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绣人生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我的母亲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4年05月06号 18点 阅读 3309 评论0 点赞2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杨盛平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母亲的音容笑貌仍时不时地闯进我的梦乡,母亲那带着家乡味的读书声仍经常萦绕在我的耳畔。十多年过去了,母亲似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训导故事,至今仍激励着我们后辈,赓续血脉、传承家风、继往开来。

母亲爱读书

其实,母亲的文化并不高,解放前她在申新纺织厂做工,上夜校读到高小。但是母亲酷爱读书,记得1964年我们居家迁居吴泾二村,安顿下来后,母亲就要我到街道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卡,借书回来读。

母亲40多岁时就因病长期病假在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娱乐活动匮乏,吴泾又偏居一隅,除了一座茅草棚的电影院,其他的文化设施几乎没有,母亲就是靠读书来打发养病的寂寥日子。

母亲看书有大声朗读的习惯。于是,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戴着老花镜,手捧书籍,用她那山东腔的普通话大声朗读的形象成了我家一道独特的风景。

母亲的悟性极高,记性也好,看过的书过目不忘,烈火金刚中的肖飞买药、苦菜花中冯大娘一家与日寇汉奸斗争,艳阳天中萧长春带领乡亲走合作化道路的故事情节,母亲都能如数家珍地向我们娓娓道来。就连她年轻时看过的越剧红楼梦、盘夫索夫、打金枝等传统剧目,她也能一字不差地向我们讲述。

就是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也喜欢上了读书和写作,并由此在企业报编辑、记者直至主编的岗位上,一干就是近三十年。

母亲讲礼数

母亲祖籍山东巨野,就在孔子的老家曲阜的边上,那里也算是孔孟之乡。也许是受着孔孟之道的熏陶,母亲行事处世特别讲礼数。在我家,有一些规矩是必须遵守的,譬如,每天早起,必定要向父母道早安;吃饭时,父母不动筷,小辈是不能先动筷的,并且吃饭不能吧唧嘴,一手持筷,另一只手必须捧着饭碗;兄弟姊妹不能互相称名道姓,必须称哥哥或者姐姐;家人或下班、或放学,到家必须说一声“我回来啦”并和家人打声招呼;小辈遇见邻家长辈必须打招呼,并以敬语“您”称呼。

母亲因老年疾病在吴泾医院的老年病房一住就是将近10年。记得母亲住院的第一天,医生查房,母亲笑脸相迎,并询问医生:您贵姓?查房的年轻医生当时就一愣,事后医生对我说,他工作好几年了,从来就没有哪位病人用“您贵姓”问他姓什么的。

母亲很善良

母亲的善良在周围的邻里中是有口皆碑的。我家原先住在煤卫合用的租赁房,邻里间难免因多占了共用部位,水电费算多了或算少了而发生口角,闹得不愉快的邻居都会来找我母亲倾述,母亲总是和颜悦色的当“和事佬”,再大的纠纷母亲也都能一一化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绝大多数人家一样我家的生活并不富裕。母亲长期患病需要营养,但是家中但凡做点好吃的,母亲全都省下来给父亲和我们吃;每逢春节,即使家里再困难,母亲也会省下钱来给我们做一身新衣裳;我的阿姨生育了六个孩子,还有老人要赡养,到月底时,家中经常揭不开锅,母亲总会凑出一些钱来资助自己妹妹一家;新村里经常会有乞丐上门乞讨,每每遇到乞讨者,母亲不会大声呵斥赶他们走,而是给个馒头、送一碗饭,甚至请乞讨者进屋歇一歇喝口水。母亲晚年时因长期受疾病折磨而变得性情焦躁,经常会与邻里发生口角,每当母亲与邻里闹得不愉快,我和姐姐登门道歉,邻里都会说,你母亲是好人,我们都理解。

正是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我哥、我姐和我也像母亲一样,待人诚恳、为人真实,善良的种子从小就在我们的心里扎下了根。我们兄妹三人都是共产党员,在职的时候,我们勤恳工作,积极上进,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诺言。退休后我们离岗不离党,继续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三年新冠疫情期间,我和我姐姐参加志愿者队伍,奋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为抗“疫”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我们兄妹三人的心中,母亲是慈母,她把一个母亲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们;母亲是严师,她教育我们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母亲是港湾,在我们累了、倦了的时候,回到母亲的身边,我们会感到特别温馨、特别踏实。母亲以她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了如何爱亲人,爱同事,爱朋友。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0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0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暂时没有留言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