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梅吟莘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寻找明信片老上海百年风情·清明节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4月14号 09点 阅读 1471 评论0 点赞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寻找明信片老上海百年风情·清明节

莘庄镇  俞善进

昨天晚上,我在家发现中国明信片《老上海百年风情》四时风俗篇· 清明节。说起清明节,笔者在童年记忆中的老上海·清明节,当时视觉印象是:看到老上海弄堂里的祭扫仪式与‌传统祭扫场景‌,当时,父母亲带着我及家人去上海郊区踏青(长辈之墓),老上海清明扫墓常以家族为单位,携带青团、蒿饼、水果等作为祭品‌,祭扫时清理祖坟杂草,用一块湿毛巾将墓碑等擦干净,然后,点三根香、二根蜡烛,向长辈的墓磕头或三鞠躬,最后焚烧纸钱等旧俗,延续《清嘉录》中记载的仪式感‌。笔者想起童年中的零食‌,上海亲友返乡扫墓时,常携带大白兔奶糖、酒心巧克力等“新奇”零食,成为孩童对清明节的重要期待‌。

据了解,每逢清明节,上海人为祭拜先祖,都要祭墓,俗称“上坟”。在坟前除了点燃香烛,火化纸钱、供奉米饭茶酒菜肴外,还将纸钱标在树上,称之为“挂墓”。这一天,凡乡民抱疾者都要进庙许愿烧香。

老上海百年风情的清明节,沪郊乡村保留“清明插柳”的习俗,寓意驱邪纳吉,并将折下的柳枝带回家中,象征将春色引入生活‌。墓园周边常形成临时农贸市场,售卖纸钱、香烛等祭祀用品,充满怀旧气息。

笔者现在每年清明节前都要到上海郊远踏青看望父母亲之墓,所以,事先预备好青团、苹果、香蕉等作为供品,还有一束鲜花。以前交通不便,要换乘三辆公交车还要步行半个多小时,要花费半天时间,现在自己家里有车,直接到目的地只需半个多小时。近年上海遇清明节前后都文明扫墓。上海通过多项措施有效引导市民文明祭扫,形成安全、有序的祭扫氛围。市民文明意识显著提升,自觉摒弃燃放烟花爆竹、燃烧迷信殡葬用品等旧俗。笔者和市民一样,错峰扫墓、鲜花祭扫成为主流。

笔者收藏《老上海百年风情》明信片系列中的·清明节主题,可感受到老上海独特的节气文化与市井风情。这一主题通过图像与文字的结合,展现了清明时节沪上特有的民俗传统。

赞清明节的诗歌如下:

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是清明节最经典的诗歌之一,描绘了清明时节的雨景和行人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清明》也值得一提: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首诗通过对比桃李盛开与荒冢生愁,展现了生与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也很有名: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祭扫的场景,表达了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思想。‌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虎子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5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5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暂时没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