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到“莫斯科”去——读《在莫斯科》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4年03月28号 21点 阅读 10868 评论2 点赞1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看完了范若丁的《在莫斯科》。这是我国第一部真实解读中国留苏、留俄两代 留学生命运沉浮的长篇小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留学的派遣国只有“社会主义阵营”的几个国家,而其中的“苏联老大哥”当然是最理想的所在了。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能够提前去“明天”学习、生活,那就有点“穿越时空”的味道了;而那些能被选拔去的留苏学生更是人人羡慕的“天之骄子”了。

        我们一代很少没有“俄罗斯情结”的。普希金的诗、屠格涅夫的小说、列宾的画、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尤其是那一首首或明朗或忧郁的歌曲,让我们对辽阔原野上无边的森林、闪光的大河和华丽的宫殿充满幻想与向往。可是仙境并非世外桃源。这些“天之骄子”即便生活在列宁山,被克里姆林宫的红星所照耀,还是一样的因言获罪,一样的搞运动,一样的揪右派,被开除团籍、学籍,被遣送回国,一样的由天堂坠入地狱。我尤其注意到,在这些当时最最出类拔萃的年轻人里,嫉妒和坦诚,自私和宽厚,虚伪和真挚,挥之不去的人性冲突同样存在,成为小说的一条感情线。

         小说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童山花的女士。她是系学生会副主席,一路顺风,回国后又是一个个单位的负责人;文革被冲击了一下,又成了红人。她出身好,可是长相不好;她基础差,学习总赶不上。但她永远在领导别人。当她有求于别人的时候,可以放下身段,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可是运动一来,立马换了一副嘴脸。帮助她的同学,被她批判为“白专”;拒绝过她追求的小伙子也被她设计迫害。而运动过后,她需要“白专同学”帮助学习的时候,又换成了一个嘴脸。她职权在身,便可以肆意分享他人的研究成果,遭到婉拒,又可以压下他人的论文……。是呀,她批判别人的时候,一套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好像真理和正义都在手中,可是我知道,其实支配其内心的就是最最原始、最最本能的妒忌。因为她先天不足,便深深地自卑,而纾解自卑的好办法就是贬低别人、打击别人,把自己的快感建立在他人的呻吟声里!童山花让我回忆起了这辈子遇到的某些“弄潮儿”,他们永远站在政治和道德的制高点上批判别人。可是当他们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比谁都“个人主义”,可就这样,他们还会找出许多冠冕堂皇的道理,仍然比你“高尚”得多。

         小说以极大的热情描绘了苦难中的爱情,只因那电光般的倾慕刹那间划过心头,爱情就像化石上亘古不变的花纹,任狂风暴雨,任天涯海角,永不湮灭。这是小说里最动人的部分。小说给那些昔日的天之骄子安排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他们都成了单位的骨干,国家的精英,有些还第二次留学——去了万恶的资本主义。啊,因为他们曾经有机会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有了“东山再起”的本事;可是那些被各种运动剥夺了学习机会、埋没了才智的广大的群体呢?他们无“反”可平,也无“本”可“起”,于是一辈子干着最卑微的活儿,老了,一辈子所受的委屈向何人诉说,又有谁对他们说声“对不起”,还有多少作家会去关注他们苦难的灵魂呢!“天之骄子”毕竟还是“天之骄子”哪!

        《在莫斯科》的作者曾任花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花城》杂志主编,小说极流畅,很合乎老年读者的口味。不少网友说“静不下心,坐不下来看书”。其实,看一本书正是让心平静下来的最好方法之一。到别人的生活里去风风雨雨走一遭,拨开历史的烟云,穿过时间的隧道,然后合上书本再走回自己的生活,那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何不就从去“莫斯科”开始呢。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15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15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黄新2024-04-02 20:57:02

    分享老师的博文!

    举报

  • yvvone2024-03-29 11:29:35

    我以前一个同事是60年代初回来的留苏学生,他曾跟我讲起暑假期间,领馆组织他们政治学习,然后点名几个回国继续学习,这些人回国后就再也没有返苏复学了。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