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4月14号 18点 阅读 3296 评论3 点赞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今天(4月14日)上午,一通电话跨越时光,将我与朋友王群震再次紧紧相连。他曾是我在江西插队落户时的队友,也是同一学校同班好友,回沪后担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电话里,往昔回忆涌来,我们的话题不由自主地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农村岁月。
1969年3月9日,我们告别上海赴江西奉新县上山下乡。第一年,我与王群震同在澡下公社澡下大队综合生产队参加劳动,那是大队里经济效益名列前茅的生产队,当年每10分工能分红0.80元,算得上是不错的收入了。然而,一年后,大队安排知识青年前往更艰苦的地方历练,我便先后前往洞下生产队和石元桥生产队,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的艰苦的农村生活,耕田、插秧、收割……
近年来,我多次踏上那片熟悉又亲切的第二故乡。石元桥生产队离澡下镇大概3公里,在那里,我找到了那间曾经居住过的“干打垒”土屋。这种用泥土夯实建造的房子,在当年可是相当“高级”的住所。巧的是,我竟遇到了当年房东的儿媳妇,岁月虽已模糊了许多记忆,但她仍依稀记得我,说道:“你那时住在阁楼上。”
站在那架略显破旧的木梯子前,往昔的生活扑面而来。我小心翼翼地攀爬而上。阁楼大约15平方米,三角形的楼顶,中间部分刚好能直起腰。如今,阁楼内一片空荡荡,只有几个空箩筐静静躺在角落。这里,曾是我挑灯夜读的书房,也是我疲惫时安心入眠的港湾。
此后,我调入了澡下采育林场林科所工作,居住在一排“干打垒”平房,大约有10间房子。由于长久没人居住,现在这里已经荒芜了。我触景生情,不免唏嘘不已。我找到了自己居住过的房间,门锁早已生锈。这间约20平方米的土屋,陪伴我度过了五六个春秋。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