茸城夕阳红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一个被叫了800多年陈墓的地方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4月14号 04点 阅读 5259 评论0 点赞1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茸耀(俞富章)

这些年,到过不少古镇,但绝大多数都是来去匆匆,兜兜转转大半天,就算去过、看过了;这回到锦溪古镇,住下来,一住还两晚,做这样的选择,真的是不多的。        

因为是住了下来,时间很充裕,游览的节奏自然就慢下来了,对于古镇内的风景也就不是匆匆忙忙的看上一眼拍上一张照片就走了,而是慢慢欣赏,细细品味了。有的地方看了一遍不够,又去看了一遍,看得更全更细了。             

因为住下来了,所以还欣赏到了古镇的夜色。锦溪古镇的夜色也是霓虹璀璨,色彩斑斓,尤其是菱荡湾的夜色,如梦如幻,美不胜收。如果不住下来,这奇妙的夜色便可能就错过了。

我们入住的水墨锦溪民宿,位于锦溪的梧桐栖凤区域。梧桐栖凤,一个很文化的名字,梧桐引得凤凰来,显然,游客绝对是贵客了。          

看上去这个区域是专门为推进锦溪古镇休闲旅游业发展配套的,都是对外开放的民宿和农家乐,而且主要是面向上海的,很多民宿直接高挂“上海人之家”的招牌。实际上也确实吸引了不少上海人到锦溪来休闲度假,我走在古镇的人流中,听到的大多是熟悉的上海话。              

梧桐栖凤与古镇紧密相连,十分便利。边上一条槃亭街,沿街商铺营销的是锦溪的特产,如各色咸菜、萝卜干、肉酱、豆腐乳等,都是一些普通却又对胃口的佳品,所以极受游客的欢迎。有了这些接地气又散发着浓郁烟火气的商铺,令古镇更加充满生机。               

槃亭街一侧,是一条叫做菱荡湾的小湖。菱荡湾,呈半月形,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它是三图港、南北中心市河交汇点,同时往南过槃亭桥,即可驶出古镇,进入五保湖。据介绍锦溪古镇曾有“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之说。所以,昔日的菱荡湾,曾经是渔家及方圆百姓往来市镇理想的憩息泊船之地。这是当年的辉煌。如今的菱塘湾,没有了昔日的热闹,但也成了水游锦溪的游客码头,湖中停靠着不少的游船。   锦溪古镇内的水系,最主要的是南北走向的界浦河,还有一些东西走向的小河,如三图港、锦溪河、南王家浜、北王家浜等。古镇的民居或商铺都是依河而筑的。               

古镇的主要街道,一条为上塘街,一条为下塘街;两条街沿界浦河而建,南北走向,一条在河东,一条在河西。两条热闹繁华的街因为有桥梁,是可以走得通的。我在古镇期间,至少走过三圈。               

锦溪古镇的巷子与老街都是石块与砖块铺成,古韵古味十足。我特别喜欢锦溪古镇内的凉亭和廊桥,尤其是沿河而建的廊桥,不仅防晒防雨,极具人文关怀,而且在临河一侧还修了美人靠,既美观又整洁。游客在美人靠上坐一坐,靠一靠,温馨而舒适,感觉太惬意了。        

到古镇的第二下午,我买了一杯咖啡,专门来到下塘街的一段美人靠,静静的坐了一会,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欣赏着眼前古色古香的景色。锦溪古镇,名副其实,它是一个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吴越春秋,当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造苏州城时,这里已成集镇,初显兴盛。看如今的锦溪,水巷、古桥、骑楼、廊坊、街市,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成了美妙的水乡神韵……             

锦溪古镇确实很美。著名作家沈从文喻之为“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称她“浓妆淡抹总相宜”,刘海粟赞她是“江南之最”……              

菱荡湾往南,便是古莲池。而这古莲池,原为莲池禅院放生池,始成于南宋初。清顺治十三年(1656)扩建,筑长堤与外界相连。              

古莲池一侧是文昌阁。文昌阁,旧称片云阁、文星阁。元天历三年(1330)始建。乾隆三十八年(1773),里人募资重建,并移址于莲池禅院东侧。文昌阁是锦溪古镇人文荟萃的象征。

文昌阁与莲池禅院相邻。莲池禅院,旧称古莲寺。坐南朝北,始建于宋隆兴元年(1163),历经宋、元、明三代,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若山和尚来此住持,重又着手扩建鼎新。              

文昌阁与莲池禅院为锦溪水乡佛国,而这块圣地一侧便是著名的五保湖。        

五保湖,因其在行政区划上曾经属昆山县第五保,故得名五保湖。五保湖呈半圆状,水域面积达2560亩。            

五保湖最著名的不在湖面的辽阔和湖水的清澈,而是湖中如小岛一样的陈妃水冢。史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赵昚宠妃因病殁水葬五保湖中,为怀念陈妃,赵昚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为陈妃诵经护坟,锦溪亦因此被宋朝皇帝御旨改名“陈墓”。        

陈妃水冢是锦溪古镇内的一处历史文化遗址,也是一个让人沉思的地方,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最有意思的是,因这陈妃水冢而将锦溪改成“陈墓”的名字之后,锦溪一直被喊了800余年的陈墓。一直到1992年,陈墓才恢复其原名“锦溪”。当我听到此说时,有点震撼,这陈墓之名一叫竟然叫了800多年啊?这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呀!

锦溪本名锦溪,因陈妃水冢而成陈墓。陈墓哪有锦溪的名字好啊!这当然是一段漫长而难忘的历史。锦溪,锦溪,似锦的溪水,源远流长,绵绵不绝,多美好的名字啊。我突发奇问,若锦溪还是叫陈墓,如今还会有那么多游客入住在这里吗?             

不过,大概还是有人对陈墓这个旧名有所怀念的。在上唐街的路口,还留着一座邮局,名字叫“陈墓邮局”,看上去是个打卡点,在这里可以买上明信片,盖上陈墓邮局的邮戳,然后寄你想寄的地方。我不晓得有没有人投寄,只是,即便有人会寄,真的有人敢收从陈墓寄来的信函么?            

锦溪古镇,一个名字承载着800多年的历史变迁,如今,它的宁静与繁华交织,让人在慢时光中品味历史的厚重与水乡的柔情……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晓风残月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2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2人点赞

本文作者

茸城夕阳红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暂时没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