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5年02月04号 08点 阅读 10117 评论9 点赞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母亲的教诲,温暖岁月 ——我的母亲(二) 赵妙娟
去年,我饱含深情撰写了《我的母亲》,倾诉对母亲无尽的怀念。时光匆匆,转眼间已至蛇年,春节时分,家家团圆,我心潮涌动,情思如泉涌,再次提笔,续写对母亲那绵延不绝的思念与深深的敬仰。 母亲离开我们将近两年了,可她的音容笑貌,鲜活如初,仿佛还停留在昨天,清晰地烙印在我们儿女的心中,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最难以磨灭的记忆。母亲那句“长嫂为母”,简简单单四个字,却重如千钧,一直深深镌刻在我的心中。作为母亲的三女儿,我更是将这句话视作人生的准则,从未忘却。 回想起与丈夫的相识,那场景还历历在目,仿若就在昨天。那时,我在马桥友好小学任教,丈夫则在上海电机厂制氧站工作。两个单位近在咫尺,学校的报箱恰好挂在制氧站。每天我去拿报纸,一来二去,便有了初次邂逅的机会。 母亲第一次见到他,眼中就满是欢喜,连声说了三个“好”,还夸赞他为人老实,说“老实人就是好,老实人不怕吃亏”。 丈夫家境贫寒。婆婆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我只能从照片上想象她的模样。公公含辛茹苦抚养着六个孩子,丈夫是家中长子。一家老小挤在只有21平方米的小屋里,连卫生间都是和邻居共用的。 婚后,母亲常常语重心长地叮嘱我:“‘长嫂为母’,你要担起这份责任。”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婚后生活的道路。 那一年,公公不幸患上了肺结核,我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把他接到家中悉心照料。那时,我们一家三口住在黄浦江边24层高楼12楼的30多平方米小屋里,空间本就不大,还多了公公。我每天既要忙工作,又要照顾年幼的儿子和生病的公公,还要时刻留意家中餐具的消毒,忙得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即便如此,我从未有过一丝抱怨,始终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 公公需要装牙,我联系到了一位技艺精湛的姜医生,为公公装上了一口整齐的好牙齿。公公在家中无人时,时常感到孤独。作为一个老党员,他经过深思熟虑,明智地提出了去敬老院的想法。对此,我没有擅自做主,而是与他的儿女们商量。得到一致同意后,才安排他住进了敬老院。他,一直活到90岁高龄,才在安详中离开了我们。 几十年来,我始终记着母亲“长嫂为母”的教导,始终坚守着这份责任。老公家中仅有一套房子,而弟妹多,但是,从未因为房子的问题发生过争吵。最终,这套房子让给了最小的兄弟作婚房。对此,一大家人开开心心。他们都说:“是大嫂带头带得好!” 是的,我结婚的时候,老公家的经济条件不好。我没有向老公和他家里要过房子等任何的物件,就连结婚纪念品都没有一件,更没有要一分彩礼。我们结婚,非常简单,几乎什么都没有。一切,都靠我们自己努力和奋斗。在我心里,这些都无关紧要,最要紧的是彼此相爱和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相互扶持,携手走过人生的旅程。 婚后每年的年夜饭,母亲总不忘记提醒我回婆家去操办。我要忙完手上的工作,才马不停蹄地赶到虹口区的公公家。那时没有地铁,从闵行赶过去,至少要三个多小时。一到公公家,我就一头扎进厨房,从精心挑选食材,到细致地切配,再到烹饪每一道菜肴,我都亲力亲为。蛋饺、肉圆、爆鱼、酱鸭、笋干烧肉、清蒸鱼、白斩鸡、汤圆……一道道美味佳肴在我的手中诞生。 当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起品味美食时,我还在灶台边忙碌着,炒着一盆盆热炒……看着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听着他们不住地夸赞:“阿嫂烧的菜真好吃!”我心里满是喜悦与满足,他们还不断地催促我快点入座,那种家的温暖与融洽,让我深感温馨和无比的幸福。在他们心中,有了我这个好大嫂,这个家才变得更加温馨美好。结婚后的每一年,我都是如此。 公公去世后,每年的年夜饭便由我这个大嫂做东。他们各自成家立业后,我们都会约在春节的某一天相聚,不仅每次也都是由我这个大嫂请客,我还会给每一个孩子压岁钱。小叔子60岁生日,举家要庆贺,所有的费用也都是我这个大嫂出的。 母亲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留给我的精神财富,却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我会继续秉承母亲的教诲,将“长嫂为母”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让这份爱与责任在家族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
信纸作者:毛毛1943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