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卫士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探访马棚公园,倾听马棚故事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2月01号 19点 阅读 3658 评论1 点赞1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探访马棚公园,倾听马棚故事

         【原创】俞永辉

            2025年2月1日

今天是2025年乙巳蛇年农历正月初四。春节过半,即将迎来全年二十四节中第一个节气“立春”,象征着春暖花开,万物苏醒,阳气初升,欣欣向荣的景色。休闲之余,带着节日愉悦的心情漫步来到了与居住小区相隔一步之遥的【马棚公园】。马棚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千军万马为伍守防千年古城~金山卫。

 

 

马棚公园位于金山区山阳镇中兴村,占地面积2.3公顷。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千年马棚非遗古文化为主题,结合场地资源,多方协助,打造一个集马棚文化展示历史足迹、娱乐休闲、户外运动、农耕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上海乡村特色示范性村居公园。

 

马棚公园内棚舍、马厩等因年代变迁实物无存。展现唯独一块长形坚固的马桥石卧睡在公园见证了马棚的历史。后人【石头源记】碑文记截:“传女娲补天而遗一石,昔元章巨石呼为米巅。今此石源为柘‘甸山’之遗也,其形条状,三丈之余,历千年之沉,秦末沦于柘湖,后潮退重见天日。明季设卫军之马棚,故以此石架桥以贯东西,是为战马穿梭,商旅驿路之便马,而后兵匪焚乱于河中,历沧桑而更坚,其为贞也”。该石取于临旁战斗港,置之马棚文化公园,公元二0一八年元月。

 

【先秦时期】沪呈陆地,聚落人烟。上海地区早在5000年前就引成了陆地,据“华亭县志”记载:凡查山之西北,张堰之东西,黄茅白苇之物皆其地也。另据镇城内戚家墩古文化遗址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戚家墩附近已形成了村落并向周围辐射,距离五公里左右处的马棚地区人类开始繁衍。

 

【秦汉时期】柘湖淤塞,族群迁徙。秦末公元前212年,由于地壳运动导致海面上升,大片陆地塌没逐渐沉入海中形成拓湖,致使马棚地区人群迁移他乡居住,随着海岸塌陷,泥沙涌入,柘湖转为内陆湖泊,而后百平万里柘湖淤塞,成让艄公胆战心惊的漾及茅草荒地。

 

【明朝时期】兵马卫城,马棚扬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信国公汤和在筑金山卫城后,选址茅柴塘兴建数百余棚舍马厩,练兵屯粮,驯牧战马,故该地始称“马棚”。马棚地区又重现人间烟火。后修筑里护塘防海潮倒灌,开挖饮马湖(后称南塘),在甸山新建小马棚训练小马驹。随着历史变迁茅柴塘、马棚、南塘的小地名沿用至今。

 

【清朝时期】初现集镇,望族功绩。公元1650年前后,时过境迁,“马棚”特征消失。四方官塘大道的人流车马交汇成十字路口驻休憩。附近塘里张家捐建“驿站”形成马棚茶馆,后逐渐发展为马棚集镇。马棚地区逐渐繁荣。乾隆年间为褒扬塘里张家单氏育儿成才,下旨修建了节孝坊,现被列为金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氏后代还在龙泉港上架起互通两岸的北阳桥,功德无量,流芳百世。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4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4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同泰2025-02-02 07:34:25

    马棚历史悠久,新春阳气初升。祝福人民卫士俞老师蛇年大吉!

    举报

    人民卫士 感谢同泰老师首评,祝福你新年快乐!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