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行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学史以明志: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7月06号 18点 阅读 5943 评论1 点赞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

上海市雁荡路80号原中华职业教育社旧址大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华职业教育社具有历史性、标志性的建筑——雁荡路80号大楼,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是十分恰当的。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黄炎培、蔡元培等,都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也曾是孙中山的同盟会成员。一代著名爱国人士梁启超、张骞、马相伯、宋汉章、陈嘉庚、张学良等也都积极参予了社的创建。他们以“教育救国”为职志的活动,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建于1930年的这座标志性建筑,体现了它的历史价值。

中华职业教育社不是一般的教育团体,而是与中华民族共命运的政治群体,她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培育了华罗庚这样著名的科学家。而为适应时代要求创办了《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产生了杰出的革命者邹韬奋等人。《生活》周刊引导一代广大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生活书店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大批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读物。由于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各种方式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早在1940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战线工作部的组织和工作指示》的文件即明确指出,中华职业教育社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对象之一。在党的支持下,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三党三派”之一,于1941年3月发起组织了中国民主政治同盟,黄炎培当选中央第一任主席,1945年筹组了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历任理事长黄炎培、胡厥文、孙起孟先后任民建中央主席,他们也都先后坦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现在党中央明确中华职业教育社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人民教育团体。

黄炎培故居

黄炎培故居座落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南市街74弄1号。故居原名内史第,是清咸丰九年(1859年)内阁中书、举人沈树镛所建,原为江苏省川沙厅城王前街“内史第”沈树镛的住宅。黄炎培故居在第三进内宅楼,占地面积306平方米,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院落。黄炎培于清光绪四年九月初六(1878年10月1日)生于上海浦东一书香门弟,家道中落,家境贫寒激发他刻苦攻读,13岁失母,17岁丧父。22岁考中秀才,当年与王纠思女士结婚,25岁考中举人,次年受聘为川沙小学堂总理(校长),一直在家乡从事教育、政治活动。29岁应杨斯盛之请,于六里桥创办浦东中学,任校长。

31岁任川沙厅议员、选举事务所副所长,次年当选为川沙厅咨议局议员、江苏省咨议局常驻议员。32岁后去上海、北京等地工作。后回乡参加川沙县公团联合会成立会,并主编了《川沙县志》。

黄炎培上个世纪初年考入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1903年开始在家乡办学,1906年创办浦东中学,在当时与北方的南开中学齐名,获得“北南开、南浦东”的美誉,又陆续参与创办东吴大学(今南京大学)、暨南大学等若干大学。1917年创办职业教育。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尽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重要奠基人。他所创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至今已有92年。职教社在全国解放前有社员三万多人,出版的刊物、书籍120多种,从1917年到1949年办理学校共10所,职业补习教育机构49所,职业指导机构25处,农村改进事业30处,前后累计举办、代办或合作事业114处。目前中华职业教育社总社在北京、上海、云南、河南、河北、黑龙江、福建、安徽、深圳、重庆等九省市有地方职教社和支社,是我国活动时间最长的人民教育团体。

内史第原是三进二庭院两厢式二层砖木结构的民宅。东接兰芬堂(今城东住宅区)、西沿南市街、南临王前港(今新川路)、北邻鸿园(今川沙书场)。南厢房为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诞生地,东厢房为次子民主战士黄竞武烈士、堂侄著名音乐家黄自及其弟会计学家黄组方的诞生地。

“内史第“房屋因年久失修,现已大部拆除,仅存黄炎培故居内宅楼等少数房屋。为了缅怀黄炎培崇高品德、颂扬他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功绩。1991年10月,由川沙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原地原貌修复,把内宅楼改建为内史第大厅,增设保护围墙,经过整修落成的黄炎培故居,占地面积733.2m2,建筑面积486m2。

大门口有古典精致的仪门,飞檐翘角,正面有象征晚清建筑风格的“凤戏牡丹”砖雕,中间镶有“华堂映日”四字,仪门背后上有“凤戏牡丹”下有“德厚春秋”四字。脊的正中置有盆景万年青,脊端凤首遥望。正楼前有一座黄炎培铜质头像,上悬陈云同志手书“黄炎培故居”匾额。现在是浦东新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居内设有“黄炎培生平事迹陈列室”。陈列有《黄炎培家谱》、《黄炎培日记》、《延安归来》等书籍,以及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来往信件等共270余件。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与实物,展现了黄炎培光辉的一生:从一个封建秀才、举人成长为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诞生地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曾创建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重要职务。黄炎培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信念和对光明、对真理的追求,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紧跟共产党,把晚年贡献给社会主义事业,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黄炎培居住部分,按原状修复,并复原卧室、书房及楼下客堂等,其中部分家具系原物。1992年5月27日对外开放。1992年6月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职业学校旧址

地处我市黄浦区陆家浜路918号的中华职业学校旧址,现为上海市商业会计学校和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校友会。
  为弘扬中华职业学校的悠久历史和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在陆家浜路918号的中华职业学校旧址建立象征性的标志:在校门树立中华职业学校旧址纪念牌;在一号楼底楼恢复悬挂“中华堂”牌匾;在学校操场树立黄炎培半身铜像;校内设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展示室。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青年学生接受鲜活而形象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职业学校自1918年建校至1951年,共培养各类人才近万人。其中有的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专家和各级领导。如中共领导人张闻天、数学家华罗庚、艺术家秦怡,上海市副市长朱宗葆、广东省省长朱森林、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世绩、中国驻外大使祝幼琬等。更有一批在各个历史阶段,在与敌人斗争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江竹筠、彭立人、孙福元、周宝川、黄仁等。
        中华职业学校创办于1918年5月, 校内教学大楼“中华堂”,为标志性建筑。学校建有机械实习工场,并办有校内商店、银行等供学生实践用。抗日战争中除“中华堂”外,其它建筑毁于炮火之中。
       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中华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鉴于当时全国尚无正式的中等职业学校,中华职业教育社为推广职业教育必先作出榜样,提供办学经验。同时,为社会培养经济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中华职业学校为一所试验性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中华职教社对职业教育的定义,学校对学生施以专业理论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同时强调学生的品格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学校以“敬业乐群”为校训,以“双手万能,手脑并用”图案为校徽,针对市俗偏见,提倡“劳工神圣”,强调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学生要具有“金的人格,铁的纪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职业学校一部分被迫迁往重庆继续办学,另一部分迁上海法租界爱多亚路(今延安中路)浦东大厦。1939年中共中华职校支部建立,以“协学”的名义在学生中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有韩祥林、吴明、关秉准等学生去解放区参加八路军、新四军。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中华职业学校改名“工商习艺所”维持教学,但教学宗旨不变。在日军刺刀下学校以各种形式向学生进行复兴民族的爱国教育,其颇具创造性的是“精神升旗法”。侵华日军不准升挂中国国旗,学校每日晨、晚以铃声替代升降旗时演奏的国歌,师生闻铃肃立,心中高唱国歌。
        1945年抗战结束,原分迁重庆和上海租界两地的部分均返回陆家浜路原址,恢复中华职业学校校名。由于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国共和谈协议,发动大规模内战,上海各界不断掀起抗议游行示威。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学校暗中支持、保护积极分子。中华职业学校被誉称为南市区(今黄浦区)学生运动的“民主堡垒”。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3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3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同泰2025-07-06 19:04:34

    解放后黄炎培先生将当年陆家浜路914号的中华职业学校捐给国家,几经改名,后来叫食品机械工业学校,1960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62年由胡厥文、刘靖基等著名民主人士出资创办沪光职业学校,1965年改名为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以后因马路拓宽,学校围墙往里收缩,学校大门西移,现址为陆家浜路918号。

    举报

    同心同行 谢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