄业以为周转”。
(左上图)抗战后上海钱庄银号门庭若市景象(左下图)上海市私营金融业第一联营集团招牌
(右上图)上海江西路钱庄街(右中图)鼎元钱庄(右下图)上海金陵东路仁泰钱庄
其实,上海尚未开埠之际,其时已有浙江绍兴煤炭商人在南市开设炭栈,时以栈中余款兑换银钱,并放款于邻近店店铺及北洋船帮,用以资本经营或借贷生息,以后逐渐推广。如镇海方家,在老城厢等地开设的履和钱庄多达30余家之多。镇海李家在老城厢发迹后,开设了闻名当时的慎余钱庄和崇余钱庄。
晚清光绪年间币制混乱,且各地货币不能通行无阻,于是业兑换者乘时而兴。浙江绍兴煤炭商人在南市老城厢开设炭栈,时以栈中的余款兑换银钱,并放款于临近店铺及北洋船帮,既便利于顾客,又能从中取利。后来他们把副业当成正业专营兑换放款业务,成为了上海钱庄的鼻祖。所以说,因交易需要来居间调剂的钱庄在豆麦业群聚的上海南市应运而生,当在情理之中。
早期上海钱业的活动聚集于南市。据《上海县续志)有关内园的记载:“钱业肇始于乾隆年间,而园实构于康熙年间。因钱业历任修葺之费,故即设公所于此。”可见在康熙年间,南市钱业已有一定的发展、且能以赢利之余,历任内园(今豫园一部分)修葺之费。到了乾隆年间,南市钱业进一步发展到有能力买下整个内园,并于此成立了同业公会性质的公所。
其时“南北物资交流悉藉沙船。南市十六铺以内,帆樯如林,蔚为奇观,每日满载东北、闽、广各地土货而来,易取上海所有百货而去”。因交易上的需要,居间调剂的金融机构在此兴起也为必然之势。当时,南市钱庄的发展规模可见一斑。
转发浦江思源缪教授的点评:曹老师介绍了很好玩的商铺混搭的冷知识。新奇好玩。 这种"商铺混搭金融"的模式在当时非常普遍,类似案例还包括米店、布店等兼营资金业务。 该煤炭店转型案例被视为上海钱庄业的鼻祖。 催生了后续著名的江浙财阀集团,至20世纪初上海9大钱庄家族均来自苏浙地区。感谢曹老师的文章,为他的文章点赞![合十][玫瑰][玫瑰][强][强][强][强]
浦江思源
感谢缪教授认真阅读文章,还给出这么用心的反馈!看到您补充的米店、布店兼营资金业务等案例,也让我学到了新知识!关于煤炭店转型与江浙财阀集团的联系,您的梳理很清晰,为文章内容做了很棒的延伸。希望以后还能和您多多交流这些有趣的历史知识,也期待您继续关注并多多指教!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像是笑话,金融源于煤炭 钱庄,最初与煤炭店相关,让我这个自以为“见多识广”的人,也把眼睛睁大;煤炭店的辈份挺高,还是钱庄的鼻祖;中国式的土壤,中国式的银行;绍兴人在上海有特殊的身份与身价,除了精于读书,竟还擅长经商。 差不多300年前,上海的金融业已见雏形;煤炭店兼营货币存储、放款,还能洋钱兑换;老上海的南市,又曾大步跨前,只因交通便利发达;钱庄与煤炭相关联,也许缘自家家、天天离不开烧饭,或是煤炭天生一幅敦厚老实的模样;上海是码头,来“拜码头”的最初最多是浙商;他们会经营,懂周转,周转就能倍增,哪怕结伴煤炭。 历史常有迷茫,史料能解猜想;金融起源钱庄,钱庄相关煤炭,像是一则笑话,其实大有文章。 为曹老师的读史佳作《上海钱庄的鼻祖是煤炭店》点赞!
浦江思源
感谢张区长细致且充满热情的评论!老上海金融与煤炭渊源的内容,是一段鲜为人知却极具价值的历史,很高兴能通过文字与您分享。您对绍兴人经商才能以及老上海发展脉络的解读十分独到,可见您对历史文化的深厚兴趣和敏锐洞察力!期待未来能继续与您交流,一同挖掘上海更多历史长河里的宝藏故事!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黑金白银相交集,钱庄鼻祖始发地。精明商人有灵气,催生百业兴贸易。曹老师的佳作【浦江客读史】(283)《上海钱庄的鼻祖是煤炭店》,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银行的前身——钱庄的发祥地,作了精辟的讲述。作品从历史地理环境,和当时的社会发展的背景,对逐渐兴起的钱庄作了归纳,让读者看到了钱庄对于经济社会,对百姓和大小商人使用、积攒钱币,有着不可估量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钱庄的鼻祖是煤炭店的起源,也就有了令人信服的史实依据。为曹老师的佳作点赞!向曹老师致敬!
浦江思源
感谢开凯老师的用心阅读和评论!钱庄作为金融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确实值得深入挖掘。很高兴与您对钱庄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共识,未来还将与大家一起继续探索上海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希望还能得到您的支持和宝贵建议!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看了曹老师的佳作,犹如翻阅老上海金融史,“钱庄鼻祖是煤炭店”之说初闻令人瞠目,细究其中却闪耀着民间金融的朴素智慧。 绍兴煤炭商人在南市炭栈以余钱兑换银钱、放贷于船帮,本是便利交易的微末之举,却如星火燎原,终成上海钱庄之起源。 这看似偶然的发端,实是经济血脉对流通渠道的必然呼唤。正是这种困局催生了煤炭商人的“跨界”探索。金融的伟力由此彰显:需求所至,创新自生。
浦江思源
感谢小黄的用心阅读与感悟!您的点评精准捕捉到了文章里“钱庄起源于煤炭店”背后的深意,将民间金融的智慧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剖析得如此透彻,耐人寻味。期待未来和年轻人一起继续挖掘上海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与您分享更多新发现!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