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求学执教之路(上)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4月17号 07点 阅读 10070 评论5 点赞2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求学执教之路(上)

 

我到张堰建农村采访,特意来到了原金山县张堰二中老校长崔暗生老师家中看望。相隔多年了,相见还是那么热情。尽管他已九十岁了,身体健朗,正在屋前的场地上翻晒收获的农作物。他思维敏捷,交流中对过去经历的人与事都记忆忧新。听着他浓厚的外地口音,我顺便问起他是什么地方人,怎么会到张堰来的?显然,我的问询勾起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依着他的思路,娓娓不绝地向我讲述了他当年艰难的求学和教学生涯。

“我是江苏宜兴人,生长在太湖边一个叫乌溪的小村镇里。家中父母靠种田为生,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三人的糊口,作为家中的独生儿子,能上学,也算是特别幸运了。

虽然在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当地的民风也十分崇尚文化,注重学生教育。家中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去读书、学习。我先后来到了当地的私塾、黄读小学读书,几年后又到离家几里地外的定化中心小学。完成六年级学业后,不少同学条件好的会去读中学,也有去无锡报考工专,中专,简易师范等技术学校的,都想早点学到文化知识,技术本领,早点工作,回报家庭父母。我当时还小,自己也拿不定主意。此时,班主任老师找我谈话,动员我去报考上海的黄渡师范。他认为我学习成绩还行。还讲到他自己也是这所学校毕业的。更诱人的是当时师范学校不收学费,还供学生吃喝、住宿。回去与家长一商量,父亲也同意了。接着开始为我去上海考试准备盘缠钱。那时家中十分贫困,温饱都成问题,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钱来,父亲无奈之下只好贱卖了田里的青苗,再向亲戚朋友借了点,才凑满了路费。”讲到在这里,崔老师脸上露出了苦涩无奈的表情。他工作以后,也经常寄些钱回家,补贴家用。最让崔老师悲伤的是母亲病逝时,也因工作繁忙而未能回去见一面,留下了终身的遗憾。以致后来放假了,他将年老孤居的老父亲接到了金山,与儿孙们一起享受晚年,安度余生,也尽了自己的一片孝心。

“为了赶时间,我提前一晚来到了蜀山,借宿在亲戚家里。第二天一早,我到集合点,与大家一起乘公交车来到了宜兴,此时,各码头一起去赶考的共有二、三十多人,有一位上海黄渡师范宜兴籍的范老师带队点名,上船来到了无锡,到了无锡后又乘上了火车,(火车是窗户很小的车厢),一路摇摇晃晃来到了上海。大概我第一次远出家门,又是汽车,又是轮船,又是火车,一路上五颜六色,千奇百怪的景色,我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

火车终于到了上海安亭车站,下车的人不少,由于我们座位都是分开在各个车厢里的,一下子找不到同学了,我还是背着行李下了车,当年,火车两面都可以下车,我下错了方向,车厢挡住了我的视野。等列车再次启动开走,在站台上还是不见了老师、同学,举目无亲,我真吓得要哭了。

此时我看了一下站台上的路牌,箭头指向黄渡,我就自作聪明地向前面走去。走到一个道口时,好在我掏出黄渡师范的考试证,道口上工作人员告诉我,当年的黄渡师范早在几年前已搬迁到安亭去了。显然我走错了方向。我又问了一下学校位置方向,背着行李一口气地往回直奔。我当时虽然只有15岁,人也瘦小,但毕竟在穷苦人家出生,也能吃得了一点苦,一路边走边问,两个多小时后,我终于摸索、寻找到了学校。此时,大家都已安排好了宿舍,准备吃晚饭。老师在车站点名后就知道少了一个学生,并等候寻找多时。现在见我汗流浃背自己回到学校了,也没有批评我,只是要我马上与大家一起先去吃饭。我在指定的宿舍床位上打开了草席,被单,躺在床上,一场虚惊后,我紧绷的神经才慢慢松弛下来。为了第二天的升学考试,我也来不及关顾周围的一切,拿起课本复习起来。

二天后,我们完成了三门功课的考试,自己感觉考得还可以。语文有一道整理句子的题目,至今我还能完整地背出来。考试后就赶紧回家,一路匆匆,到无锡时,乘船后受了凉,头昏脑涨,浑身不适,体温也在不断升高。船到丁山以后,同学把我送到了街上的一家‘秦泰祥’的南货店铺里。原来,我在去报考师范前,家中早就为我的生计、前途作了预备性安排,如读书不成,就让我去当学徒,学做生意。为此,父亲也带我去过这家店。我进店后,老板和店里伙计们忙给我照料,安排休息,联系家人。当天,二伯父摇着小船急忙赶来了,把我接回了家。约在一个多月以后,我终于接到了黄渡师范录取的通知书,我高兴极了。遗憾的是我那位同去的同乡同学没有考上,从此出行就少了位伴侣,靠自己单枪匹马了。

黄渡师范有初级师范和高级师范两级,我考的是初级。在这里,我的三年师范学习生涯也由此开始了,比起我原先的小学校相比,黄渡师范学校的条件是好多了,除了学习条件,学校规范要求也是我第一次体会的。如校内都要讲普通话,各个老师的讲课很有特色等等,这新鲜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我。我深知自己来自外乡邻地,又是穷苦家庭出身,学习机遇来之不易,要珍惜。勤奋努力,刻苦学习也是我唯一的愿望和选择。三年里,我除了寒暑假、过年回家外,基本上就呆在学校里,很少出去,一方面囊中羞涩,没钱花费,其次自己学业紧张,埋头读书,少听闲事。平时我不轧道,专心致志读书,一心想拿到毕业证书,谋个教师的生计。星期天我会去参加了书法,美术,象棋的活动,也为以后自己的成长打下了一个基础,收益匪浅。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2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2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建平2025-04-18 11:16:15

    感谢各位的点评和鼓励。

    举报

  • 徐建国2025-04-18 11:04:53

    张堰老校长的求学经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可以说非常普遍。师范学校是教育的母机,师范发达,教育才发达;教育发达,国家才强盛

    举报

  • 占峰2025-04-18 09:33:19

    自强育人,孜孜以求。

    举报

  • 同泰2025-04-17 18:56:09

    佩服和学习建平老师持续不断的采访精神和朴实的文风!

    举报

  • 刚柔2025-04-17 16:55:00

    建平寻找这样一位老人采访,很有意义,这种老人的经历和他们的思想对我们的后代最有教育作用!赞!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