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6月14号 04点 阅读 12624 评论20 点赞3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我与AI】机器人开刀,外科医生做什么?
王雅萍
编者按:开刀是外科医生的专业,现在转给了机器人做,外科医生有更多事要做,只有这样,我们的医术才能不断提升,代代相传。
那天,我的一位老同事与我聊起她弟弟患了前列腺癌,住进仁济医院后,是由机器人开的刀。我并不吃惊,但我很有兴趣。我知道现在AI几乎无所不能,她做的事情还多得多呢。只是让机器人操刀做这样的手术,在我周边的亲朋好友中,我还是第一次这么直接的听说,倒想好好问问,多了解些情况。
“那刀开得怎么样?”这是顺口溜出来的,好像都没经过大脑思考。
“开得很好,切口小,伤口小,不出血,开刀前都不用备血。也许是因为人的手会抖,机器不会抖吧。”朋友说得很实在,也很客观,听着也感觉有些道理。当然她正在兴头上,不等我提问,继续着她的话题,“因为创伤面小,后来恢复得很快,也很好。”她还告诉我机器人开刀在仁济医院已经很成熟了,她还介绍了几位病友去那里,都是机器人开刀,效果都很好。
她好像把她知道的都与我说了,我好像总也不满足。在这种时候,我总会打开DeepSeek进行询问。
AI与我娓娓道来: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手术,特别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主流微创技术之一,是最常用的机器人平台,由外科医生操控机械臂完成高精度操作;机器人具有3D高清视野,提供放大10-15倍的立体视觉,清晰显示神经、血管等细微结构;多自由度机械臂则可模拟人手动作并过滤震颤,在狭窄骨盆内完成复杂操作。
机器人手术的优势:一是能够精准切除,减少对周围组织(如神经血管束、尿道括约肌)的损伤,降低尿失禁和性功能障碍风险;二是出血少,因为机器人电凝止血效果好,术中失血量通常少于开放手术;三是恢复快,切口小(5-6个钥匙孔大小),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约1-3天);四是肿瘤控制佳,长期研究显示,机器人手术与开放手术的癌症治愈率相当(5年生存率>90%)。
由于人工智能的辅助,AI算法可术前规划切除范围,术中实时识别肿瘤边界;荧光显影技术注射示踪剂(如ICG)帮助定位淋巴结转移;单孔机器人手术,进一步减少切口数量。她也建议咨询经验丰富的外科团队,机器人手术效果与医生操作量高度相关(建议选择年手术量>50例的医生)。
听完AI的介绍,我的感觉已一目了然,机器人开刀将成为一种趋势。只是心里不由自主地掠过一个想法:有了机器人开刀,以后外科医生做什么?其实面对机器人,各个领域都碰到类似的问题。但是各个领域的人又都在努力创造着,让机器人代替自己事业的奇迹。真是太有意思了。
那天我看到电视台记者正追着上海瑞金医院胸外科主任李鹤成进行采访,他荣获了首届上海杰出人才的称号。当然他的荣誉称号实在太多,入选第六届“国之名医”;成为上海市领军人才、医务工匠、优秀学科带头人,还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等。只是他一开口就讲机器人手术的事儿,并声称是国际大趋势;主持人则要他谈谈“工匠精神”,并且顺着他的话题将一对矛盾不可回避地摆到他的面前,“既然手术都叫机器人做了,那你的工匠精神怎么体现?”主持人也是厉害的角色。两个人的对谈,都吊足了我的胃口,我也顺便作个采访纪实吧。
主持人的问题当然难不倒李鹤成,他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100多篇论著,专门发过《胸外科机器人手术学》,理论上自有高度;实践中,他的机器人手术,已在国际领先。
他轻松地打开话题:机器人手术可以拯救更多的患者。
主持人紧追不放,要他举例。
他便侃侃而谈:比如食道癌的手术很容易穿孔,人工做难度很高,因为有食物,有污染。而在机器人辅助下,切除肿瘤,那就好多了。至于说手术交给了机器人,外科医生干什么?医生要干的事情太多了!
首先是主刀医生还起着决策作用。机器人是工具,是平台。运用什么方式,更多的是外科医生的决策。在操作过程中也需要人机协同,决定着机器人对手术的精湛程度。根据患者的状况,也要作一些针对性的决策,让机器人的操作也有针对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外科手术对患者的操刀、管理、人文关怀都是不可或缺的,不是机器人可以替代的。
其二是工匠精神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不是有了机器人操刀,医生就可以躺平了。还是要回到我们的初心,面对困难挺过去。只有不停地追求,才有不断的收获。在这种时候,坚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也曾经遭遇失败,内心十分灰暗,面对打击,要让自己得到舒缓,失败也是经验。失败的案例可以让更多人分享,思考怎么改进。所以,面对竞争、考核、挫折,都需要提升,需要突破。突破和飞越常常是在我们的坚持之中,太有价值了!只有这样,科技的力量,医生的价值才爆发出新的光辉。
其三是医学的发展需要梯形人才,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瑞金医院胸外科搞机器人手术,是对传统的冲击,但是不掌握不能进入前沿科学。开始的时候,患者不理解,不愿意。通过与家属沟通,告诉他们机器人只是一个平台,一种技术,还是外科医生操作的,是有温度的。慢慢的,大家就接受了,机器人手术就发展起来了。自己当科主任以后,更要有管理能力,以身作则。在医疗的过程中,我发现人很复杂,病情也很复杂,比如肺癌患者,又心律失常,需要两个团队同时做;一个病人,往往身上有多种疾病,需要梯形人才,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
当他被问及创新成果怎么产业化、商业化,怎么平衡市场驱动力,来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时,他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不能被市场绑架!作为医生首先考虑对病人有利,依托市场,以病人为中心,在诊治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推进。
他讲得很透彻,我听得很入迷。他不仅是在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似乎也在解答《我与AI》所面临的问题。我努力地汲取着他所说的精髓,踏上继续探索的路。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转接老知青丽萍点评的后半部分:可那会儿看着医生的背影,我泪流不止,默默的哭啊哭啊哭得心里好舒坦……直到现在我忘不了那一幕,到今年9月10日已经整10年了,我拒绝任何化疗,放疗,就是没有癌症复发情况,这说明机器开刀有多彻底,有多精准,后面会怎么样我不知道,至少我避开了化疗的非人折磨,年纪大上去我更不怕了。在我心里读书多,实习多的外科大夫们他们个个有真本事,拯救生命于危难中!如今结合Al,医生们更加战无不胜!想起我曾经写过一篇【中山医院的风】由衷歌颂他们这些人间天使,一想起来还会眼泪汪汪,那是幸福的泪哟,谢谢作家雅萍那么细致的描写,让经历和没经历过的人认识Al,信任Al,庆幸我们到了一个高科技新时代![抱拳][抱拳][抱拳][玫瑰][玫瑰][玫瑰][握手][握手][握手]
转发老同事伟仪的点评:王部长,阅读着【我与Al】机器人开刀,外科医生做什么,这篇耳目一新的科普文章,让我们增长了科普知识。 之前当听说Al机器人替代医生开刀了,我也有过困惑,今后那苦读寒窗数年的外科医生还能干什么?通过全文用生动鲜活的具体案例介绍,让我们了解了“Al机器人开刀”,其实是人机协作的过程。机器人有它独特的优势,在手术中精度高,创口小,而且可以支持远程操控手术,机器人更适合作为标准化操作的执行工具。而对于需危急处理,跨科学统筹,特别是对患者的情感支持,人文关怀,更需要人类医生的主导。 科技进步是对医学领域的巨大推动,也为人类带来更多福音,未来可期。
转发老知青丽萍的点评:读雅萍的【我与Al】勾起我当年的回忆,那时的一切都我儿子管,康复后听我儿子全盘托出,医生找他谈,叙述了人工和机器两种手术的libi,基本上没有提到机器kaidao的不足,看来这机器就是现在的Al,那时只比人工手术gui一万元,我儿子说无疑选择贵的,人家教授有理有据的解说令人诚服。事实证明我这个原本缺血的体质,手术中差点血压放零,听说医生们在教授沉着冷静的指挥下,机器手术在最后半小时内有惊无险顺利完成。 要说医生们还能做什么,他们做的可太多了,每天事无巨细,喝什么果汁,喝多少(术前检查一周就断食清肠,胃已干瘪,什么都吃不下的)睡觉好不好,下床走了几步路等等细节问得很清楚,有一次大约是饭点,护工护士不巧空档时,造口开裂出问题了,我身上插管动不了,当时kongbu到不受控制惊叫起来,有个年轻医生过来说,别怕,我马上给你弄好,只见他口罩都没戴,轻手轻脚尽量不让我疼,洗净伤口敷药处理,换上新的造口袋,前后10分钟左右,他微笑着说好了放心吧,精神安抚一二才离开。记得我在刚收到“癌症判决书”时并没特别悲哀,理智告诉我生老病死谁都跑不了,顺其自然吧,可那会儿看着医生的背影,我泪流
王老师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A1诞生的那一刻,让我不禁忆起童年初次接触计算机的情景。那时我怯生生地按下第一个键,眼前的方盒子便像施了魔法一般,准确无误地吐出答案。再复杂的数字从不差毫厘。那一刻,人类第一次感受到从繁重验算中脱身的轻盈。如今的人工智能,如同这条解放之路上的又一次跳跃,带着未来的光辉,也带着不安的阴影。它将取代一切技巧性的劳作,这是潮水的方向,无人能逆。而唯有人类心中那些无法言说、无法编程的细腻情感,仍牢牢掌握在血肉之身的手中。如果连这最后一寸温柔也被替代了,那么人类距自我毁灭,恐怕只剩下一一步了。而我愿设想,那遥远未来的一幕:黄昏里,老人与孩子围坐在一处院落,茶香与笑语交织,谈论诗与画。而一旁伺立的AI机器人,仿佛听懂了什么,又仿佛什么都不懂,它们的金属眼眸中闪着微微的羡慕。
浦江思源
谢谢沙金老师热忱关注与深邃点评!老师的点评就是一首曼妙的诗,既有童年温馨的回忆;也有时下的恍惚与不安;更有对未来的想象与憧憬。诗意浓郁,哲理深邃,给人以启迪!问老师好,夏安!
举报
王部长的采访认真又细致,引发读者无限的思考。科技之手延伸了人类的可能,但目前却无法替代外科医者的灵魂。当机器人以精准的刀锋切除病灶,外科医生依然站在生命守护的制高点——他们是手术的决策者、人机协同的指挥者,更是医学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承载者。 反之,不久的将来,门诊被AI取代的可能性会很大,上个月我尝试把自己的B超报告让AI解读了一下,对比之后,我发现AI分析的报告比医生更全面,把所有潜在的风险以及后续该如何治疗全部都写出来。面对在医院重新挂号或者再回诊看报告要方便多了。 科技的进步,不仅是对医学的进化,更是对人类创造力的礼赞。点赞王部长佳作。
人与机器的双向奔赴 机器人给人开刀,而且切口很小,恢复很好;精度很高的手术,机器人比人做得更好,这不是奇闻,而是事实;雅萍的采访与描摹,又是那么深入,恰对着人们的疑惑;医生、机器人,手术、成功,采访、叙述,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让人不得不服。 科技能开拓那么多的领域,人会有这么多的创造;机器人和AI能走得这么远,非专业的纪实采访可有这么细致的关照;一切都十分迷茫,又让人信服开窍;机器人开刀这么灵巧,医生甚至人类,似乎成了多余的编号;只要知道机器人,是机器而不是人,就能明白是“工匠”创造了、操控着机器,而不是机器培育了、指挥着“工匠”。 当然,机器与人也在相向而行,甚而双向奔赴;两者谁给谁多些,不能一概而论,更难说得很清;也许有一天,两者互致赞美,互颁奖状:这里你是强项,那儿我能多干。 为王部长的纪实佳作《机器人开刀,外科医生做什么?》点赞!
精准遥控不差分毫,全凭AL灵巧操刀。点到为止切除病灶,出血量小最佳疗效!王部长的佳作【我与Al】《机器人开刀,外科医生做什么?》以生动的事例,展示了机器人操刀做手术的完美并且非常成功的事实,预示着人类将进一步主宰Al技术,更好地让新科技为人类服务。机器人操刀之际,外科医生不是甩手掌柜,他们将以医者仁心,以更加科学缜密的积极姿态掌控全局,目的是更好地为病患提供最佳的服务。为王部长的佳作点赞!向王部长致敬!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