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4月14号 06点 阅读 10013 评论8 点赞3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唐)鱼玄机《赋得江边柳》句
【我与AI】(散文诗)江边柳,岁月歌
——(唐)鱼玄机《赋得江边柳》意译
浦江客
(一)
岁月长河之畔,江边柳宛如静默歌者。柔韧枝条,轻吟时光悲欢离合,诉说生命起落。
翠色连荒岸,那是柳与岁月共有的底色。荒芜江岸,因柳翠而生机乍现。柳之翠,内敛沉静,不与繁花争艳,不与芳草逐春,默默生长、蔓延。根扎泥土,汲取大地养分;枝向天空,拥抱阳光暖融,以翠色书写生命坚韧执着。
烟姿入远楼,柳的风姿恰似岁月风姿。枝条如烟似雾,风中摇曳若少女长发,柔美飘逸。那如烟柳姿,飘入高楼,飘入人心。
岁月长河里,柳的风姿是诗是画,令人沉醉留恋。它见证岁月变迁,人间喜乐哀愁。
(二)
影铺秋水面,那是柳与岁月的影。秋水冷清宁静,柳影铺于其上,若水墨画。随波荡漾摇曳,似诉岁月故事,如镜映照着生命哀乐、时光迁流。
花落钓人头,柳花即岁月之花。无牡丹富贵,缺玫瑰浪漫,却有质朴美。春风中绽,春雨里落。飘落柳花轻落钓者头,诉说岁月静好。于岁月长河,柳花如小灯盏,照亮生命之路,时光之隧。
在岁月长河中,柳枝恰似纽带,连接故乡远方,串起过去未来。
(三)
根老藏鱼窟,此为柳根,亦是岁月之根。柳根虽老,却深扎泥土。它给予鱼儿栖息洞穴,为生命撑起庇护港湾。于岁月长河里,柳根宛如基石,支撑生命重量,撑起时光流转。
枝低系客舟,这是柳枝,也是岁月之枝。柳枝低垂,似有话要诉说。低垂的柳枝能系住漂泊客船,系住游子之心。在岁月长河中,柳枝恰似纽带,连接故乡远方,串起过去未来。
(四)
岁月长河之中,江边柳仿若静默歌者。其柔韧枝条,轻唱时光悲喜,道尽生命浮沉。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柳枝摇曳有声,似岁月叹息、时光低语。柳之风雨声,宛如岁月警钟,警示珍惜时光与生命。
江边柳,岁月之歌者。以翠色、风姿、影、花、根、枝,唱响悠扬深沉的岁月歌谣。这歌谣让我们于岁月长河,体悟生命美好、时光珍贵。
岁月流转间,愿我们珍惜光阴与情感,让生命于长河绽放绚烂光彩。
注一:(唐)鱼玄机《赋得江边柳》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注二:鱼玄机,字鱼幼微(一说字蕙兰),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其作品有《鱼玄机集》一卷,诗作现存五十余首,《全唐诗》有收。
注三:创作体会。本文以“人机合作”的方法,借用了古诗和美图,作了一次文学创作的探索。古诗词创作中有一种"借用手法",如直接借用(袭用),化用(点化),反用(翻案),典故借用,意象借用等。这是一种巧妙化用前人诗句或典故的艺术技巧,既能体现文化传承,又能赋予新意。本文采用了“直接借用”(完整或局部引用前人诗句来融入新作)和“意象借用”(传承经典意象并赋予新内涵)的创作手法。希望以这种手法体现中国诗歌"互文性"传统,在文化记忆的对话中完成新的艺术创造。
如歌如画江边柳,何惧风寒刚中柔;枝叶飘逸不随流,铁骨铮铮笑昂首!曹老师的佳作【我与Al】(散文诗)《江边柳,岁月歌》以散文诗特有的浪漫与拟人化,人机互动,携手并进,写出了江边柳之美,给人以力量和美的享受。作品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想象力。为曹老师的佳作点赞!向曹老师致敬!
浦江思源
谢谢开凯老师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您的点评如此热情且专业,能得到您对文章的认可,增强了创作的自信心。在创作这篇散文诗时,希望努力将江边柳的形象通过浪漫笔触和拟人手法展现出来,融入与 AI 互动的独特视角,传递给读者力量与美的感受。您的点赞和肯定对我而言是极大的鼓励,这会激励我在创作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创作出新的作品。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如柳似歌 春暖欢稠 40字的唐代古诗《赋得江边柳》,由“人机合作”,生成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散文诗;鱼玄机,诗人如鱼得水,真有玄机;译者确系伟民,身手了得。 AI,可以调教,但并不十分听话;有时默契顺从,有时七拉八扯;“喂食”,甜度得适中,还须顾咸淡;由“江边柳”想到近来正在学唱的沪剧《思柳》,“送你一枝相思柳,遍插四海随你走”;这柳非那柳,有情有意都会留心头。 江边柳,岁月歌;浦江边,思源流;来日多美好,春暖欢声稠。 为曹老师的读史新创佳作《江边柳,岁月歌》点赞!
浦江思源
谢谢张区长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您的点评相当精彩,当 40 字的《赋得江边柳》遇上 AI,仿佛为古老的诗词注入了一股灵动的新活力。AI 展现出的强大文本拓展能力,洋洋洒洒地将简短诗句演绎成一篇意境深远的散文诗。它就像一个拥有无限创造力的助手,在诗人鱼玄机营造的意境基础上,进一步铺陈开广袤的想象空间。当然,与 AI 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在人机合作中,对 AI 的“调教”至关重要。既要让指令明确清晰,又能给予AI一定的创作空间,如此才能收获理想的创作成果。再谢您的指导,让我们一起探索AI的奥妙吧。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转发浦江思源缪教授的点评:按照曹老师网文的题目,让AI写了一首《江柳谣》: 《江柳谣》 江畔柳婆娑, 孤舟荡碧波。 烟寒迷去路, 笛咽碎离歌。 雨落相思起, 灯昏旧事驮。 年年春色里, 空折数枝柯。
浦江思源
谢谢缪教授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您的AI诗唱和,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而微妙。无论是古老的唐诗,还是现代的诗歌创作,抑或是如今的 AI 创作,它们都在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人类的情感与对世界的认知。而人机共创,为我们搭建了一座跨越时空与文化形式的桥梁,让我们能够在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与交融中,挖掘出更多元、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赞曹老师佳作 江边柳抽出嫩芽/ 如岁月吐出温柔/ 那绿茵茵的底色/ 披着雨蒙蒙浑厚/ 秋水将时光转悠/ 柳影泼墨般清秀/ 花絮像跳跃灯盏/ 闪烁在我的额头/ 柳根深扎于沃土/ 撑起生命的护佑/ 柔韧的枝条系着/ 行将漂泊的客舟/ 风雨潇潇的吟唱/ 雷霆隆隆的嘶吼/ 柳枝悄悄地串起/ 摇曳有声的歌喉
浦江思源
谢谢王部长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你的诗评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信心。回顾这次人机共创《江边柳,岁月歌》的经历,深感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创作尝试,更是一次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探索。AI 作为新时代的创作工具,为文化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它能助力我们从不同角度解读经典,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化作品。同时,我们人类创作者的情感、阅历以及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始终是创作的核心驱动力。只有将人类的智慧与 AI 的技术优势有机结合,才能在文化创作的道路上,创作出更多既能传承文化精髓,又能展现时代风貌的佳作,让文化的长河在岁月的流淌中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再谢您的指导,让我们一起探索AI的奥妙吧。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