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9月20号 17点 阅读 10094 评论0 点赞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礼轻人意重的“水果黄篮头”
曾记得,四五十年代前,人们生活水平低下,需要的物资贫乏,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送一只水果黄篮头,礼很轻,情义重。那时,也没有“拿得出、不出手”一说,只觉得送只黄篮头,走个场子就可以了。那时人的感情朴实,小小的一只水果黄篮头,就能足以盛载深深的友情和祝福,给亲眷送只水果黄篮头在当时已经很体面了。
黄篮头,是上海方言,它是用篾竹的第二层黄色的篾片(称篾黄,宽约二厘米)交叉编制而成,篾片呈黄色,形状似篮头,故称“黄篮头”。特点是:由两个锅盖状的篮盖合成,篾片细软、韧性、轻便,通风,易于包扎,通常放置稍大点水果(柑橘、苹果等),一只黄篮头装橘子十只左右,在下盖朝上,垫上厚纸,装柑橘,铺上厚纸,放红纸(写有恭喜或品名、店名等),盖好盖子,最后用绳子成六角形把黄篮头捆好(留好提绳)。
黄篮头篾片格子稀疏,对外不打闷包,不全封装,篮头里面的水果,是否新鲜,有多少个,大小如何,可以直观地看清楚,决不会弄虚作假,或隐藏不实腐宿的水果。黄篮头因其包装简易,携带方便,价格实惠,深受老百姓追捧,家家用过黄篮头。
过去,上海地区不产水果,要从外地输入,在节日里,能够装只水果黄篮头送给亲眷,已经很好了,是对人家非常敬重了,可以说,黄篮头水果是礼尚往来的标配,也是送礼的主物。但它不是单独送人的,而是和“包扎”( 用竖型的厚纸袋,装入桂圆、核桃、枣子后,系带捆扎成 的包装物)等併在一起送礼的。有的人还把家里独有的好东西附带送给亲眷的。
“水果黄篮头”是走亲访友的随手礼,上海本地人把它叫“进门法”,它既是增进亲情、友情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载体,又是民间形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习俗。不拿“进门法”走访人家的人,常被人贬谪为不懂起码的礼仪和规矩。“进门法”还具有谦虚的意思,例如:说自己送给人家的东西仅仅是“进门法”,不成敬意,廖表心意等。“进门法”还有指责别人小气的意思,当人家空手到访时,事后就说人家连拿个“进门法”也没有,真小气。“进门法”另有应付别人的意思,说自己如果空着手去,难堪,不好意思,拿点“进门法”算了,打发了事,等等。
在乡下,春节流行跑亲眷,凡有来往关系的亲眷,起码在春节要跑一趟,如果春节不走动,就很难维系亲眷关系了。所以,乡间路上,走访亲眷者来来往往,常能看见提着水果黄篮头的人。
当年,“水果黄篮头“如同追逐的游戏物,A家亲戚送给B家的水果黄篮头,B家却把它原封不动地转送给C家或A家亲戚,就这样,黄蓝头提来提去,始终在转悠,成了转移友情的“摆设”。直到正月十五,走完亲眷,告一段落,大人才把转停的“水果黄监头“拆开,让家人慢慢分享。
我家每年也有客人送来黄篮头水果,奶奶却总是把它高高挂起,听后任用。弟妹们看着从黄篮头中透露出来的一只只黄澄澄的橘子,想到那甘甜的滋味,涶涎欲滴,馋得慌,可我们从来不敢偷吃过客人送来的黄篮头橘子,大人更不会轻易让我们吃,可怜至极。别人家也一样,今天转到这家,明天转到那家,后天转到我家,转来转去,只看见提来提去的黄篮头,没看到真正的“消费”者。为的是省钱,用不着再买新的黄篮头,以节省不必要的支出。
说了那么多有关黄篮头引发的乡事、家事,无非是对黄篮头的一种留恋与回忆。其实,现代食品包装物就是在“黄篮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货源充足的今天,纸箱、筐子取代了小小的黄篮头。整箱整筐的食品,可以通过源源不断地物流系统,送到市场、超市及千家万户,黄篮头为何物,有何用处,只能成为过来人的美好回忆和宣传的实物。,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