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4年12月04号 15点 阅读 10713 评论14 点赞2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一位富有哲思的小姑娘
徐建国
2024、12、4
《金山报》2024年11月29日第一版
11月29日,我推荐的教院附中预备班学生凌梳仪的作文在《金山报》“七彩校园”栏目发表。我给编辑的推荐词是:“现在的孩子真了不起,老夫不及也!”这是我的真心话。细细想想,这个女孩子为什么如此了得,因为她爱读古典诗词,并且在上海市诗歌比赛中获得过大奖。这个孩子现在就有了如此的哲学思维,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认识她,纯属偶然。有一次,我去张堰参加山塘文史研究会的文史论坛,并在这个论坛上介绍具有千年历史的枫泾镇泖桥小集镇,介绍曾经矗立在秀州塘泖桥镇上的唐代澄鉴寺,介绍明代大文豪陈继儒为她写的《重修澄鉴寺碑记》。本来,这个演讲应该是由枫泾文史研究会理事吴培林老师去的,因为他临时去外地出差,就让我去讲。
讲座结束以后,与会者被泖桥千年的历史尤其是唐代澄鉴寺和明代的两位大文豪陈继儒、董其昌在泖桥的文化活动所震惊。凌梳仪的母亲、一位从事房地产中介的女士主动来加我微信,说她女儿在作文上希望获得我的指教。我说只要有空,我一定支招。后来这位女士发来了几篇作文,我认为比较好的,也修改后投到《金山报》,《金山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后来她将女儿的微信名片介绍给了我,凌梳仪就将自己的作文直接发给了我,这篇作文就是她直接发给我的。我看了以后,觉得这孩子真了不起,略作修改,改了题目投给了《金山报》。英雄所见略同,《金山报》很快予以发表:
登载此文的《金山报》2024年11月29日第四版
金山教院附中 六(3)班 凌梳仪
吾少时,曾用心、用眼观看世间万物,乃有一事铭记于心。
每逢深秋时节,枫叶的“主场”依稀来临。走于林间小道,背书包而慢行其间。一日,吾惊奇于枫叶之美,叹之,美哉!妙哉!此为人间仙境也!微风一拂,枫叶“襟飘带舞”。赤中带橙,橙中微黄,黄中泛青。于微风之中,如星辰大海,如万蝶振翅,如秋之佳人来也,馈赠于人间,撒播秋之气息。秋到,枫来,正是秋分时节,正所谓秋分和“秋枫”也!古有诗人云:“枫叶红于二月花”。轻轻捡起,深红之色,巴掌之大,微微扇动,如扇子般带来秋风,带来凉爽。
吾驻于林间,忽有发现:枫叶于秋天如此多娇,冬天凋零无人问津;枫叶于晴天如此耀眼,抢无数“风流人物”之风头;雨天来临,枫叶呈容光焕发之色。
偶逢一日,雨点之急,雨点之快,无可言述,吾撑伞于小道,枫叶掉落于地。于是,匆匆之行人踩之,踏之,枫叶遂黯然失色,毫无光泽。数日之后,吾轻轻捡起,枫叶本娇艳之色早已漆黑,扇子之形已不复存在。薄薄一片,如失母之子,不能自理;如玻璃,一碰就碎,脆弱无比。
吾经此一事,忽又发现:事物一面光鲜亮丽,一面却又如此弱小无助。
数月已过,秋之佳人已离去。冬来之,北风呼呼,狂风怒号。枫叶早已不复存在,仅有树干留于土壤之中。枫叶何处去也?人曰:“踩之。”亦有人曰:“冬已至,无。”吾云:“事物随季节而变化,常事也!不足怪之!”呜呼!
吾悟:世事无常,随缘而变,此乃天意。枫,只于秋季夺人之眼,不可长久!
思事物之两面性,悟其规律,适应其变化:得之,不必惊喜;失之,不必悲伤。
博主徐建国(陆晨阳摄)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