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4年10月07号 07点 阅读 10231 评论17 点赞3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小书薄礼献“血地” 邵嘉敏
飘逸着淡淡油墨芳香的拙作《莘庄漫记》,终于在喜迎共和国75周年华诞之际得以出版发行。 护封上,现存莘庄地面上最古老的一棵银杏树,与一枝堪称莘庄镇花的绿梅交相映辉。封面,曾为“亚洲第一”的莘庄大立交,从地铁1号线延仲至莘庄到上盖“天荟空中之城”,存在了近二十年的地标性建筑“莘庄站”“红楼”,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几次辟建的“莘庄公园”,浓彩淡抹中凸显莘庄这个当今发展中的大都市副中心的底蕴、风采。 9月26日上午,在“谢稚柳、陈佩秋艺术馆”,“忆•莘庄,一起走过的岁月——莘庄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图片展”开幕仪式,简朴又不失隆重举行。在《莘庄漫记》新书发布、赠书环节,主持人让我谈谈创作灵感。我说,没有灵感,但有记录点滴的感受。我谈到,莘庄是生我养我,伴我走过一个多甲子年的“血地”——血脉之地,当然对她怀有深深的情感。
退休八年多来,有时间对这块土地上走过的路回望一番,有感而发,记录下了二、三百篇,每篇一、二千字的小文,加上此前偶成的些许文字,从中梳理、筛选了150余篇,形成了这本28.5万字的小书。这里面,当然是浸润着笔者一片心血的。要说这些概属散文类文字的风格、特点,可能就那么点“土、苦、我”的“地气”。所谓“土”,本土的人、事、物。“物是人非”“事过境迁”“人生如水”三个篇章所述物、事、人,均为发生本土,作者所见、所闻、所交、所经历。语言也土,较多使用本土方言、俗语。所谓“苦”,故土曾经苦难,苦难铸就辉煌。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吃不饱饭、饥不择食的苦,衣不蔽体的苦,住房上漏下湿、叠床架屋的苦,要读书没学上的苦,农忙“做生活”“鸟叫做到鬼叫”的苦,农民失地、下岗“寻生活”难的苦……字里行间几多由“诉苦”而“思甜”。所谓“我”,通过我这个渺小的个体,窥见差不多与共和国同岁及五六十年代出生这代人的独特经历,试图映衬一个镇、一个地区乃至共和国75年沧桑巨变,尽绵薄之力讴歌这方水土这方人这个时代和伟大的祖国。
心灵有家,生命有路。《莘庄漫记》的正式出版发行,由衷感谢莘庄镇党委、政府“莘庄镇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的鼎力支持!亦师亦友、文史专家张乃清先生予以倾心指导并赐书名,历史学家、曾为古籍辞书总编出版人、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伟国先生,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方志方言研究者褚半农先生,分别赐序使蓬荜生辉。三位耋耄、古稀之年的“老莘庄”人,对故乡的款款深情溢于言表。 众多“老莘庄”父老乡亲来参加这场活动,回忆一起走过的岁月,感受美好新生活,根植的当是对“老土地”的深情和挚爱。感谢你们的感悟、包容、厚爱!诚惶诚恐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协理事、闵行区作协主席宋海年先生鼓励说,“怀乡土之旧事,感生活之常青。”
泥尘印痕是吾乡。谨把这本小书,并通过记叙的些许凡人、琐事、作物植物物件,权作薄礼献给故乡热土,庆贺新中国75周年华诞。 (草于国庆节前夕) |
信纸作者:太良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