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国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戴光远(徐建国)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4年05月06号 06点 阅读 9534 评论2 点赞3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枫泾文脉》第五章 枫泾书匠

徐建国 

2024、5、6

章首语

   枫泾这块只有2.09平方千米的土地,竟出了唐朝的陆扆、宋朝的许克昌、清朝的蔡以台3个状元,还出了56个进士、128个举人。近现代,更诞生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著名国画家程十发、围棋国手顾水如等名人239个。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文化奇观?成书于清代末年的《枫泾小志》告诉我们:是教育!是教育造就了枫泾的人杰地灵,而这种教育又是多层次的:家庭教育、家族私塾、书院。如唐朝“内相”陆贽,就是由他母亲一手教育出来的。

   社会办学最早的是元代的戴光远。到了近现代,更是涌现了许多官绅、商人、知识分子兴办教育,出现了许多名垂青史的教育家。

   本章拟介绍枫泾历代教育家:元代的戴光远、清代的杨白民、当代的吴若安。

 

第一节 戴光远

 

 

《金华黄先生文集》书影

 

 

   戴光远(生卒不详),字君实,生活于元代。其家族为枫泾“巨族”,即人口众多、家产殷实的大家族。他倾其一生的精力、财力,在枫泾创办了“戴氏义塾”,是枫泾最早的出资办学的民间人士。他一生疏财重义,乐善好施,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在邑人中享有崇高的声望。他创办的枫泾戴氏义塾与浙江桐乡濮院的濮氏义塾、嘉兴海宁盐官的冯氏义塾齐名。

   《清光绪嘉善县志卷二十二·人物志四·行谊上》“元·戴光远”条记载:字君实,为白牛镇巨族。父旸谷处士,患镇学不立,欲创义塾,不果。后二十年,光远继其业,辟镇东地三十亩为殿宇、学舍四十余间,立四斋,各有师席。聚生徒百五十辈,延慈溪黄玠主之。春秋二仲,行释菜礼。翰林学士、金华黄溍撰碑文记之。

   《重辑枫泾小志卷五·志人物·列传·上》 “元·戴光远”条记载:字君实,为白牛镇巨族。父旸谷,规创义塾未竟。后二十年,光远继其业,辟镇东地三十亩,建学舍四十五楹,聚生徒百五十辈,延慈溪黄伯成以主之。金华黄溍有记。见《善》《娄》两志。

   两本志书中均提及“金华黄溍有记”。 黄溍(1277—1357),字文晋、晋卿,婺州义乌人(今属浙江)。元延祐二年(1315年)登进士第,授台州宁海县丞,转诸暨州判官。在官时压抑豪强,平反冤狱,颇有政绩。后调任翰林应奉、同知制诏,兼国史院编修官,升翰林直学士。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卒。

   据此,我们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的元代黄溍撰43《金华黄先生文集》中,查到了这篇“记”,题目为《白牛镇戴氏义塾记》,全文如下:

白牛镇戴氏义塾记

(元)黄溍撰

   嘉兴郡城东北六十里曰“白牛镇”,居人数百家。为其乡之望者曰“阳谷处士”戴氏,讳某字。某患镇学之弗立,而后生小子无所受教,规创义塾以私淑乎里人,有志未遂而没。

   后二十年,其子曰“光远”,字君实。始因其经画之,素度地于镇东若干步,广袤可二十亩而赢,程土物、略基址,考正面势。召匠蕑材,揆日兴作。先圣先师之殿峙其中,论堂踞其后,斋庐翼其旁。邃、庑、穹、门,下至庖湢(bì,浴室)、库庾、直舍之属,为屋总四十有五间。陶甓黝垩,缜壮而不华。图史之藏、什器之须,纤悉毕备。周以缭垣,环以幽篁、佳木、花径、果蹊,而潴其流泉,为芰(jì,菱)荷菰蒲之区,又十亩不啻。起至正某年某月,讫七年某月而告成。八年春二月乃延儒师,招来学,用仲丁,行舍萌之礼,退即讲席,俾序进而请业焉。四斋职教者各一人,生员恒百五十人。割上腴之田五百亩以赡之。既卒,成前人之志,又将以昭示于后人,而图之永久。

   于是,慈溪黄伯成,甫以高文宿德主领教事,伻(bēng,使,使者)求予记之。予闻昔人有言:惠有术也,养有道也;惠不在丰而在乎不费,养不在大而在乎不穷。丰而多费,是知爱于彼而不知爱于此,非其术也;大而易穷,是知爱于今而不知爱于后,非其道也。惟其不费,故可尚也;惟其不穷,故可贵也。戴氏父子其深知夫惠之之术、养之之道矣乎!古者五家为“比”,五比为“闾”,门侧之堂为“塾”。大夫、士,年老不仕者,为左右师,而闾中之子弟学焉。今之义塾,犹有其遗意。若夫屋室之多,为间至四十有五,则不止于门侧之两堂。学徒之众,为员至百有五十,则不止于闾中之子弟,是皆非古之所有,其惠也丰矣。

   古者步百为亩,而以百亩为一夫之私田。民无不受田之家,而士不必仰给于学。今俾以田五百亩,则十家之产也。而况今一亩为步,至于二百四十,又不止十家之产而已。是则出于古之所无,其为养也大矣。天之生人也,莫不赋以仁、义、礼、智之性。圣贤与涂人,本无以异。因其根于心者,使之亲师、取友,朝益暮习而日趋于善。逮夫深造而自得,皆其本然之固有。初非损于此以益于彼,斯不亦惠而不费乎?物之聚也有数,而其用也易耗。虽封君之富,欲以万钟为弟子之养,尚恐廪人之粟有时而不继;今乃欲以布衣养徒之事自任而致其力焉!使之因地之利,岁取之而不竭利于今者,有以施及于后,斯不亦养而不穷乎?

   盖设教必有先后次第,此特导以幼学之节而养其良之本云尔。它日由是而以俊选论于乡,以贤能登于天府,授之以政,将见利泽之加于人,惠益丰,为养益大。戴氏父子之功,奚独善于一乡而止乎?按郡乘宋名臣陈公舜俞,其地人也,举进士、应制科,皆在前列。以山阴宰召试馆不就,而上书力诋《青苗法》,忤执政意,谪为监当官。公以直道自信无所回挠,每跨犊往来山中,自号“白牛居士”,士人遂以名其故里。诸生息斯游斯,企前修仪刑未远,诚有所感慕而起,安知无如公者出于其间?戴氏父子且与之同不朽矣!此又予所厚望!庸因记事而并志之以俟焉!

 

   关于戴氏父子、戴氏义塾,我们仅有这些史料。我们就据此史料就戴光远创办“戴氏义塾”的原因、经过、成就进行梳理。

一、戴氏义塾创办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中,有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就是元朝和清朝,而元朝是最不重视科举考试的朝代。虽然统治者不重视科举考试,但地方绅士为长远计,仍非常重视对闾里子弟的文化教育,枫泾的戴阳谷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患镇学之弗立,而后生小子无所受教,规创义塾以私淑乎里人”。可惜,尽管他们家族“为白牛镇巨族”,但毕竟办一所义塾花费巨大,因此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成功,“不果”“未竟”。最后,戴阳谷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难能可贵的是,戴阳谷未竟的事业,在他儿子戴光远的手中,终于办成功了。“后二十年,光远继其业,辟镇东地三十亩为殿宇、学舍四十余间,立四斋,各有师席,聚生徒百五十辈,延慈溪黄玠主之。春秋二仲,行释菜礼。”不仅办学成功,而且规模不小。戴光远之所以在“后二十年”才把父亲想办的戴氏义塾办起来,很可能是在集聚财力。办起了戴氏义塾,对戴光远来说,一是行其孝道;二来,戴光远创办义塾,何尝不是抱着和乃父一样的目的:“患镇学之弗立,而后生小子无所受教,规创义塾以私淑乎里人”?

   鲁迅先生在其著名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一段盛赞“中国脊梁”的话,他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戴光远,就是这样一位中华民族的“脊梁”。

二、戴氏义塾创办的经过

   根据黄溍的记载,在戴阳谷逝世后的二十年,戴光远终于有了创办义塾的实力,开始了筹建义塾的计划。在考察了枫泾镇上的好几块土地之后,最后选中了镇东今罗神庙桥南侧一块20余亩的土地,清理土地上的杂物、平整了土地,选定了朝向,就请来匠人、选取了建房所需的材料。然后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开始兴建戴氏义塾的校舍。

   据有关史料记载,戴氏义塾从元朝至正六年(1346年)八月动工修建,第二年十月竣工落成,共有堂舍45间。建筑精美、结构庄重,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像的殿堂雄峙当中,后面设有讲堂,两旁学舍整齐排列,还有厨房、浴室、仓库、门房。义塾内,图书典籍和办学所需一应器物齐备。义塾四周砌着围墙,围墙内外种满竹子;围墙内种植着名贵的树木,弯弯曲曲的小路旁种满了鲜花、果树。还引入了墙外的一泓清泉形成一个约十亩的池塘,池塘中菱荷遍布。总之,戴光远竭尽全力,营造了一个优雅而静谧的环境,使之成为适合士子读书修身的场所。

   校舍等硬件设施完备以后,戴光远就着手聘请教师、招收学生,用隆重的礼节,在元至正八年(1348年)春季的二月里,正式开学。教师一共有五人,学生有一百五十人,按文化程度分成人数不等的四个班级,一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的教学。还有一位总负责,就是德高望重的慈溪人黄玠。

        黄玠,生卒年不详,字伯成,慈溪人。他自幼聪敏善记,清苦力学,成年后隐居授徒,孝养双亲,不求仕进。受知于赵孟頫黄溍,富家宦族闻其名,相争为筑馆舍,迎于家中。元顺帝至正年间卒,享年八十。

   为了戴氏义塾能够长久地兴办下去,戴光远又从自家的田产中选取了最丰腴的500亩良田拨给义塾,用田租收入作为义塾稳定的经费开支。为完成父亲的遗愿,为地方教育事业,戴光远可谓殚精极虑、用心良苦。因为黄玠曾师从于黄溍,他感于戴光远的义举,就请自己的老师写了《白牛镇戴氏义塾记》,为我们留下了六七百年前,枫泾的一位前贤创办枫泾最早义塾的珍贵史料。

三、戴氏义塾创办的成就

   戴光远继承父志创办戴氏义塾的成就,在黄溍这篇《白牛镇戴氏义塾记》里已讲得非常详尽了。黄溍认为,戴光远父子“惠有术”“养有道”, 认为其义举不仅造福一方,而且惠及周边。在“记”的最后,提及了“白牛镇”这个名称的由来。看似闲笔,实乃不闲。宋代的陈舜俞定居于此,其流风遗韵深深影响了当地的民风,因此诞生了戴光远父子这样的贤人。他期待“诸生息斯游斯”“感慕而起”,产生更多的如陈舜俞、戴光远父子这样的贤人,“安知无如公者出于其间?”并寄予厚望。

   黄溍的期待没有落空,自戴光远创办戴氏义塾,首开枫泾民间办学的先河之后,带动了枫泾人兴教办学的风气。明清年间,枫泾镇上先后办起了学社、书院、学堂等各级各类教学场所。后经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发展壮大,枫泾镇地域内有中、小、幼二三百所。

   这些各级各类学校,为枫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从状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从高级工程师到教授,更有无数合格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指战员,战斗在不同时期的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上。

 

 

 

《枫泾文脉》书影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38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38人点赞

本文作者

徐建国

勤奋读书 努力成功:上海市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21年金山区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度“金山好人”,上海市委党校“2021年基层理论宣讲骨干培训班”学员。枫泾文史研究会会员、理事、副秘书长。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叶惠麟笔名叶子2024-05-06 10:40:28

    拜读分享,谢谢老师的讲述和介绍!叶子

    举报

  • 杂食/老牛。2024-05-06 07:59:00

    早啊!是的。多谢!徐老师:多谢!多谢。多谢!学习了。多谢!祝福您————————————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