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修改发表于2023年03月24号 21点 阅读 10208 评论2 点赞2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油画——对话-利玛窦和徐光启的文化盟约(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成果展)
李根
油画
245x360cm
2012年
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4 月 24 日,徐光启出生于上海城南的太卿坊,一个平常的商户人家。父亲徐思诚,母亲钱氏,徐光启家中信佛,幼习儒学。1595 年,徐光启在广东省韶州教书期间,遇见了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士郭居静(Lagarus Cattane, 1560 -1640),1600 年,徐光启在南京见到了当时已经赫赫有名的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 -1610),从此开始了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对话交流和翻译活动。几十年之内,利玛窦和徐光启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1607 年)、《测量法义》(1607年),和意大利耶稣会士熊三拔(Sabbathino de Ursis, 1575 - 1620)一起翻译了《简平仪说》(1611 年 )、《泰西水法》(1612 年),和意大利耶龢会士毕方济(Frances Sambiasi,1582 -1649 )翻译了《灵言蠡勺》(1624 年 )。利玛商独立撰著了《天学实义》(1600 年)、《交友论》(1595 年)、《二十五言》(1599 年)、《畸人十简》(1608
年 ),徐光启也以自己名义独立撰写了“西学”《测量异同》( 1608 年 )、《勾股义》(1609 年)、《平浑图说》、《日暑图说》、《夜晷图说》(1611 年)、《庵言》(1627 年)、《崇祯历书》(1644 年 )。这些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开启了中国文化的新时代。1607 年,徐光启因为父亲去世,告别利玛爽,回上海守制,把大量书稿带回家乡,发动学生和朋友一起翻泽,校勘和刊刻。同时,利玛窦留在北京,继续他们已经开始多年的的翻译事业。这场中西合作的翻译运动,性质类似唐代玄奘翻译佛经。而对近代中国科学、文化和宗教的意义却远远大于以往,因为利玛窦带来的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而支持徐光启的是源远流长的“儒家学说”。
(此画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画和文字来自中华艺术宫。油画由本人用手机拍摄。)
信纸作者:茹歌
请选择你想添加的收藏夹