茸城夕阳红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周游上海 — 曹杨公园的三重奏:从苗圃到社区记忆的奇幻漂流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4月11号 04点 阅读 6388 评论1 点赞1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茸耀(范亦铮) 

 

曹杨公园

的三重奏

  从苗圃到社区记忆

          的奇幻漂流       

在上海市普陀区的曹杨新村,有一座公园如同一本摊开的立体故事书,每一片树叶、每一块砖石都藏着岁月的秘密——这便是曹杨公园。它曾是私人苗圃,也经历过“臭水沟”的阵痛,如今却成为老人打太极、孩童嬉戏的“社区客厅”。让我们跟随三个小人物的视角,穿越时空,感受这座公园的奇妙变迁。

故事一:老园丁的“苗圃密码”     

1950年代的一个清晨,曹杨新村还是一片荒地,唯有枫桥路旁的一小块苗圃郁郁葱葱。苗圃主人周伯是个沉默寡言的园艺师,他培育的法国梧桐和香樟树远近闻名。彼时,上海市政府正筹建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周伯的苗圃被划入规划区。他心疼地摸着树干:“这些树能活下来吗?”        

没想到,新村设计师看中了苗圃的绿意,将其改造为曹杨公园的雏形。周伯被聘为公园的首任园艺师,亲手将苗圃的树木移植到新规划的草坪和林荫道上。如今,北草坪前那排“如屏障般”的松柏林,正是他当年种下的“苗圃密码”。        

70年后,一位白发老人常坐在香樟林下打太极。他是周伯的孙子,总爱对路人念叨:“这公园啊,最早是我爷爷的‘私人花园’!”

 

 

 

 

故事二:从游客到园长——许文的“公园情缘”     

许文是曹杨公园的园长,但他与这座公园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小时候,许文是曹杨公园的常客,每到周末,他都会和爷爷奶奶一起来公园玩耍。那时的公园里有碰碰车、小火车等游乐设施,虽然收费,但却是孩子们的天堂。

 

多年后,许文从一名游客变成了公园的管理者。他感慨道:“小时候是曹杨公园的游客,没想到长大后变成了园长。”身份的转变让他对公园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园长,他每周二都会举办“园长接待日”,倾听居民的建议,解决他们的需求。比如,有居民反映公园的草垫子不够防滑,他立刻安排工作人员铺设新的草垫,确保游客的安全。

许文的故事,正是曹杨公园与居民共同成长的缩影。

 

 

 

 

 

故事三:茶室里的“时光放映机”        

2018年公园微更新时,最让老茶客们揪心的是那座老茶室。曾经,这里圆桌拥挤,长柄铜壶“哗啦啦”倒水声与棋牌声交织,倒茶阿姨王婶能记住每位熟客的喜好:“张爷龙井不加叶,李婆菊花要双糖!”        

改造后的茶室焕然一新,玻璃幕墙透进斑驳树影,王婶却担心:“这么亮堂,老伙计们还愿意来吗?”开业当天,她忐忑地摆出旧茶壶当装饰。没想到,老人们摸着复古搪瓷杯感慨:“新茶室有空调,但老味道一点没丢!”更妙的是,设计师在二楼布置了影像墙,滚动播放曹杨新村的老照片:红桥上的劳模夫妇、纺织女工的“彩虹”雕塑……茶客们喝着茶,指着屏幕笑嚷:“瞧!这不是年轻时的我吗?”        

某日,一位游客遗落了一本《曹杨新村史》,王婶将它放在失物招领处。三天后,书的作者——一位白发苍苍的规划师前来认领,两人竟在茶室里聊起了1950年代的苗圃往事。这本意外“漂流”的书,后来成了茶室的“镇店之宝”。

 

 

尾声:公园即人,人即风景       

从私人苗圃到新村公园,从老茶室到艺术长廊,曹杨公园的蜕变恰似一场社区共谋的魔法。周伯的树、王婶的茶壶、园长的接待日……这些平凡之物编织成网,打捞起几代人的记忆。如今的公园里,绣球花丛中藏着嵌入式长椅,荷塘边总有人偷睡午觉。

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熨帖人心的琐碎温暖。正如一位老人所说:“曹杨公园最神奇的展品,其实是来来往往的我们。”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小燕子我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2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2人点赞

本文作者

茸城夕阳红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王勤2025-04-11 16:00:44

    很好听的公园故事。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