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平 的个人主页 注册

【原创】忆往昔 “开河”岁月稠

导语:

修改
字体调整: | |

发表于2023年08月16号 14点 阅读 10372 评论1 点赞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这是一块宝地,上世纪初,沪杭铁路依村而筑;六十年代,沪闵路穿村而行;七十年代,淀浦河村中而过;八十年代,莘松高速路又将村一分为二;九十年代,村上田野里建起了当时堪称亚洲最大的莘庄立交桥;1993年,新成立的闵行区区政府办公室大楼也造到了这块土地上。

这里是曾经的莘光村,隶属于闵行区莘庄镇。这块宝地曾经给村民带来了福气并至今还延续着。在全村几代人的努力下,用勤奋和智慧将旧貌变新颜,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生活水平似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今,在当年这块肥沃的的土地上,已是高楼林立,成为宜居宝地。然而,当你在暖阳下或夜幕里,走出居住的小区,游走在“淀浦河”畔,漫步在“横沥港”岸的文化走廊、健康步道上,你是否还记得四十多年前它们的样子或当年开挖和疏浚时的场景,也许时间的冲刷把过去淡忘,然而,历史将永远的记载着它们过往今昔和未来的一切。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长卷中的一个篇章,聊聊关于“开河”那些事。

江南风光无限好

江南水乡,河湖港汊纵横,丰富的水资源,极大地惠及到了两岸百姓的日常生活。上海市郊农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之地,河流密布,为农业生产原始耕作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然而,由于阡陌交错,港汊纵横,滩涂洼地众多,加上战乱年代,民不聊生,无力筑路修水。人民公社初期各级政府也困难重重,顾及不到江河湖海的淤泥阻道,给农业生产的灌溉和农业机械化作业带来不便,也给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屏障。

战天斗地日夜忙

为了改变上述这种状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年年到了初冬季节,都要掀起一阵子“冬修水利造良田”的热潮,少则半月,多则月余。“冬修水利”,是因为冬季降水少,潮汛枯水期长,河道水位处于四季最低点,另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秋收秋播结束,相对而言有一段农闲期,可安排充足的壮劳力投入到兴修水利工作中去。据《莘庄乡志》记载,1973年至1979年,六年间共开挖乡村主要河道11条,长度达25.8公里,挖掘土方达140万立方米。冬修水利,有效地改善了灌溉和水运条件,通航排涝得到了保障。农田基本建设也为农业机械化作业创造了良好环境。每年秋收秋种结束,队里抽调大批壮劳力投入到兴修水利工程之中。那个年代每当这时,乡间道上“开河”大军奔赴工地的队伍浩浩荡荡,工地上红旗招展,鼓劲宣传的战歌声,工地作息的军号声此起披伏。

开挖河道,简称开河或挖河,上海地区俗称“开河”。记忆中对“开河”一词印象最早的与我母相关。那是大约七十年代初的一个初冬季节,有一个傍晚,母亲从工地回家,从搪瓷杯子里倒出一大块红烧肉,分成四小块给我们吃。我家囡多家穷,在那个年代能吃到一块红烧肉是一种奢望,以致于入口迟迟舍不得吞咽,解馋之余,回味无穷。那时的我年幼无知,母亲隔三差五带回来的红烧肉、狮子头、肉馒头等之类的美食很开心,长大以后才认识到,那些可口美食是母亲舍不得自己吃,特意省下来留给我们吃的,现在每每想起此事心里总泛起阵阵心酸,真是美味之中见母爱,可怜天下父母心。

人生经历永难忘   

若干年以后,走出校门不久的我,担任了大队通信组长,上工地做宣传,鼓干劲职责所在。第一次亲临开河工地,办广播做宣传工作,集采、编、播于一身,因能力有限,感觉很累,以致于第二年大队领导再次让我担当此任时婉拒而深感愧疚。时过境迁,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面对时任领导仍心存歉意而一直难以释怀。第二年虽没继续到工地做宣传工作,但与队里的壮劳力一起上工地,亲历“开河”之艰苦,锻炼了意志,收获了自信,丰富了阅历。此后好多年“冬修水利”成了惯例,印象最深的当数距家不远,穿村而过,河宽六十米的大河“淀浦河”开挖时的场景,此河西起淀山湖,东入黄浦江而得名。1976年底开挖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那年初冬,来自嘉定、金山、宝山等县的开河大军浩浩荡荡,两岸红旗招展,成千上万民工齐奋战,这种场景史无前例,恐无后者。我们队里还接待了来自邻县的民工。

 冬修水利,粮仓满盈。离家更近的县级河道“横沥港”历史悠久,称得上家门口的母亲河,它南起黄浦江,北至苏州河,因长期失修,船只通行不便。1977年冬县水利部门组织民工疏通时,宅上许多人家将刚建入住的农民新村无偿提供给邻乡民工住宿。河底疏浚上岸的淤泥堆积成山,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乡亲们在土墩上冬播麦子夏种薯,肥沃的土壤,农作物长势喜人。多年以后,为了增加粮食面积,填河造田,将土墩搬家填到了小河浜里,一年两季水稻,增加生产队里的粮食总量,以此提高亩产,获得粮食“高产”。    而本乡本村开挖、疏通河道几乎年年初冬开战。与生活直接相关,受益最多的是“九河沟”连接“北潮浜”开挖工程。历史上“九河沟”南接“南潮浜”,1958年因修筑沪闵路而阻断,给严家塘和西李两个生产队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便。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队组织劳动力将“九河沟”北段开挖接通“北潮浜”,从而打通了两个生产队通往外河的水路,受益良多。尤其是1977年严家塘生产队建设上海县莘庄公社首个农民新村搬运建材时,发挥了陆路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那个年代新开挖的一些河道,起的名字也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如:“团结河“、“胜利河”、“创业河”、“创新河”、战斗河”、“友谊河”、“向阳河”等等,真是:忆往昔“开河”岁月稠。

两岸景色美如画   

昔日广袤的田野,如今早已变成了宜居社区,这些河道也大多完成了历史使命而不复存在,附近尚在的“淀浦河”、“团结河”、“横沥港”则转换其功能,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固岸植绿,建成文化走廊,健康步道,旖旎风光惠及河岸民众。唯有市级河道“淀浦河”上船舶依旧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生生不息。而“淀浦河”两岸繁华景象更是令人称奇:一架架飞机起起落落头顶上掠过,一条条“长龙”(地铁)来来回回家门口停靠,一辆辆汽车密密麻麻行驶在立交桥上,一幢幢高楼层层叠叠矗立于莘光原有的土地上,使得老土地上的人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朋友,感受到了这块宝地的魅力。每当游走在滨河景观步道上,当年的经历者,给新老朋友或晚辈们讲述着当年“开河”故事之时,记忆清晰,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时光似一艘船,装载着过去的点点滴滴,驶向未来的长河,而“开河”那些事或将从记忆中渐渐远去,甚至被淡忘……。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信纸作者:林林总总

声明:以上内容仅用户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老小孩社区)观点,如有侵权或其他行为用户自己承担相关责任与本站无关。【举报文章】
点赞8 收藏 0 已推荐到 推送到圈子 分享
微信扫二维码分享

等8人点赞

本文作者

朱勇平

闵行区莘庄人

加好友
评论字体大小调节: | |

精选留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回复

登录立即注册

  • 赵猴2023-08-18 11:51:50

    勇平,你好,贵文详述了开河,尤其实地开挖淀浦河的情景,那时我探亲回家也目睹感受开河规模的宏大。此文留给我们回忆开河之事,太有价值了。

    举报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收藏夹名称

©2017 老小孩网站版权所有 | 沪ICP备08012383号    举报电话:021-643239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