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9月21号 13点 阅读 10434 评论4 点赞2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岁月里的中秋节
崔鸿生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到了,这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个万家团圆的日子,这天,那些远在异乡的游子也会给家里通电话,送去自己的思念和问候。
中秋节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喝桂花酒,聊家常的日子,现在家家条件好了,谁也不在乎吃什么,因为大家天天都在过年。如今都是小家庭了,三代人五口之家常见,我这个五十年代出生的古稀老人自然成了家里的长者,孙子有问不完的话,我这个爱唠叨的老者也就岁月里的月饼给他讲起了老古话。
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见到月饼是在裕德路上的一家小小的食品店里,那时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吃饱饭都成问题,谁会去买昂贵的月饼,我们几个孩子只能望着店里的几块月饼解馋。中秋节晚上,母亲教我们用面粉红糖做月饼,她说店里的月饼和自己做的月饼其实是差不多的。那天,我用瓶盖在饼胚上压了一个圆月亮,又用小刀刻上“中秋”两个字,这是我对月饼最初的印象。六十年代中期家里条件好了些,父亲会在中秋节买上两个苏式月饼,然后一切四,每人吃一块,就算是过中秋节了。吃到完整的月饼则是在我1970年到闵行工作以后,中秋节,我在衡山路食品店给家里每人买一个月饼,买的是苏式玫瑰豆沙馅,百果馅月饼,那月饼不大,一两粮票一个,上下各复一张油纸,黄黄酥酥的月饼上盖着一个红印,很是诱人。母亲把月饼一切二,每个人半个豆沙月饼,半个百果月饼。那豆沙月饼里的豆沙甜甜腻腻的,带着一股玫瑰香味;百果月饼里有糖冬瓜、金桔、核桃、红绿丝很是诱人,那一层层的油酥面皮也是那么让人解馋。
我买整盒的月饼是我这个毛脚女婿上门时,1978年中秋佳节,我在一号路光明食品店买了两盒广式月饼,一条牡丹香烟,两瓶白兰地酒(改革开放后流行喝洋酒)。结婚头两年里,每年中秋节我都是这么买月饼的。后来有了孩子,岳父岳母说:现在你有孩子了,要省着点过日子,中秋节买几块月饼意思意思就行了。尔后,我也和许多闵行人一样买厂食堂做的月饼。那个年代,闵行“四大金刚”的厂食堂都会做月饼,岳父喜欢百果月饼,岳母喜欢豆沙月饼,儿子喜欢鲜肉月饼,我每种买上几块。那时中秋节中午,厂里几个大食堂会在篮球场上摆一个个摊位卖月饼,卖鴨子,和各种熟食点心。
九十年代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单位也开始发月饼了。记得是1993年中秋节,科里发月饼票,下午借三车间大会议室开迎中秋节晚会,每人发一袋点心,领导讲了几句话,然后就是放卡拉OK投屏舞曲,唱歌跳舞,那天银屏上投放的是流行舞曲《心雨》,当唱到“因为明天,我将成为别人的新娘,让我最后一次想你”时,大家发出一阵阵哄笑。这是我第一次和同事唱歌跳舞。这是我终身难忘的一个中秋节。
以后,全国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月饼也不显得那么高档了,社会上流行起送月饼票了,兰坪路上的杏花楼、闵行饭店、克莉斯汀,沪闵路上的西南商城里都有用票子领取月饼的柜台,这些店门前常站有三五个打桩模子(廉价回收月饼票的贩子)。由于工作上的协作关系,我也好几次拿着票子去店里领取月饼,有时甚至去上海南京路功德林领取月饼。那个年代,月饼票是满天飞。那个年代超市、商场早在两个月前就开始供应月饼,大打月饼仗了,各个食品厂家的月饼包装都花俏得吓人,有的包装盒子成本甚至高过月饼本身。有的月饼盒里装有高档酒,甚至黄金饰品,一盒月饼价格高达几千元。
这几年,人们重视养生保健了,知道月饼的高油高糖是肿瘤的元凶,开始远离月饼了。几年前,有些人家里月饼多的吃不了,老人只能拿来当早饭吃的事情不再有了。商店里早已不搞那些五花八门的展销了,有的只是少量的几盒月饼,和为数不多的一个个塑料袋分装的月饼,什么杏花楼、功德林、老大房,十几块钱一个,人们想吃就买上一两个解馋。中秋佳节那天,最多的是人们去排队买上一盒鲜肉月饼,买上几个熟菜,全家搞个小团圆聚餐。这几年,我这个退休已久的老闵行人,又恢复和过去一样,到中秋节了,在厂里食堂到小区的供应车上买上几个厂里做的豆沙月饼、百果月饼,外加几个鲜肉月饼,又健康又实惠,还能勾起我对奋斗了四十年工厂生活的深深眷念。
中秋佳节是阖家团圆的象征,是充满温馨喜悦的象征,那嫦娥奔月的传说,那美味多变的月饼、美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食文化的记载。让我们牢记历史,传承古老的民族文化,让浩瀚的中华历史一代一代延续下去,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强大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照片由作者提供)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