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4年10月06号 07点 阅读 10124 评论9 点赞2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菌”临天下 朱岭
菌野生菌是野外的珍品,那是大自然的恩赐,营养丰富,香味独特,吃口更鲜,被称作为食材中的精灵。写食用菌,使我想起了一首悦耳动听《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歌曲,轻灵、欢快、喜悦。食用菌,大抵是南方的香菇和北方的口蘑最为常见,而今菜场里到处可见买卖菌菇的摊位。 据记载,早在七百多年前,我国农书中就有些论述,如南宋陈仁玉的《菌谱》,是我国最早有关食用菌的专著,共记录十一种食用菌。到了明代,人们对食用菌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潘之恒的《广菌谱》中,记载了十九种食用真菌。到了清代,宫廷内的御膳房菜单上,就有菌类名菜。乾隆十二年十月初一日晚膳中,有燕窝鸡丝、香蕈丝、火熏丝、白菜丝镶、平安果一品。通过史料,可以看出御厨们对菌类的重视,以及皇帝们对它的喜欢。 文人亦不例外。苏轼对蘑菇厚爱有加,他在《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中写道:“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萧然放箸东南去,又入春山笋蕨乡。”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亦喜好蘑菇,他说,蘑菇是蔬菜里的肉。他还撰写了不少关于蘑菇的文章。画家张大千亦喜食蘑菇,在他的不少作品中,描绘了各类蘑菇的不同形态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赞美诗,而且还发明了羊杂炖蘑菇的美食。 对人类而言,“腐败”是一个贬义词,但在野外“腐败”却是新生命的开始——菌菇,就是从“腐败”土中繁殖出来的佼佼者。有道是“雨水到,菌子闹”。夏天的雨水,唤醒了野生菌。犹记得,小时候夏季我常常去捉蟾蜍时,有时会见到田野草丛密集枯枝败叶的腐殖土中,生长出白精灵般的蘑菇,像在开展览会式的一群群,一篷篷,一枚枚,身披迷彩,打着花伞,亭亭玉立,白白嫩嫩;小的如螺丝帽,大的像小雨伞。有的伞柄粗大,有的细小,它们努力地擎起自己的身躯,来营造一种生命蓬勃的景象。于是我会将它们剜撷下来,带回家,当然只采摘自己认识无毒的蘑菇,不认识的一律不采。那是一个食品极度匮乏的年代,是一年吃不上几顿肉的时代,带回家后母亲马上将蘑菇洗净后炒了吃,或者还会专程去买点肉回来用以香菇炒肉片,吃到口中,那个香,那个鲜,简直无与伦比。这口感像肉,味道又香于肉的蘑菇,是我少年时期美馔的美好记忆。 在生物多样性的世界里,科学家将其分成动物界、植物界和真菌界。可见真菌是一个庞大的种类。云南是“中国野生菌之乡”,也是世界野生菌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全世界已知的2166种野生菌中,云南有978种,其中882种可食用。我国90%的菌子都能在云南找到。我在云南旅游时去了昆明官渡区的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那里一个个摊位鳞次栉比,野生菌多如牛毛,许多顾客在遴选菌菇。这里的菌菇,不仅品种多,数量大,而且,许多菌菇你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比如红菇、花盖菇等。如今,菜场里什么香菇、平菇、草菇、银菇、金针菇、鲍鱼菇、海鲜菇、蟹味菇、白玉菇、羊肚菌、青头菌、鸡枞菌、猴头菌股、松茸、松露、松榛,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灰灰白白的菌菇多如牛毛,看得眼花缭乱。品种,越来越丰;产量,越来越高;购者,越来越多。我曾见到一个食用菌栽培房,里面矗立着一排排、一行行培养菌菇的温床,走进去一股说不出的霉味、馊味和臭味的混合味立即笼罩着我。工人们穿着白大褂,在自动化的生产工艺下井然有序地完成装瓶、灭菌、接种、搔菌、生育、采收、包装等一系列流程。当然,人工的食用菌也许没有野菌菇那么鲜美但更安全。 菌菇,有资料证明大于60岁者每周吃300克左右可降低50%患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故而菌菇也被誉为“聪明菇”。它无论搭配荤菜还是蔬菜,都是最佳的配角,有时甚至可以是主角。清炒香菇、清炒金针菇、油面筋炒香菇,味道好得甭说了。小鸡炖蘑菇是一道经典菜肴。蘑菇配荤菜,可让荤菜愈加鲜美可口;混搭蔬菜,可使蔬菜锦上添花。可以说,蘑菇庶几是一种全能型锦上添花的菜肴,因此,人人喜欢,个个爱吃。尤其是鸡枞菌,被称为“菌王”。不过,如果人工种植的蘑菇吃多了,总感觉那味道怎么也比不上我小时候吃野蘑菇的鲜滋味。 |
信纸作者:太良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