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思源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浦江客读史】竹枝词说:静安寺古已千年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4年03月18号 06点 阅读 10900 评论3 点赞2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晚清时期绘制的上海静安寺图画  (浦江客读史229)

 


【浦江客读史】竹枝词说:静安寺古已千年
——“竹枝词里话申城”之三十六:静安寺

 


       敦煌莫高窟第323号窟是一个初唐洞窟,有一幅壁画生动描绘了一个石佛浮江的故事,也就是上海静安寺最早的来源。此画自南壁西端开始,只见有两石佛立于水面上,数名僧俗在岸上作礼拜状,下面画有道士扬幡设醮迎接。东端画吴县人朱膺和东林寺僧人雇船载石佛去通玄寺(即今天的静安寺),江岸僧俗妇孺纷纷往迎、跪拜,其中还描绘一家祖孙三代人前往江边观看迎佛的情景。

       南朝《高僧传》对此故事有记载,说的是西晋建兴元年(313),在吴凇江沪渎口,渔夫遥见两石佛漂游水上,后来吴县佛教徒朱膺和东林寺僧人及佛教徒数人到沪渎囗,以船接迎,小舟远载两石佛像入通玄寺。故事里的“沪渎”指古代吴淞江入海口,“通玄寺”即今天的静安寺。两尊石佛清光绪年间还在,现早已不知去向,唯有敦煌壁画留下了图像证据。

 

 

敦煌莫高第323号窟“石佛浮江”图

 

     
       据《上海风俗古迹考》一书介绍,静安寺为吴大帝赤乌年间建。吴赤乌十年(247年),天竺康僧会前来吴地传教,大帝孙权立寺于建业(今南京)。寺名建初,意为江东佛寺之始。静安寺也为此时所建,初名沪渎重元寺,唐改名永泰禅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因避宋太祖讳,改为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因旧寺逼近江岸,移至芦浦旁的佛井浜,即寺今址。之后屡圮屡修。光绪十年(1894年),寺僧正生重建两庑,饰治全寺,庙貌焕然。1921年僧常贵及绅董姚文栋以寺产积余增建三圣殿。

       静安寺至今已近780年,早于上海建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亦是静安区历史发展的源头。光绪二十七年和民国34年(1945年)设置的警区和行政区,均以静安寺命名。清同治元年(1862年),租界筑跑马道至静安寺,形成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其后百余年间,因地利之便,以静安寺为中心构成的交通网络成为沪西城市化进程的起点。民国34年(1945年),书法家邓散木题额“静安古寺”,沿用迄今。

 

 

今昔之静安寺摄影图片

 


       《上海风俗古迹考》在介绍了寺庙的历史后,还介绍了“静安八景”:“寺有八景:赤乌碑、陈朝桧、讲经台、虾子潭、涌泉、绿云洞、沪渎垒、芦子渡,宋以下诗人,题咏不息,今尽废。”静安寺旧有“静安八景”之说,名称源自元末诗僧寿宁编纂的《静安八咏集》,录有著名文人杨维祯等对静安八景的咏颂。历代题咏甚多,今均湮没。

       说到“静安八景”之一的涌泉,其实是沸井(水翻涌的井泉),俗称海眼,位于今静安寺正门之南的南京西路上。泉旁筑石栏,四周有铁栅,旁竖阿育王式石柱“梵幢”,题曰“天下第六泉”。据《法华乡志》记载:“华亭东北百里,松江绕焉。有寺在沪渎,曰重玄。大中祥符元年,因避讳改今额为静安。嘉定九年,僧促依以旧基迫近江岸,涛水冲汇,迁于芦浦之泉,即沸井浜也。中流数尺,独深如井,昼夜沸腾,或指为海眼。”对此,历代文人留下了不少竹枝词以志纪念。清末诸生张春华在竹枝词集《沪城岁事衢歌》中写道:

 

       村郭清和四月天,静安寺古已千年。
       何期名胜湮衰草,莫向灵源访涌泉。

 

       这首竹枝词并有注说明:“静安寺建于孙吴年间,有涌泉,或云海眼,自地泛涌,昼夜不息,数百年来未尝竭也。乾隆四十三年,观察盛公保,瓷石作亭,名云“应天满泉”。今亭废,又久无顾问者矣。”光绪年间上海著名士绅文人秦荣光在他的《上海县竹枝词》里也有两首竹枝词,吟唱了静安寺涌泉。

 

       方亭栏护顶觚棱,一井泉深水涌腾。
       昼夜沸生鱼蟹眼,底通海眼说无凭。

 

       浦底传闻有六泉,甘清味配把茶煎。
       那须桶汲中泠水,陆羽卢仝一饮仙。

 

       作者也有注道:“涌泉,在静安寺前,昼夜沸腾,俗称海眼,石为井,作亭其上。《至元嘉禾志》:“尝有戏浴其中者,深二三尺下,气稍温。苏轼诗:‘蟹眼已过鱼眼生,池内争看第六泉。终朝泉涌常如沸,静安寺外共留连。’”“同治十三年(1874)重作石栏护持,胡公涛为题:‘天下第六泉’,泉味甘冽,如中泠泉。”苏轼竟然也为古上海静安寺的这口涌泉井赋诗一首,在我来说是闻所未闻的。

 

 

清代绘制的“静安八景”图,依次为:赤乌碑、陈朝桧、虾子潭、讲经台

清代绘制的“静安八景”图,依次为:沪渎垒、涌泉、芦子渡、绿云洞

 


       清光绪年以前,“天下第六泉”是上海郊外胜迹之一。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静安寺一带划进租界,之后租界修筑马路,第六泉的地下水源被切断。约民国以后,该井喷泉现象基本消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南京西路改造中,该井被填没。1997年上海修筑地铁时,精心挖掘古泉原址,发现了大量雕像、围栏等文物,现捐存于上海历史博物馆。2009年9月26日,涌泉在南京西路上安下新“家”,为静安寺地区增添了一处地标性的人文景观。

       沪上竹枝词还吟诵了“静安八景”中其他景点。如“赤乌碑”:

 

       赤乌霸业久埋沉,碑没吴淞底百寻。
       剩有诗人题咏在,读诗聊慰读碑心。
(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

 

       这首竹枝词原注:“赤乌碑在重元寺。嘉定中,寺迁淤南,而碑被江水噬没。钱岳诗:‘悲凉断刻三江底,想象雄风六代前。’”秦荣光等诗人的竹枝词都提到了“赤乌碑”,说明它在静安八景中的重要地位。赤乌是吴大帝(孙权)的年号。据考证,吴有寺庙始于赤乌十年,是一位来自天竺国的僧人到吴地传经送宝,吴国皇帝孙权专门为他立寺,号“建初”寺,意江东佛教兴建之始。静安寺就是那时建立的“建初”寺,赤乌碑则是当时建寺时所立的寺记碑。

 

 

清代关于静安八景的图画与老照片

 


       再如“虾子潭”:

 

       不断激波响涌泉,无芒虾子出潭鲜。
       静安火殿今犹在,可惜吴碑竟失传。
(洛如花馆主人《春申浦竹枝词》)

 

       这首晚清时的竹枝词原注记载:“寺前有涌泉,又虾子潭,津中产无芒虾。”传说有宋代寺僧智俨,一次啖虾一斗。渔公来要他付钱,智俨没钱可付,就将虾子全部吐回寺门前小潭中。虾子居然全活了,但已无芒。此后,潭中便产这种无芒虾,直至一九一九年沸井被填死后,虾便就此绝迹。 

       还如“陈朝桧”:

 

       静安古寺镇江边,沧海尘生儿变田。
       休说陈朝双桧老,残碑试话赤鸟年。
(丁宜福《中江棹歌》)

 

       这首竹枝词原注:“桧,祯明时植。唐陆龟蒙、皮日休皆有诗。”陈桧,指当时在寺里的两棵古桧树,相传种于陈朝年间。不幸的是,有一次暴风雨雷震拔其一,留其一。寺迁址时,据说复移植之,但已无存。如活到今天,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

 

 

今之静安公园“静安八景”(左上图)赤乌碑(右上图)虾子潭(左下图)涌泉(右下图)陈朝桧

今之静安公园“静安八景”(左上图)沪渎垒(右上图)芦子渡(左下图)绿云洞(右下图)讲经坛

 

 

       据考,静安寺建寺至今已有1700年以上历史。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商贾云集,形成大规模庙市。其实,静安寺对于1860年前的上海人来说,就是乡下。距离当时上海县城约十几华里。城里人去静安寺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摇船沿护城河,沿着自忠路、顺昌路、太仓路,进入洋泾浜(今之延安中路),抵达静安寺;另一种就是穿越田间小路到达静安寺。这对行人来说,当天往返十分困难。1860年,修筑了一条从跑马场通往静安寺的马路。这条通往静安寺的马路就被叫做静安寺路,也就是今之南京西路,同时又有一种“交通马车”应运而生。

       今天,我们行走在静安公园八景园,曲径通幽,欣赏着玲珑雅致的景观。站在华山路远观静安寺庙宇,其轩昂殿宇,藏风高塔,巍峨庄严,金碧辉煌,尽展古刹雄风。从休闲公园,到神秘古刹,园林之精巧和闲适,庙宇之清净和肃穆,此闹中取静,岂不让人有大隐于市之宁静?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26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26人点赞

本文作者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136517303702024-03-18 11:40:47

    沪渎口外迎石佛,莫高窟里留画作。静安寺古越千年,晨钟暮鼓永不落。曹老师的佳作【浦江客读史】(229)《竹枝词说:静安寺古已千年》非常直观地将上海人民引以为豪的千年古刹静安寺,由举世瞩目的敦煌莫高窟第323号窟洞藏的一幅壁画作序言,进而展开了生动有趣而又精彩的叙说。作为上海人,我们对静安寺虽然耳熟能详,但是感知与认识并非一回事。作品像强劲的磁石,由远而近由此及彼,吸引着读者。相信在深入了解静安寺的古今嬗变之后,再度前往观光,肯定会有一种更加亲切的异样感觉。难怪几十年前静安区在异地安置开辟了“静安新城”,许多居民都心心念念不能忘怀的静安寺。如今,古刹已然成为静安区乃至上海的一处靓丽的风景名胜古迹,声名远播。为曹老师的佳作【浦江客读史】(229)《竹枝词说:静安寺古已千年》点赞!向曹老师学习致敬!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开凯的精彩评论!短评不短,古今嬗变尽在其中;简论不简,名胜古迹声名远播。点赞并感谢啦!!!(浦江客) 举报

  • 张载养2024-03-18 08:34:36

    过去没去,未来已来 大都市的中心区域有寺庙,而且不只一座,较知名的就有静静寺、玉佛寺、龙华寺等,可见上海的开放、包容,也应归属海派的特征。 竹枝词里说静安寺,而且不只一首,时间跨度较大,作者分布挺广,突显静安寺在上海的位置。 静安寺的故事发端久远,唐初敦煌莫高窟就已有它的源头;后续好多传说、考古、绘画、诗词,以至竹枝词都有记述,直言“静安寺古已千年”(实为1700多年),并被列入“静安八景”。 都市之所以成“都”,应与长久、包容相关;繁花之所以显“繁”,也与兼收、融合相通;上海,过去没去,未来已来,“静安”是它的内在属性,也许还是持续繁华的归宿。 为曹老师的读史佳作“静安寺古已千年”点赞!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张区长的精彩评论!引之王部长的点评——诗意浓郁!题目便是金句妙语,比繁花还繁花!犹如龙腾虎跃,思接千载,面向未来!点赞并感谢啦!!!(浦江客) 举报

  • 书虫2024-03-18 08:11:30

    赞曹老师佳作 吴淞江的沪渎口/ 曾见两石佛飘游/ 小舟乘载入寺庙/ 唯有敦煌画壁秀/ 斗转星移岁月酬/ 静安八景诗画留/ 泉涌如沸争相看/ 大文豪亦赋一首/ 赤乌碑被洪水吞/ 悲凉直往心里透/ 雷震拔起古桧树/ 千年光影一朝流/ 远眺殿宇藏经楼/ 漫步曲径皆通幽/ 古刹雄风今犹在/ 大隐于市乐悠悠

    举报

    浦江思源 谢谢王部长的精彩评论!纵横千古,内涵丰富;质直简净,自然清新。点赞并感谢啦!!!(浦江客)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