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7月07号 07点 阅读 2874 评论8 点赞2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凉风习习话扇子 朱岭
扇子,乃炎夏的恩物,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古人雅称之为“凉友”。据说,扇子原名叫“箑”,是轩辕黄帝大破蚩尤之后,创六书、演阵法、定六律、作内经、制宫室器用衣物时候发明的。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一种“翟扇”,即用五光十色雄雉(野鸡)的尾羽制成的扇子。直到周朝,扇子仍多用各色野鸡毛及鸟羽制成,故称“羽扇”。据《淮南子》记载,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就有周武王替一位中暑的病人扇风取凉的传闻。汉以后,用丝织的绢素制成的纨扇兴盛起来,宫中多用之,故称“宫扇”,用于帝王巡游时遮阳挡风沙。 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扇子的,要数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了,书上说“以龙致雨,以扇逐暑”。其次,晋代人崔豹在《古今注》中也曾提到:“舜广视听,求贤以自辅,作五明扇。”又说:“羽扇之制,起自殷高宗。”此乃是关于扇子起源较早的记述。班婕妤有一首《怨歌行》,生动地描绘了团扇扇风取凉之美和功效,但唯恐秋天来临,凉风会替代炎热,到时扇子就被抛弃了……句句不离扇,字字在写人。纳兰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也是对扇子夏日御风的一种描述。 一般认为在我国,羽扇最早,就是与“纶巾”相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那个“羽扇”,至今两千多年不衰。随着生产的发展,纨扇也逐渐兴起。《乐府·怨诗行序》中说:“婕女子失宠,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乃作怨诗以自伤,托辞于纨扇。”这说明在公元前的汉成帝时代,纨扇已经不罕见了。所谓纨扇,就是人们常说的团扇。扇面是用丝织的绢素做的,上面可以书写、绘画。其后,又有纸面团扇出现。古代婚礼上,新娘要用扇子将脸挡起来,拜堂后移调扇子,叫做却扇。一般公认,宋代的团扇和明清的折扇是书画扇发展的两大高峰期。 现在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折扇,据记载,约于北宋宣和年间开始出现。及至明初,明成祖朱棣喜折扇“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由于折扇具有可以折叠、便于携带,被誉为“怀袖雅物“,颇受皇帝宦官与文人雅士的眷爱,后泽及百姓,成为达官贵人与黎民百姓一致的同嗜同好,从此折扇风行天下,制作也备加精巧。到了明清,更是风靡,花色愈来愈绮丽,花样也愈来愈繁多,不仅宫廷珍藏,有闲的文人墨客还在扇子上题诗、作画,互相馈赠,成为时尚。 历史上团扇“圆如满月”,多被仕女所爱。薛宝钗手中小巧的团扇,蝴蝶翩跹,花间扑蝶作戏;李香君手中的桃花扇,国破山河在,一腔血染绯红。周公瑾手中的羽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威力最大的要数《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那把芭蕉扇,将孙悟空一下子扇出去五万余里;杜牧笔下失意宫女的“轻罗小扇扑流萤”;最著名的乃是“羽扇纶巾”诸葛亮的鹅毛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摇一摇,顿一顿,大有“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出锦囊妙计的别名,所以舞台上的羽扇渐渐成了智慧和计谋的象征,后人把那些足智多谋专门给人出谋划策的人称为“摇鹅毛扇的”。诸葛亮深谙人需要一种可以传神的姿态,而神态怡然自得的手摇扇子,便是最佳的传神姿态。瓦岗寨里的徐茂公,梁山上的吴用,朱元璋手下的刘伯温,李自成麾下的牛金星,洪秀全倚重的洪仁玕等,都是此类智慧型人物。折扇多被文人所钟情。因为折扇的扇骨永远是扇面的附庸,扇面是文人墨客书法绘画大显身手的展示平台,扇骨制作得再精致优美也仅仅是陪衬。中国的折扇百分之九十的价值在扇面上。扇子还是遮羞的工具,古称“便面”。颜师古云:“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历史上出名的对头还不少呢,孔子与少正卯、王羲之与王述、谢安与桓温、苏轼与沈括……与死对头邂逅,用扇子遮面,可谓彼此隐身,皆大欢喜。 在我国历史上,因一羽扇子而成了一出名满天下戏曲的,要数孔夫子的第六十四代子孙孔尚任撰写的《桃花扇》了。其围绕着一把扇子展开:赠扇、溅扇、染扇、直到最后的撕扇,故事以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悲欢为线索,“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一羽情扇,缠缠绵绵风情万种,一羽扇子的故事跌宕起伏,写活了一位巾帼英雄与文弱书生。 就扇子的材质而言,既有黎民百姓用麦秸、棕榈叶、蒲草、纸张、竹子等做成的,也有贵族常用的绢、金、玉、象牙、玳瑁、翡翠等做成。檀香扇系由折扇演化而来。檀香扇的香,是源于扇子的扇骨用檀香木质做成,所以有一种天然的香味,轻轻一摇,幽香馥馥,清香四溢,颇有雅韵,较之象牙扇、玳瑁扇更胜一筹,深受人们喜爱。关于扇子的扇法有这样的话:“文胸武肚僧道领”。意思是文人扇胸口,武人扇肚皮,而和尚道士因为穿的领口较大,故而扇领口。 杭州扇、苏州扇和岳州扇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名扇。杭州的檀香扇盛誉全国。苏州的团扇久负盛名,大都属于精雕细镂传统的手工艺品,有圆型、桃型、方型、椭圆型、六角形、梅花形梧桐形、芭蕉形等,每把扇子中置扇柄,将团扇一分为二;扇柄多用湘妃竹、观音竹,也有用洋漆、象牙的。扇面、扇架、扇柄、穗子都非常考究。看着,叫人不忍离去;闻着,似有檀香味;拿着,令人爱不释手。所以,不少人对精美扇子的喜爱业已超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视为一种艺术,同时进行收藏。“愿得入郎手,团圆郎眼前”。团扇暗合了国人合欢吉祥之意,又被称为“合欢扇”。自明代以来,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皆有收藏扇子的嗜好。乾隆时的《石渠宝笈》中著录的扇面集册就有四十三种,成扇或扇页的收藏多达数百种。 日本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是我所喜欢的书,书中经常写到扇子。扇子,亦雅亦俗之物。上焉可祛暑,中焉可驱蚊,下焉可生炉;此外,可以是公子佳人手中的轻罗小扇,亦可以是市井小民乡野人家手中的蒲葵大扇。若是小家碧玉,穿一袭丝麻薄衫,持一把檀香小扇,袅袅婷婷,步步生香;若是文人雅士,扇骨可以不必是牛角象牙,扇面也不必流光溢彩,一把普普通通的折扇,已足显风流倜傥。 夏天是扇子的春天。扇子主要在夏日赴约。所以昔日有一首歌谣:“扇子扇风凉,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当然,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还是蒲扇,又称芭蕉扇,由蒲葵的叶子制成。它质轻、价廉、耐用,丢了不心疼,坏了可更换,虽是“扇族”中的“草根”,却拥有最庞大的“粉丝”,是中国最为普及的扇子。它没有折扇那样儒雅的排场,也没有团扇那样风雅的考究,更没有檀香扇一柄在豪门贵妇之手,它握在粗襟大袖婆娘的手中,一副气定神闲优哉游哉的样子,充满了民间的烟火气。不少主妇为了经久耐用,还会用粗布条滚边,用针线将扇子沿口周围一圈缝合起来;实在坏得像“济公扇”了,就用来生煤球炉。 即便在如今电风扇和空调极为普及之后,在室外仍有空调无法覆盖的盲区,这时候纸质、木质、绢质、草叶质的扇子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用武之地,比如,折扇的小巧玲珑可以随身携带,可做装饰品,也可用作戏剧或舞蹈表演的道具等等。炎炎夏夜,一柄蒲扇是最大众化的纳凉器具,乡谚说:“一扇在手,伏天无忧”,蒲扇“啪嗒,啪嗒”一晃一摇地舞蹈着,哼着小调,自在逍遥;蒲扇一俯一仰的律动着,驱蚊赶蝇,消暑风凉。“小蒲扇轻轻摇,小宝宝睡觉觉,梦中有朵花儿笑,浅浅笑,深深笑,妈妈的乖宝宝。”这是不少70后、80后儿时的摇篮曲。
*作者创作于2025年6月
|
信纸作者:海上夕阳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