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浦江客读史】从李家庄到外滩源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5年01月13号 06点 阅读 10163 评论5 点赞2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时期外滩英国领事馆明信片  (浦江客读史265)

 

 

【浦江客读史】从李家庄到外滩源

——“闲话上海”之一:外滩源

 


       上海外滩,是上海历史的缩影,“外滩源”则是外滩的源头。

       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东至中山东一路,西南抵滇池路,北达南苏州河路,有一片地形好似半岛的地块。地块不大,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区域内保留着1873年重新建造竣工的英国领事馆和一批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的各式近代西洋建筑,2006年初被政府部门正式命名为“外滩源”。

       外滩源区域内,标志性的建筑就是中山东一路33号的英国领事馆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英国领事馆建筑,是英国建筑师格设计并负责监造的。主屋高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外观朴实、庄重、有韵味,显示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它虽然不是上海外滩留下的最老的建筑,但是留存的旗昌洋行和新天安堂两建筑仅存残屋,故完整保存下来的就数它了。

       据史料,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最早设在上海县城内姓顾的大宅院内。1846年,英国领事巴富尔看中了英租界内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西南侧的李家庄土地,拟建英国领事馆新馆。说到“李家庄”,先要说说“外滩”。

       黄浦江从南向北,流经上海县城大、小东门一带,上海人习惯上将这片江滩称为“里滩”。再往北的江滩,顺理成章叫做“外滩”了。上海开埠后,英租界占据了南起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讫苏州河的西岸滩涂,人们约定俗成地将此处的江滩特指为“外滩”。

       再说说“李家庄”。李家庄又作李家厂、李家场,位于黄浦江、吴淞江(苏州河)汇合处西南。约在开埠之前,黄浦江滩地带完全是一片荒凉的农业地区。综合史料记载,其间浜河纵横,芦苇丛生,人烟稀少。“原其地虽经土人垦殖,然一望荒野。滨江数里间,绝少村落,惟见古木蒨葱,阡陌纵横,与夫一二茅屋,点缀于清流绿树间耳。”虽然大部分土地已被耕作,但仍有相当的土地为荒地。“余则卑湿之地,溪涧纵横,一至夏季,芦草丛生,田间丘墓累累”。沿浦江西岸是一条弯曲的纤道,因逆水而行的船只需要纤绳拉行,几百年来纤夫的足迹在沿滩上踩出了一条曲折的蜿蜒小道,人称“百脚街”。

       李家庄地处吴淞江要冲,是当年清军重要的军事基地,这里曾经设置过炮台守卫江防。鸦片战争时,英国炮舰攻陷吴淞口第一道防线后,又攻毁东沟第二道防线。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的李家庄为第三道防线,1842年6月英国炮舰向李家庄炮台猛烈炮击,尽管守军顽强抵抗,但是猛烈的炮火还是将炮台摧毁了,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幕。

 

 

有关外滩源历史变迁的各类地图汇集

 

 

       1846年,英国驻沪首任领事馆领事巴富尔多次考察李家庄一带。这年的4月28日,巴富尔不顾当时英国不准在外建使馆的法令,与该土地主人石炳荣等人洽谈购置地产,最终以1.7万元的价格,擅自买下了李家庄地皮126亩,作为建造领事馆的用地。巴富尔垫资了定金后,因没有这项专款只好拖延着,此后巴富尔因擅自购买地皮而遭到英国政府查撤。但其继任者阿礼国上任以后,依然钟情于这块地皮,辗转托人说情,终于打通外交部关节,将李家庄地皮顺利买下,于同年10月开工兴建。1849年7月21日,英国领事馆从老城厢搬入外滩李家庄新馆办公。

       然而,匆匆建造的房屋,仅用了两年,建筑就出现问题被迫拆除,1852年领事馆重新翻造房屋。过了十八年,即1870年12月24日深夜零点,英国领事馆失火,将房屋和文件档案全部付之一炬。因此,今天很难见到早期英国领事馆的文件和照片。今日留下的英国领事馆建筑,是英国建筑师格罗思曼和鲍依斯设计并负责监造的。1872年6月1日正式开工,次年工程竣工。这幢建筑在英国领事馆闭馆后,仍较好地保存下来了。

       英国人青睐李家庄这片地块,原因无非有三。一是军事安全上的考虑,因为英国军舰拥有以炮火掩护租界地基的控制权。二是商业贸易上的考虑,领事馆可以作为英中贸易在英租界内的核心场所。三是闲适位置的考虑。领事馆地处江畔,“种植各种花草”,“加以上海的天气很好,一年之中晴朗的日子为多,所以环境非常之舒服。”“楼下大多是四间大房间,以供办公和会客之用,楼上则作卧室;房子的前面,上下层都有阳台,以便傍晚时可以闲坐着,喝喝威士忌,望望黄浦的景致”。清末小说家曾朴在《孽海花》一书里描写的“西人赛花会”就发生在这里,数百位绅士淑女穿着时尚华服在此聚会赏花。

 

 

(上)1873年重建竣工后的英国领事馆照片(中)1860年的英国总领事馆照片

(下)1904年地图中的英国领事署

 

 

       自从英国领事馆从老城厢迁入李家庄后,李家庄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许多外国人都是信教徒,于是1866年教会在南苏州路处建造了一个教堂,名为新天安堂。同时,靠近英国领事馆一带区域,因不受中国政府管辖,随着外国侨民陆续增多和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西方文化也随之而来,因此成了西方文化登陆上海的前沿阵地。这里曾经开设过工部局公众图书馆(又名上海图书馆)、亚洲文会图书馆、中华全国基督教协会图书馆等图书馆;开设过亚洲文会博物馆(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开设过民国西报、中国美术杂志社等新闻出版机构;开设过兰心戏院、光陆大戏院等戏院。在这个占地面积并不大的地块,图书馆、博物馆、戏院和新闻出版机构如此集中地设置,是绝无仅有的。上述的这些文化机构都早已消失,但是部分建筑还在。

       这一幢建筑物作为英国领事馆,一直使用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这里曾被用作市政府机关等单位的办公场地,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外滩综合改造,才完成动迁修缮。这幢建筑得以保护性修建,有着它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

       从这里开始,作为外滩的源头,一路就有了外滩绵延数里的壮观场面。据说,当时外滩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在这座楼里被筹划的,里面还有房间专供这些建筑师们规划和绘图。同时,这里也是《南京条约》签订、开放五口通商的殖民时代大本营。现在,外滩源公共绿地和圆明园路特色景观街已对公众开放,完成修缮的这幢原英国领事馆命名为“外滩源壹号”也投入运营。 外滩源壹号”成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家举办沙龙、论坛等活动的场所,并成为外滩金融集聚带的重要配套。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那个时代留下的建筑和传说,穿越时光隧道与前人对话,去尝试读懂从李家庄到外滩源百年演变的历史和意义。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9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9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青于蓝2025-01-14 10:17:37

    这个有故事的外滩源,抽空要去看看。

    举报

  • 书虫2025-01-13 09:52:10

    转发浦江思源张区长的点评:思源•致远 能被称作“源”,都是有故事的地方;外滩源,就是这样有根有据,有头有脸;“浦江思源”,自然要在此寻源、思源、述源;幸好我们正有“浦江客”,首屈一指的读史大家,自谦“闲话”,侃侃而谈。 外滩,上海不二的地标;外滩源,浦江、苏河交汇之处;面积不大,地位显赫;这一区域各类经典建筑比肩,誉为世界建筑博览;早先曾有“李家庄”的乳名,后因县城一带唤作“里滩”,带出“外滩”,渐渐叫响;由滩涂、荒野走来,顺其自然;船夫的足迹,商贩的叫卖,带来人气,吸引投资,经济之后跟着文化;发展虽非一ma平川,蝶变也是顺理成章;逐步趋向高端,形成如今模样。 源,都很遥远,又挺明显;多多思源,不忘来路,方知崎岖艰难;脚踏实地,承前启后,才能行稳致远。 为曹老师的读史佳作《从李家庄到外滩源》点赞! [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耶][耶][耶]

    举报

    浦江思源 非常感谢您如此用心且精彩的评论!不愧为行家,您对“源”的解读以及对外滩源历史变迁的阐述十分到位,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您对这片土地饱含的深情。能得到您的认可,我深感荣幸。诚如您所说,思源·致远,不忘来路至关重要,我们会继续努力,通过文字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地方背后的故事 。再谢你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 136517303702025-01-13 09:43:24

    每当路过外滩源,想起屈辱上百年。如今金融连成片,国强民富展新篇。曹老师的佳作【浦江客读史】(265)《从李家庄到外滩源》将上海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标——外滩源的前世今生,向我们作了精彩的讲述。历经沧桑,天翻地覆。当今的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卓尔不凡。而外滩源地标,则是上海更新迭代飞跃发展的吉祥图腾。为曹老师的佳作点赞!向曹老师致敬!

    举报

    浦江思源 非常感谢您的精彩评论!外滩源作为上海发展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也预示着美好的未来。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与感悟,期待与您一同见证更多精彩!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 石腊红2025-01-13 09:09:53

    李家庄到外滩源的历史演变在佳作中娓娓道来,鲜有所闻。悉心拜读,感叹沧桑巨变换了人间!点赞佳作!

    举报

    浦江思源 非常感谢福生老师如此用心地阅读这篇文章,能让您了解到李家庄到外滩源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演变,并且引发您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再谢你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 书虫2025-01-13 07:54:21

    赞曹老师佳作 从李家庄/ 到外滩源/ 一条时光隧道/ 在这里穿过/ 恍惚间看到/ 青葱古木纵横阡陌/ 纤夫的脚印/ 在沿滩深深镌刻/ 两条母亲河汇合/ 没挡住入侵炮火/ 怒涛映着那一幕/ 依然可泣可歌/ 英人三建领事馆/ 渐成欧风兴波/ 绵延数里的建筑/ 超凡脱俗的壮阔/ 在此与世界对话/ 东西方文化交错/ 百年演绎的意义/ 亦如璀璨的星座

    举报

    浦江思源 非常感谢王部长如此细腻且富有诗意的评论!您沿着诗中从李家庄到外滩源的时光隧道,挖掘出纤夫、历史炮火、领事馆建筑等背后的深意,让我十分感动。再谢你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辛苦了!!!(浦江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