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晚霞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住在庙里的日子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1月23号 07点 阅读 9219 评论12 点赞3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住在庙里的日子

徐凤平

 

        翻到两张泛黄的,模糊不清的老照片,五十年前的一段往事浮现在眼前。

        七十年代初,我中学毕业回乡务农。没过多久,有幸被选作“培养对象”,抽调到人民公社(即如今的乡、镇)组建的“农业学大寨小分队”(以下简称小分队)学习与锻炼。

        小分队的队员是从各个生产大队(也就是现在的村)挑选出来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回乡青年,也有插队落户知识青年。小分队队长是一位比我们稍长几岁的大姐,她本是大队干部,抽调过来负责管理我们这个团队。

        加入小分队,是我步入社会后的首份“工作”。不拿工资,也无补贴,报酬是在原生产队记工分。掐指一算,这已然是五十年前的旧事了。悠悠岁月,无情地冲淡了我的记忆,曾经的那些故事,如今在脑海中只存有模糊的片断。然而,那时我们居住的破庙,却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昨是儿童今是翁,人间日月急如风”。轻抚那两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的我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可转瞬之间,五十年的光阴竟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怎不让人感叹岁月的无情。

        那时,我们小分队在光辉大队蹲点,每位队员分管一两个生产队。驻地在光辉六队,六磊塘岸边那座孤零零的大房子,便是那段时期的大本营。听说这里原是一座庙(也有人说是庵堂)。在岁月的侵蚀下,这座庙命运坎坷。眼前的庙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墙体斑驳、砖瓦残缺。庙里的菩萨早不知去向,在菩萨离去后,这里曾被改建成蘑菇房。

        我们到来后,闲置的蘑菇房用木棍和芦苇隔成三间。右边那间成了男队员寝室,左边分给女队员,中间一间既是会议室,又是日常做饭的灶间。小分队总共也就七八个人,平日里大家轮流做饭。说来有趣,我的厨艺或许就是在那段特别的时光里慢慢练就的。

        令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是房间里那股挥之不去的霉味。它如影随形,整整陪伴我十个月。但凡种过蘑菇的人都知道,蘑菇生长需特定湿度环境,长期潮湿致使整个房间湿漉漉的,霉味也由此产生。起初,这霉味让我寝食难安,日子久了,也就渐渐麻木、适应了。

 

 

 

 

        那是个热火朝天的时代,“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开展得如火如荼。彼时的乡下,广袤田野似一幅徐徐铺展的锦绣长卷。麦苗为大地披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毯,金黄灿烂的油菜花田,在微风轻抚下泛起层层花浪,馥郁芬芳在空气中弥漫。无数蜜蜂、蝴蝶,还有各类昆虫与鸟儿,在花丛间忙碌穿梭、翩然起舞。我与队友们身处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中,却无暇欣赏,只顾埋头于各自工作。

        我被派往光辉六队“蹲点”,主要职责是协助生产队长处理日常事务。那时,我刚满十八岁,青涩稚嫩,才踏出校门,工作经验几乎为零。

        生产队长赵永明,比我年长几岁,和我一样性格内敛,不善言辞。有一次,他不知为何与人起了争执,一怒之下耍起了小脾气,撂挑子不干了。我费尽口舌,苦口婆心地劝说,耐心做他的思想工作,从工作的重要性到团队的协作,一桩桩、一件件地分析,直到他终于解开了心结,答应继续担任生产队长。

        农事安排上,我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虚心向赵队长请教。那段时间,我用心观察他的每一个决策,认真学习每一项农事技巧,为日后回乡担任生产队长积累宝贵经验、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小分队成员,算是“上面派下来的人”,我时刻警醒自己要注意形象,主动融入社员群体。我卷起裤脚、挥起锄头,积极投身到劳动中。至今,那次挑稻的经历仍刻骨铭心。当时,收割的水稻还未晒干,沉甸甸的稻担压在肩头,仿佛两座沉重的山,压得我那稚嫩的肩膀生疼。没走出多远,我就气喘吁吁,只能不停地换肩,试图缓解疼痛。从田头到打谷场的路,仿佛没有尽头,我咬紧牙关,拼尽全力踉跄前行。这几百米的路,一百多斤的担子,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教育课,自那以后,我对“看人挑担不吃力,自上肩胛嘴巴歪”这句话有了切肤之感,也深深领悟到量力而行的重要意义。

        如今,那段“光辉”岁月悄然消逝,一晃便是整整半个世纪。往事如同过眼云烟,消散在记忆的长河深处,仅存的零星片段,也难以拼凑出完整的故事。但那座庙的模样,却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时常暗自思忖,那座承载着往昔回忆的庙,如今是否还在?那些曾与我共同生活、工作十个月的“上下铺的战友”,他们是否安好 ?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茹歌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32 收藏 1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32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郑寓2025-01-24 05:30:22

    人生起点,庙里生活[强][玫瑰]

    举报

  • 徐凤平2025-01-23 17:55:35

    谢谢国强老师精彩的推荐评语。

    举报

  • 徐凤平2025-01-23 17:54:32

    谢谢青于蓝老师的精彩点评。

    举报

  • 雪玲2025-01-23 13:30:42

    我也曾经在农业学大寨的那个火红年代里,战天斗地了整整十年。感同身受,难以忘记。

    举报

  • 涛声依旧2025-01-23 11:48:23

    年轻蹲点过往事,锻炼成是难忘怀,赞!

    举报

  • 朱 岭2025-01-23 11:45:03

    火红的年代,火样的青春,火热的干劲!赞一个!

    举报

  • 国强2025-01-23 11:10:55

    作者回忆五十年前的一段往日时光。语言的表达堪称明白晓畅,平易朴实,给读者留下绵长的回味。

    举报

  • 家在闵行2025-01-23 10:38:17

    住在破庙里,做得工作尽显“光辉”,充满活力,让人至今难忘。

    举报

  • 杨克元2025-01-23 09:58:37

    破庙霉味、田园风光、挑稻场景,再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引发读者对过往岁月和青春情谊的共鸣与思考 。

    举报

  • 青于蓝2025-01-23 09:08:33

    模糊的照片,清晰的记忆,难忘的岁月。

    举报

  • 嘉敏2025-01-23 08:38:47

    “光辉”的岁月,永远的记忆!

    举报

  • 春华秋实2025-01-23 08:12:42

    一段难忘的历练,是人生的新起点。点赞博文!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