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锅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传奇“斋匾”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1月18号 11点 阅读 10101 评论4 点赞7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历史采风故事】

传奇“斋匾”

1961年5月采集于朱家角小学课堂

 

 

 

 

 

 

       在朱家角城隍庙,那由 160 个斗拱组成的圆旋形戏台顶部,恰似一朵于岁月长河中悠然绽放的奇花,牢牢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其独特的建筑工艺,无疑是建筑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然而,曾经高悬于这斗拱顶边、金光闪闪且题有“斋匾”二字的匾块,却并非广为人知,其背后的故事更充满了传奇色彩。
       时光倒流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 1763 年,徽州商人程履吉满怀对城隍的尊崇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毅然决定将青浦城隍庙行宫从雪葭浜迁至朱家角的镇中心。程履吉对迁庙工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事必躬亲,从每一寸土地的规划,到每一块砖石的铺设,再到每一根木料的安置,都必须经过他严格的审视与首肯。在他这般严谨的把控下,工程进展顺利,且品质上乘。
       不久,在原有的城隍行宫基础上,又增添了寅清堂、熙春台、凝和书屋、荷净山房、可娱斋等十二处胜景。一时间,飞檐斗拱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亭台楼阁与绿树繁花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方圆数百里内绝无仅有的绝美风景线。四方百姓闻之纷至沓来,无不为眼前的美景所惊叹。
       程履吉望着焕然一新的城隍庙,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但他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为使这座庙宇更加完美,他决定在那最为引人注目的斗拱圆顶之上,增添一块取名为“斋匾”的金匾,随后广发邀请函,召集镇上那些精通书法的秀才前来一显身手。

 

 

 

160 个斗拱组成的圆旋形戏台顶部最早放“斋匾”位置

(金匾呈竖版  略似颜正卿繁体)

 


       秀才们听闻此事,个个热情高涨,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这金匾上留下自己的墨宝。然而,程履吉的眼光极为挑剔,面对秀才们的作品,他不停地摇头,口中还不停地评价着:“这字太瘦,神韵不足。”“此字太肥,缺失灵动。”“这张字,歪歪斜斜,毫无章法。”……秀才们听了,皆面红耳赤。或尴尬万分,只能无奈地伸着舌头;或摇头叹气,灰溜溜地离去。
       此时,程履吉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的名字——王昶。王昶出身于朱家角,曾在朝廷担任内阁中书一职。他博学多才,诗文出众,书法更是秀丽飘逸,声名远扬。恰逢王昶致仕归田朱家角虹桥的“三泖渔庄”宅堂。程履吉赶忙恳请王昶为朱家角城隍庙题字。
       王昶欣然接受后,程履吉亲自精心挑选了上好的宣纸,又不辞辛劳地前往水井打水,只为给王昶磨墨涤砚。一切准备妥当,王昶屏气凝神,提笔蘸墨,在宣纸上挥毫写下“斋匾”二字。
       程履吉凑近观看,却微微摇头。王昶毫不气馁,再次提笔重写。可程履吉依旧摇头。就这样,王昶接连书写了五百次,程履吉也接连摇了五百次头。在场的群众看得瞠目结舌,有的惊得舌头伸出半天都收不回去;有的则面面相觑,小声地议论纷纷。
       王昶无奈地说道:“程兄,实在惭愧,或许是我文笔有限,难以达到您的要求。但我可以保证,这五百张纸中,任意抽出两张,在光下对照,‘斋匾’二字都会完全重合,分毫不差。”众人听了,纷纷拿起纸张验证,果真如此,两纸墨字宛如出自同一模具,众人不禁齐声喝彩。
       然而,程履吉却仿佛未闻未见,既不回应众人的称赞,也不与王昶交流,只是紧皱眉头,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一位热心的群众实在看不下去,为王昶鸣不平怒火燃烧,猛地冲上台,将台上的文房四宝一股脑儿全部扔进水桶里。
       就在众人惊愕之时,一个头戴草帽、身着粗布麻衣、脚穿破草鞋的“老农”从容不迫地走上前来。他面带微笑,说道:“好了,大家别闹,我来试试。”众人见了,先是一愣,随即哄堂大笑,都认为这不知天高地厚的草民口出狂言。
       只见“老农”不慌不忙地走到桌前,要了一张宣纸,接着脱下自己的草鞋,往水桶的墨水中蘸了蘸,然后挥舞着草鞋,在纸上迅速地书写起来。瞬间,两个刚劲有力、气势磅礴的“斋匾”二字跃然纸上。程履吉瞪大双眼,紧盯这两字,突然兴奋地大喊:“好字!好字啊!”众人也都围拢过来,望着这两个字,个个惊得目瞪口呆,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
       可就在众人惊叹不已时,“老农”竟消失得无影无踪。程履吉惊慌失措,急忙派人四处找寻,却毫无所获。人群中不知是谁率先喊了一声:“神仙!神仙下凡啊!”众人纷纷附和,一时间,“神仙!神仙!”的呼喊声此起彼伏。
       神仙虽已离去,但那“斋匾”二字的墨宝却永远地留在了人间。程履吉如获至宝,专门请工匠将神仙的题字精心镶嵌在大金匾中,而后又小心翼翼地将金匾固定放置在城隍庙戏台上的圆旋顶侧边。此后,随着岁月的流转,金匾又移位西楼茶室西墙,接受着人们的敬仰与赞美。

 

 

西楼茶室北窗红框室内最终放“斋匾”位置

 


       解放以后,在那段平和的日子里,“斋匾”一直保存完好,许多人都有幸得以瞻仰。笔者当时听了故事更是多次专程或路过,领略其风采。有时碰巧,西楼茶室北窗开着,人们从楼下路过也都说能见到“宝贝”。然而,在那场动荡的十年浩劫中,“破四旧”的风暴无情肆虐,这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的神匾,终究没逃过摧毁,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如今,当本人漫步于朱家角城隍庙,心中不禁会涌起对那块“斋匾”的无尽怀想。那神秘的“老农”,那令人惊叹的墨宝,那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都成为我心中永恒的记忆。

 

 

讲述者:沈名昶(父亲) 50岁 朱家角小学六年级语文老师

搜集:沈其荣(容锅)12岁 朱家角小学六年级学生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大海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71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71人点赞

本文作者

容锅

曾是《上海公安研究》编辑、《青浦公安研究》常务主编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同泰2025-01-18 15:44:58

    历史的记忆,无尽怀想。那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都成为我心中永恒的记忆!

    举报

    容锅 谢谢同泰老师支持分享!祝好! 举报

  • hejiaban2025-01-18 13:20:24

    美丽的传说深深的爱!

    举报

    容锅 谢谢老牛老师的支持分享! 举报

  • 展望2025-01-18 12:56:02

    谢谢分享朱家角城隍庙“斋匾”的精彩故事!

    举报

    容锅 谢谢展望老师点赞点评鼓励! 举报

  • 容锅2025-01-18 12:49:53

    本文已被录入《中国民间故事》(上海.青浦卷)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