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客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记忆里的申城市井消夏图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4年07月26号 09点 阅读 4550 评论6 点赞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已经遥远的市井纳凉景象  (图源网络)

 

 

记忆里的申城市井消夏图

——“往事留痕”之三

 

 

       出梅之后,上海迅速进入升温“赛道”,最高温一再攀升。如今一入夏,上海人的工作生活绝对离不了空调。在路上坐车,都是空调大巴士;坐地铁,一进候车大厅里便觉凉爽;上班,只要是在室内工作的,也都是空调房间;去商场、餐馆、医院、影院等场所,也是冷气开得十足。真是无法想象,没有了空调,城里人夏天怎样过日子?!

       此时,躲在空调房间里,反而想起了少年时代那些没有空调的夏天时光。

       五、六十年代的上海老城区,家家户户哪有什么空调,连电风扇也罕见。于是乎,弄堂里、家门外的许多地方,都成了夏日里孩子们嬉戏、游玩和消夏的“天堂”。

       比如捉知了,上海人又叫捉“夜乌子”。少年时代的上海,一到夏天,大街小巷的树上蝉声一片,“声嗷嗷而弥厉兮”,吵闹得很,一些男孩子们就会千方百计把它活捉逗着玩。他们把家里和面时多出来的面筋粘在竹竿上,站在树下去粘树枝上正在得意高唱的知了。捉住知了后,伙伴们很是兴奋,然后用缝衣线系在知了的身上,让它不停地转圈飞。

 

 

申城那些已经遥远的市井消夏图景

 

 

       还有游泳,这几乎是我们这代少年无人不会的度夏游戏了。那时的游泳池很少,还大多在露天,而且一般的人还嫌票价贵,能去一趟游泳池游泳,觉得是一次很豪华的享受了。游泳池里就像澡堂差不多,站满了人,游泳时不是你踢了人家,就是人家踹了你。所以,水性好胆儿大的男孩就到家里附近的苏州河里玩水。

       家住曹家渡三官塘桥附近,那时的苏州河还没有后来的那么脏臭,孩子们站在水泥河堤上就往河里跳。在水里畅游一阵过把瘾,就攀上河边停靠着的机动船,惹得船民一顿叫骂驱赶。还有更大胆的孩子,甚至爬到高高的大桥顶上表演跳水绝技。

       那时,星期天还和兄弟、表弟们步行到北新泾舅舅家玩。那会儿,北新泾还是郊区农村,舅舅家边上是一个水塘。兄弟们像村里的孩子们一样,整天泡在水塘里玩水、摸鱼。户外水塘就是天然的游泳场,不用花钱买票。那时,泡在水塘里玩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

       我们家的老房子天井里有一口水井,附近人家在夏天都把它当做了天然冰箱。谁家买了西瓜、啤酒、饮料等要冰的东西,就放在水桶或竹篮里下到井里浸泡,过不久取上来就是冰凉的了。这时孩子们最起劲了,大伙儿抢着为大人们做事,这样既可以当游戏玩,又可以优先品尝冰爽可口的饮料。在水井里冰西瓜、冰啤酒,这既是孩子们的家务活,又是孩子们的游戏。

       本地房子地势低洼,一下雨,井水位就会稍低于地面,几乎触手可及。那些淘气又大胆的孩子,竟然会将水井当做跳水池。大弟胆子大,总是带头站在井栏上,勇敢地往水井里“插蜡烛”往下跳水。浮出水面后,由同伴们伸手拉上来,过会儿再往井里跳。当然,大人们总会在井边痛骂孩子:“小鬼头,唔要命啦,快起来,回去!”这种场面,煞是热闹,记忆犹新。

 

 

上海老城厢避暑老照片集

 

 

       记忆中,少年时消夏最惬意最浪漫的事情,就是乘凉了,上海人叫“乘风凉”。

       每当夕阳西下,天色微黑,大人们就用井水一桶桶地往热乎乎的地上泼水,一股股热气冒向夜空,整个弄堂、天井里便藤椅啊竹椅啊板凳啊门板啊都搬出来占地乘凉了。男人们喜欢光着膀子,扇着大蒲扇,围坐在一起“吹牛皮”。女人总也不得闲,里里外外忙乎,一会儿晾衣服、一会儿招呼小孩子。过后静下来几个女人便东家长西家短地聊起家常。

       孩子们呢,有跑来跑去结伴玩的,也有坐在那里听大人讲话的。小孩子最喜欢听大人讲故事,什么抓特务啊,落水鬼啊……这些故事为平淡的生活添上了惊奇、神秘和刺激的色彩。有的小女孩胆小还特别喜欢听恐怖故事,听完故事后回家,男孩们就吓唬她,吓得小女孩又喊又叫,惹得一弄堂都是笑声。

       夜深了,整个弄堂、天井便慢慢静下来,大人孩子趁着凉风睡一会。半夜时,大人们开始轻声叫醒熟睡的孩子,让他们回屋睡,生怕孩子着凉生病。夜深人静,睡眼朦胧,听着大人们一声声轻声的呼唤,倍感亲切。 

       真的,我们这一代人的所有快乐的童年记忆,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夏天记忆”了。因为,只有夏天,孩子们才能真正每天嬉戏在一起,做那些只有少年时才有的好玩事情。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已不再畏惧长夏和溽暑之苦。然而,每家每户紧闭着的房门一方面隔断了暑气,另一方面却也隔断了人们之间的往来和友情。

       追忆往事,岁月留痕,酷夏里竟然有了些许温情的清凉。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0 收藏 0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0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占峰2024-07-26 18:24:44

    从前的热与现在的热,似乎有性质的差异。从前的的热,捎带了邻里情趣;现在的热,离不开空调,离不开独立王国了。

    举报

  • 小草2024-07-26 16:38:25

    曹老师记忆里的消夏图,再现了儿时度夏时的酸楚和快乐!往事如烟,历历在目!过往已成回忆!为曹老师精彩佳作点赞!

    举报

    浦江客 谢谢小草老师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 你的点评有辩证法!往日老城区避暑,既有邻里之间的淳朴人情味,又有城市建设落后的无奈。这个课题,要靠社会和民众一起去探索解题。辛苦了,点赞并感谢啦!!! 举报

  • 书虫2024-07-26 14:32:24

    转发浦江思源缪教授的点评:九十年代以前,到户外“乘风凉”曾是大多数沪人度过夏夜的惟一选择。那时每到夜晚,申城便处处可见“乘风凉”的人们,老老少少们搬把小凳子,在弄堂里、马路边摆开阵势,或和邻居唠家常、摆“龙门”,或打牌下棋。不少人家还把晚饭摆在外面吃,好客的主人不时招呼着晚归的邻居:“来一块儿吃吧。”于是寒暄声、笑闹声伴随着饭菜的香味在夜色中弥散开来,温馨的感觉荡漾在每一个人的心头。而那些马路边的“躺椅阵”,也一度成为沪上夏夜的一大胜景。   曾几何时,夏天的弄堂开始沉寂了,路边的躺椅不见了。上海人开始躲到“钢筋水泥”里,去享受空调带来的凉爽。在二、三十年前,空调对普通老百姓来讲还是奢侈品,少有沪上家庭拥有此物。而如今,没有空调的家庭反倒成了少数。一段时间以来,在家里“孵空调”几乎使沪人在盛夏之夜足不出户。

    举报

    浦江客 谢谢缪教授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你的点评充满温情,也充满哲理。今天的人们紧闭空调房间的房门,在无意间隔断了邻居之间的往来和友情。今天不可能回到过去,但如何去感受邻里之间的温暖,拉近彼此距离的桥梁,已经成为紧迫而实在的课题。辛苦了,点赞并感谢啦!!! 举报

  • 霜木2024-07-26 14:30:03

    孵在空调间里,回忆过去乘风凉、冲凉、游泳等一件件消夏往事,那“情”,那”欢“,那“凉”,是往事,是岁月留痕,别有一番滋味在心上!

    举报

    浦江客 谢谢霜木老师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昔日老城区避暑的往事,有邻里间温馨,又充满了现实的无奈。正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辛苦了,点赞并感谢啦!!! 举报

  • 书虫2024-07-26 12:24:50

    赞曹老师佳作 记忆中市井消夏/ 最惬意躺在竹塔/ 穿堂风徐徐而过/ 浑身不再黏答答/ 记忆中市井消夏/ 最开心家里男娃/ 一阵蝉鸣如号令/ 千方百计活捉它/ 记忆中市井消夏/ 井水似天然冰挂/ 西瓜啤酒浸透凉/ 爽得绽开了心花/ 记忆中市井消夏/ 郊外的小河水洼/ 劈波斩浪的声响/ 如同蹦跶的青蛙

    举报

    浦江客 谢谢王部长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你用诗的语言,描绘了逝去的申城市井避暑图景,那么亲切,那么温馨,让人久久回味。辛苦了,点赞并感谢啦!!! 举报

  • 136517303702024-07-26 11:41:50

    遥想当年消夏图,嬉水纳凉已富足。曹老师的佳作《记忆里的申城市井消夏图》构起了我对少年时代的回忆。诚如曹老师所言,尽管那时候物质匮乏,生活艰辛,然而就是三伏高温赤日炎炎,也阻挡不了邻里之间亲朋好友欢乐度夏!井水冰啤酒冰西瓜,无论是自家的井还是公用的井,老叟无欺,还相互帮一把。今非昔比,坐在凉爽的空调房间里,一幅当代消夏图与记忆里的申城消夏图重叠了…为曹老师的佳作《记忆里的申城市井消夏图》点赞!向曹老师致敬!

    举报

    浦江客 谢谢开凯老师的殷切关注和精彩评论!共同的境遇,共同的回忆。老城区避暑的记忆,不仅仅是一种避暑的方式,更是一种邻里之间的情感纽带。辛苦了,点赞并感谢啦!!!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